書名:無綫接入網同步性能測試技術
定價:68.00元
售價:47.6元,便宜20.4元,摺扣70
作者:於佳亮,程華,於天澤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5309860
字數:
頁碼:27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無綫接入網同步性能測試技術》在簡要介紹相關的頻率同步和時間同步的技術標準,具體介紹適用的測試儀錶的基礎上,針對如何考核評價無綫接入網的同步性能,係統闡述瞭具體的測試項目、測試方法和測試步驟;並分彆介紹在實驗室和現網環境下,針對2G、3G和4G基站子係統同步性能的測試用例,特彆是結閤有關的課題研究、設備檢測、工程驗收和網絡運行維護實踐,列舉瞭大量的典型測試圖錶,結閤關鍵技術指標進行瞭具體深入的分析及闡述。
《無綫接入網同步性能測試技術》適閤從事無綫接入網及相關設備研製開發、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運行維護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閱讀,可作為通信測試專業的培訓教材,也可作為通信院校的專業參考書。
章 無綫通信接入網及同步技術要求
1.1 2G無綫接入網技術
1.1.1 GSM技術簡介
1.1.2 GSM技術發展曆史
1.1.3 GSM移動通信技術
1.2 3G無綫接入網技術
1.2.1 WCDMA
1.2.2 cdma2000
1.2.3 TD-SCDMA
1.2.4 WiMax
1.3 4G無綫接入網技術
1.3.1 LTE性能概述
1.3.2 LTE傳輸及調製方案
1.3.3 LTE物理層技術
1.3.4 LTE的網絡結構和核心技術
1.3.5 TD-LTE的技術特點
1.3.6 GSM嚮FDD LTE的演進
1.3.7 LTE/LTEA業務
1.3.8 分布式基站和BBU集中化需求
1.3.9 移動承載網功能需求
1.4 WLAN
1.4.1 IEEE 802.11係列標準
1.4.2 無綫局域網拓撲結構概述
1.4.3 無綫局域網的特點
1.4.4 主要技術要求
1.5 典型無綫接入設備的時鍾處理單元
1.5.1 同步設備定時發生器
1.5.2 模擬鎖相環的基本結構
1.5.3 全數字鎖相環
1.5.4 基站時鍾單元實例
第2章 同步技術及主要指標
2.1 同步基礎知識
2.1.1 基本術語和概念
2.1.2 同步方式簡介
2.1.3 頻率同步時鍾等級
2.2 時間同步
2.2.1 時間同步常用術語
2.2.2 時間同步方法
2.2.3 秒、閏秒的定義
2.2.4 時間同步原理
2.2.5 時間同步網
2.2.6 時間同步主要指標
2.2.7 時間同步設備和其他業務網的關係
2.3 頻率同步主要術語
2.3.1 頻率準確度
2.3.2 頻率穩定度
2.3.3 抖動
2.3.4 漂移
2.3.5 時間間隔誤差
2.3.6 大時間間隔誤差
2.3.7 抖動的描述方法
2.3.8 相位噪聲
2.4 主從同步網中從時鍾的工作模式
2.4.1 正常工作模式——跟蹤鎖定上級時鍾模式
2.4.2 保持模式
2.4.3 自由運行模式——自由振蕩模式
2.5 常用的誤碼性能指標
2.5.1 64kbit/s數字連接的誤碼性能參數
2.5.2 高比特率通道誤碼性能參數
2.5.3 可用時間和不可用時間
2.5.4 誤碼性能指標
2.6 數字連接滑動性能指標及其分配
2.6.1 滑動
2.6.2 國際數字連接滑動性能指標及其分配
2.6.3 電信運營商同步網滑動性能指標及其分配
2.7 漂移指標
2.7.1 漂移和抖動
2.7.2 漂移産生
2.7.3 漂移指標要求
2.7.4 同步網極長定時基準參考鏈模型
2.7.5 電信運營商同步網漂移性能指標及其分配
2.8 抖動指標
2.8.1 無輸入抖動時輸齣抖動
2.8.2 容許的大輸入抖動
2.8.3 抖動轉移特性
2.8.4 抖動的定量評估方法
2.8.5 映射抖動
2.8.6 結閤抖動
2.8.7 相位噪聲
2.9 時間間隔誤差
2.9.1 時間間隔誤差
