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
定价:68.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0.4元,折扣70
作者:于佳亮,程华,于天泽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5309860
字数:
页码:2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在简要介绍相关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的技术标准,具体介绍适用的测试仪表的基础上,针对如何考核评价无线接入网的同步性能,系统阐述了具体的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测试步骤;并分别介绍在实验室和现网环境下,针对2G、3G和4G基站子系统同步性能的测试用例,特别是结合有关的课题研究、设备检测、工程验收和网络运行维护实践,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测试图表,结合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及阐述。
《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适合从事无线接入网及相关设备研制开发、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可作为通信测试专业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通信院校的专业参考书。
章 无线通信接入网及同步技术要求
1.1 2G无线接入网技术
1.1.1 GSM技术简介
1.1.2 GSM技术发展历史
1.1.3 GSM移动通信技术
1.2 3G无线接入网技术
1.2.1 WCDMA
1.2.2 cdma2000
1.2.3 TD-SCDMA
1.2.4 WiMax
1.3 4G无线接入网技术
1.3.1 LTE性能概述
1.3.2 LTE传输及调制方案
1.3.3 LTE物理层技术
1.3.4 LTE的网络结构和核心技术
1.3.5 TD-LTE的技术特点
1.3.6 GSM向FDD LTE的演进
1.3.7 LTE/LTEA业务
1.3.8 分布式基站和BBU集中化需求
1.3.9 移动承载网功能需求
1.4 WLAN
1.4.1 IEEE 802.11系列标准
1.4.2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概述
1.4.3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1.4.4 主要技术要求
1.5 典型无线接入设备的时钟处理单元
1.5.1 同步设备定时发生器
1.5.2 模拟锁相环的基本结构
1.5.3 全数字锁相环
1.5.4 基站时钟单元实例
第2章 同步技术及主要指标
2.1 同步基础知识
2.1.1 基本术语和概念
2.1.2 同步方式简介
2.1.3 频率同步时钟等级
2.2 时间同步
2.2.1 时间同步常用术语
2.2.2 时间同步方法
2.2.3 秒、闰秒的定义
2.2.4 时间同步原理
2.2.5 时间同步网
2.2.6 时间同步主要指标
2.2.7 时间同步设备和其他业务网的关系
2.3 频率同步主要术语
2.3.1 频率准确度
2.3.2 频率稳定度
2.3.3 抖动
2.3.4 漂移
2.3.5 时间间隔误差
2.3.6 大时间间隔误差
2.3.7 抖动的描述方法
2.3.8 相位噪声
2.4 主从同步网中从时钟的工作模式
2.4.1 正常工作模式——跟踪锁定上级时钟模式
2.4.2 保持模式
2.4.3 自由运行模式——自由振荡模式
2.5 常用的误码性能指标
2.5.1 64kbit/s数字连接的误码性能参数
2.5.2 高比特率通道误码性能参数
2.5.3 可用时间和不可用时间
2.5.4 误码性能指标
2.6 数字连接滑动性能指标及其分配
2.6.1 滑动
2.6.2 国际数字连接滑动性能指标及其分配
2.6.3 电信运营商同步网滑动性能指标及其分配
2.7 漂移指标
2.7.1 漂移和抖动
2.7.2 漂移产生
2.7.3 漂移指标要求
2.7.4 同步网极长定时基准参考链模型
2.7.5 电信运营商同步网漂移性能指标及其分配
2.8 抖动指标
2.8.1 无输入抖动时输出抖动
2.8.2 容许的大输入抖动
2.8.3 抖动转移特性
2.8.4 抖动的定量评估方法
2.8.5 映射抖动
2.8.6 结合抖动
2.8.7 相位噪声
2.9 时间间隔误差
2.9.1 时间间隔误差
2.9.2 时间间隔测量
2.9.3 时间间隔测量的扩展应用
2.9.4 大时间间隔误差
2.10 时间偏差TDEV
2.10.1 时间偏差
2.10.2 时间偏差TDEV的计算
2.11 固有频偏计算
2.11.1 振荡器噪声模型
2.11.2 对PRC 的测量结果的处理
2.11.3 对LPR测量结果的处理
2.12 多普勒效应
第3章 同步技术标准
3.1 时钟等级规定
3.1.1 一级基准时钟
3.1.2 二级节点时钟
3.1.3 三级节点时钟
3.1.4 网元内时钟
3.2 同步时钟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
3.2.1 一级基准时钟性能指标
3.2.2 二级节点时钟性能指标
3.2.3 三级节点时钟性能指标
3.3 通信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
3.3.1 产品适应场合
3.3.2 设备结构、功能及配置
3.3.3 系统逻辑结构
3.4 时间同步
3.4.1 时间同步设备组网方式
3.4.2 时间同步设备的构成
3.4.3 卫星接收机
3.5 时间同步设备时间输入功能
3.5.1 时间输入信号的类型
3.5.2 时钟功能
3.6 时间同步设备时间输出功能
3.6.1 时间输出信号的类型
3.6.2 时间调控功能
3.7 时间同步设备监控管理功能
3.7.1 通信功能
3.7.2 输入监测功能
3.7.3 安全管理
3.7.4 告警分类
3.8 时间同步设备的性能要求
3.9 时间同步设备组网
3.9.1 时间同步设备组网原则
3.9.2 节点时间同步设备设置原则
3.9.3 时间传送方法
3.9.4 各种业务网元的时间同步解决原则
3.10 时间基准的局内分配
3.10.1 分配方式
3.10.2 时间同步服务的接入
3.11 时间传递的几种方法
3.11.1 IRIG-B
3.11.2 DCLS
3.11.3 NTP
3.11.4 ACTS
3.11.5 1PPS
3.11.6 串行口ASCII字符串
3.12 通信业务对时间同步的要求
3.13 SSM功能简介
3.13.1 标示时钟质量等级
3.13.2 避免形成定时环路
3.13.3 实现时钟自动倒换
3.13.4 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的相应规定
3.14 相关国际标准简介
3.14.1 标准体系
3.14.2 频率和时间同步标准进展
3.14.3 常用标准
3.15 同步以太网标准
3.15.1 频率准确度
3.15.2 牵引入/牵引出范围
3.15.3 抖动和漂移
3.15.4 抖动测试
3.15.5 漂移测试
3.15.6 相位瞬变
3.16 1588
3.16.1 G.8261
3.16.2 G.8261.1
3.16.3 G.8263
3.16.4 G.8265和G.8265.1
3.17 电路仿真业务CES
3.17.1 自适应时钟模式
3.17.2 差分时钟模式
3.18 时间同步
3.18.1 G.8271
3.18.2 边界时钟(T-BC)和透明时钟(