2.9.2 時間間隔測量
2.9.3 時間間隔測量的擴展應用
2.9.4 大時間間隔誤差
2.10 時間偏差TDEV
2.10.1 時間偏差
2.10.2 時間偏差TDEV的計算
2.11 固有頻偏計算
2.11.1 振蕩器噪聲模型
2.11.2 對PRC 的測量結果的處理
2.11.3 對LPR測量結果的處理
2.12 多普勒效應
第3章 同步技術標準
3.1 時鍾等級規定
3.1.1 一級基準時鍾
3.1.2 二級節點時鍾
3.1.3 三級節點時鍾
3.1.4 網元內時鍾
3.2 同步時鍾設備的主要性能指標
3.2.1 一級基準時鍾性能指標
3.2.2 二級節點時鍾性能指標
3.2.3 三級節點時鍾性能指標
3.3 通信樓綜閤定時供給係統
3.3.1 産品適應場閤
3.3.2 設備結構、功能及配置
3.3.3 係統邏輯結構
3.4 時間同步
3.4.1 時間同步設備組網方式
3.4.2 時間同步設備的構成
3.4.3 衛星接收機
3.5 時間同步設備時間輸入功能
3.5.1 時間輸入信號的類型
3.5.2 時鍾功能
3.6 時間同步設備時間輸齣功能
3.6.1 時間輸齣信號的類型
3.6.2 時間調控功能
3.7 時間同步設備監控管理功能
3.7.1 通信功能
3.7.2 輸入監測功能
3.7.3 安全管理
3.7.4 告警分類
3.8 時間同步設備的性能要求
3.9 時間同步設備組網
3.9.1 時間同步設備組網原則
3.9.2 節點時間同步設備設置原則
3.9.3 時間傳送方法
3.9.4 各種業務網元的時間同步解決原則
3.10 時間基準的局內分配
3.10.1 分配方式
3.10.2 時間同步服務的接入
3.11 時間傳遞的幾種方法
3.11.1 IRIG-B
3.11.2 DCLS
3.11.3 NTP
3.11.4 ACTS
3.11.5 1PPS
3.11.6 串行口ASCII字符串
3.12 通信業務對時間同步的要求
3.13 SSM功能簡介
3.13.1 標示時鍾質量等級
3.13.2 避免形成定時環路
3.13.3 實現時鍾自動倒換
3.13.4 我國通信行業標準的相應規定
3.14 相關國際標準簡介
3.14.1 標準體係
3.14.2 頻率和時間同步標準進展
3.14.3 常用標準
3.15 同步以太網標準
3.15.1 頻率準確度
3.15.2 牽引入/牽引齣範圍
3.15.3 抖動和漂移
3.15.4 抖動測試
3.15.5 漂移測試
3.15.6 相位瞬變
3.16 1588
3.16.1 G.8261
3.16.2 G.8261.1
3.16.3 G.8263
3.16.4 G.8265和G.8265.1
3.17 電路仿真業務CES
3.17.1 自適應時鍾模式
3.17.2 差分時鍾模式
3.18 時間同步
3.18.1 G.8271
3.18.2 邊界時鍾(T-BC)和透明時鍾(T-TC)
第4章 常用儀錶及其使用方法
4.1 設備輸入口允許頻偏測試
4.1.1 SDH設備時鍾輸入口允許頻偏指標定義
4.1.2 技術標準
4.1.3 測試要求
4.1.4 測試儀錶
4.1.5 測試裝置
4.1.6 MP1590B測試方法
4.1.7 MP1570A測試方法
4.1.8 Agilent 37718A/B/C測試方法
4.1.9 ANT-20/20E/20SE測試方法
4.2 輸齣抖動測試
4.2.1 指標定義
4.2.2 業務接口的網絡抖動指標
4.2.3 測試方法
4.2.4 測試儀錶
4.2.5 測試連接
4.2.6 MP1550A/1552B測試步驟
4.2.7 Agilent 37717C/37718A/B/C測試步驟
4.2.8 ANT-20/20E/20SE測試步驟
4.3 輸齣漂移測試
4.3.1 技術指標要求
4.3.2 測試標準
4.3.3 測試儀錶及測試步驟
4.3.4 測試步驟
4.4 抖動容限
4.4.1 ONT500抖動容限測試(Jitter Mode選擇MTJ)
4.4.2 快速抖動容限測試(Jitter Mode選擇Fast MTJ)
4.5 漂移容限
4.5.1 漂移容限測試連接
4.5.2 測試設置
4.6 BTS空口頻偏
4.7 BTS空口相位偏差
4.8 誤碼檢測(傳輸、空口)
4.9 利用漂移測試間接測試頻率偏差
4.10 時間測試
4.11 ONT-5xx抖動漂移測試指南
4.11.1 ONT-5xx抖動和漂移測試特點
4.11.2 ONT-5xx Jitter抖動和漂移測試項目
4.11.3 抖動測試步驟
4.11.4 輸齣抖動測試步驟(Jitter Mode選擇Manual)
4.11.5 SDH/OTN漂移測試步驟
4.11.6 基站同步測試時鍾端口E1漂移測試(舉例)
第5章 無綫接入網頻率同步性能綜閤測試方案
5.1 概述
5.2 測試目的
5.3 測試項目
5.4 主要測試技術要求
5.5 實驗室測試環境
5.6 現網測試環境
5.7 實驗室內的主要測試項目和方法
5.7.1 跟蹤外時鍾的頻率特性
5.7.2 基站時鍾牽引範圍
5.7.3 基站時鍾加擾性能
5.7.4 時鍾質量檢測閾值測定
5.7.5 與同步有關的告警功能測定
5.7.6 再跟蹤功能測定
5.7.7 參考時鍾選擇機製測定
5.7.8 基站時鍾(保持)性能
5.7.9 主要測試內容列錶
5.8 在實驗室內的主要測試步驟
5.9 被測設備及型號
5.10 同步定時傳送鏈路
5.10.1 SDH低速率支路E1
5.10.2 FE網絡
5.11 基站同步性能測試用例
5.11.1 頻率準確度測試
5.11.2 基站時鍾保持性能測試
5.11.3 保持切換功能測試
5.11.4 漂移産生
5.11.5 抖動産生
5.11.6 牽引入範圍
5.11.7 頻率牽引齣範圍
5.11.8 基站空口頻率測試
第6章 無綫基站子係統頻率同步性能測試
6.1 無綫同步係統的主要技術要求
6.1.1 無綫接入係統對同步定時的要求
6.1.2 GSM無綫接入係統射頻的主要技術指標
6.2 BTS時鍾狀態及其轉換
6.3 參考時鍾質量與GSM射頻指標的函數關係
6.4 時鍾頻偏對於基站射頻指標影響的測試
6.4.1 時鍾頻偏對於基站射頻頻偏影響測試
6.4.2 時鍾頻偏對基站射頻相位偏差影響的測試
6.4.3 時鍾頻偏對於基站射頻鄰信道乾擾的測試
6.4.4 時鍾頻偏對於基站射頻EDV指標的影響的測試
6.4.5 時鍾頻偏對於越區切換等性能影響的測試
6.5 BTS E1時鍾輸入抖動容限性能測試
6.6 基站時鍾保持時間測定
6.6.1 實驗室測定
6.6.2 現網實測
6.7 時鍾牽引範圍測試
6.7.1 基站控製器時鍾牽引範圍測試測試結果
6.7.2 基站時鍾牽引範圍測試測試
6.7.3 不同廠商設備的牽引範圍對比
6.7.4 關於時鍾參考源頻偏鎖定門限值
6.7.5 結論
6.8 基站其他功能和性能測試
6.8.1 告警門限可設置功能測試
6.8.2 自由振蕩態1h頻率準確度測試
6.8.3 鎖定態24h性能監控測試
6.9 異常測試
6.9.1 抖動漂移容限測試
6.9.2 加入抖動和頻偏異常測試
6.9.3 瞬斷測試
6.9.4 頻偏、加抖動、瞬斷測試
6.10 測試中發現的其他問題
6.10.1 功能方麵
6.10.2 性能方麵
6.11 測試結果及分析
6.12 典型無綫基站係統時鍾同步機製
6.12.1 時鍾鎖相單元的DA值
6.12.2 參考源異常告警觸發條件
6.12.3 時鍾鎖定檢測確認時間
6.12.4 保持到鎖定性能
6.12.5 相位重建
6.12.6 結語
第7章 SDH業務碼流傳送同步定時性能測試
7.1 測試環境
7.2 測試項目
7.3 測試方法
7.4 測試結果
7.5 SDH的E1對無綫接入網時鍾頻偏的影響測試
7.6 結論
7.7 SDH網絡正常時的時鍾傳送測試實例
7.7.1 傳送質量閤格
7.7.2 時鍾傳送質量很高
7.8 SDH傳輸係統異常對於無綫基站同步定時的影響
7.8.1 網元設備時鍾處於自由振蕩狀態時
7.8.2 時鍾降質對於業務的影響
7.9 SDH正常保護倒換時的影響
7.10 同步定時鏈路對BTS業務的影響
7.11 GSM組網及同步定時鏈路
7.11.1 核心網
7.11.2 某係統設備組網圖
7.11.3 無綫設備時鍾同步拓撲
7.11.4 頻率同步異常或不穩定問題現象
第8章 同步以太網測試儀錶及其使用方法
8.1 XG7210 SyncE時鍾分析儀
8.1.1 基本功能
8.1.2 主要技術指標
8.1.3 XG7210 SyncE時鍾分析儀測試接口
8.1.4 測試應用
8.2 同步以太網測試用例(Paragon-X)
8.2.1 輸齣抖動測試
8.2.2 抖動容限測試
8.2.3 輸齣漂移測試
8.2.4 漂移容限測試
8.2.5 漂移傳函測試
8.2.6 相位瞬變測試
8.2.7 時鍾保持測試
8.2.8 ESMC測試
8.2.9 頻率準確度測試
8.2.10 牽引入範圍測試
8.2.11 牽引齣範圍測試
第9章 時間同步測試儀錶及測試方法
9.1 XG7010 IEEE1588時間分析儀
9.1.1 基本功能
9.1.2 主要特點
9.1.3 技術指標
9.2 XG7050精密時間綜閤分析儀
9.2.1 XG7050基本功能
9.2.2 XG7050主要特點
9.2.3 技術指標
9.3 XG7010 應用介紹
9.3.1 時間服務器輸齣精度測試
9.3.2 傳輸設備的時間同步精度測試
9.3.3 基站時間同步精度測試
9.3.4 非對稱性補償測試
9.3.5 綫纜延時精密測試
9.3.6 時鍾輸齣頻率精度
9.3.7 同步以太網時鍾頻率精度
9.3.8 基站時鍾頻率精度測試
9.3.9 便攜BITS和時間源
9.3.10 時間長期漂移特性
9.3.11 時鍾同步長期漂移特性
9.4 Paragon-X PTP測試用例
9.4.1 PTP GM測試
9.4.2 PTP Slave測試
9.4.3 TSC時間瞬變測試
9.4.4 T-TC(透明時鍾)測試
9.4.5 T-BC(邊界時鍾)測試
9.5 時間設備測試實例
9.5.1 跟蹤衛星時間的精度和穩定性測試連接
9.5.2 待測設備跟蹤GPS信號後的輸齣測試
9.5.3 待測設備跟蹤北鬥信號的輸齣測試
9.5.4 測試中所遇問題
9.5.5 NTP性能測試
縮略語
引用標準和參考文獻
主要的儀錶生産企業簡介
Calnex公司及産品介紹
SU企業簡介
深圳市夏光通信測量技術有限公司簡介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將晦澀的數字信號處理理論與日常的基站維護經驗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感覺作者在撰寫時,仿佛在跟一位有一定基礎的同行進行一場深入的“技術沙龍”。例如,在討論“環路濾波器的帶寬調整對捕獲時間的影響”時,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鎖定過程比作車輛在彎道行駛的油門和刹車控製,一下子就讓復雜的PID控製邏輯變得直觀易懂。這種“學術嚴謹性”與“工程直覺培養”的結閤,是我閱讀過程中最驚喜的部分。它沒有陷入教科書式的刻闆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的“如果……那麼……”的場景假設,引導讀者主動思考最優解。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高級故障排除手冊”,它教會的不是固定的步驟,而是一種麵對復雜同步問題的思維框架。對於渴望從“操作員”蛻變為“架構師”的年輕技術人員,這本書的啓發價值無可估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是《無綫接入網同步性能測試技術》,但讀完後,我感覺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討現代通信係統物理層基礎理論與實際工程應用的百科全書。書中對於時鍾同步在整個網絡架構中的核心地位進行瞭極其詳盡的闡述。我特彆欣賞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概念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同步技術——比如基於GNSS的同步、PTP(精確時間協議)以及各種本地時鍾恢復機製——在實際部署中麵臨的挑戰和性能瓶頸。例如,關於時延抖動(Jitter)的産生機理,書中不僅僅給齣瞭數學模型,還結閤瞭實際測試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優化網絡拓撲和配置參數來有效抑製抖動。這對於我們一綫工程師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實戰經驗。此外,書中對不同無綫接入技術(如4G/5G基站、C-RAN架構)對同步精度需求的差異化分析,也體現瞭作者對前沿技術的深刻洞察力。讀完後,我對同步誤差如何轉化為業務丟包和切換失敗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遠超齣瞭我對“性能測試”這個詞匯的預期。
評分我是一名側重於網絡安全和閤規性審計的專業人士,原本抱著學習“測試方法論”的目的翻閱這本書,但意外地發現它在高可靠性係統設計方麵提供瞭極為寶貴的視角。書中關於同步基準源的冗餘備份和故障切換策略的論述,簡直可以作為構建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基綫”參考手冊。作者並未將同步視為一個獨立的技術點,而是將其置於整個運維保障體係的大框架下進行考量。舉例來說,書中詳細對比瞭“軟切換”和“硬切換”模式下,同步源失效的係統恢復時間(RTO)差異,並輔以詳實的仿真數據。這種從業務連續性角度反推技術要求的分析思路,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同步重要性的理解。以往我總關注安全協議的完整性,現在我意識到,如果底層時鍾不穩定,再復雜的加密和認證機製也可能因為時間戳錯亂而失效。這本書,對我來說,是從技術安全到係統韌性的一次思想升級。
評分從純粹的計量科學和精密儀器角度來看待這本書,我必須稱贊其在測試方法論和不確定度分析上的嚴謹性。書中對同步性能測試中測量儀器本身引入誤差的量化評估環節,做得非常齣色。它詳細講解瞭如何選擇閤適的相噪分析儀(Phase Noise Analyzer),以及如何正確設置時間間隔計數器(TIC)的觸發條件,以避免毛刺信號乾擾。我尤其關注瞭關於“同步漂移”與“瞬時誤差”的區分和測量方法。很多現有的白皮書往往將兩者混為一談,但這本書清晰地界定瞭在不同時間尺度下,我們應該關注的性能指標。對於那些追求“納秒級”甚至“皮秒級”精度的射頻工程師而言,書中提供的那些關於電磁兼容(EMC)環境對高精度時鍾信號耦閤乾擾的案例分析,簡直就是一份及時的“避坑指南”。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怎麼測”,更是“如何排除乾擾源,得到真實數據”的深層智慧。
評分我之前閱讀過幾本關於無綫網絡優化的書籍,大多集中在空口調度和資源分配層麵,但很少有能像這本書一樣,將基礎時鍾同步提升到戰略高度進行論述的。這本書的視野是宏觀且具備前瞻性的。它不僅關注瞭現有2G/3G/4G網絡的穩定運行,更是將筆觸延伸到瞭未來6G網絡中對超高精度時間戳和超低同步偏差的潛在需求。書中對於原子鍾、光梳技術在未來同步網絡中的應用前景的探討,雖然略帶思辨色彩,卻為我們指明瞭技術演進的方嚮。它促使我思考: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同步不再僅僅是保證通信質量的手段,它正在演變為數據溯源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基礎設施。因此,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無綫接入網”的範疇,它為理解下一代泛在時間服務(Ubiquitous Timing Services)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和測試基礎,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參考巨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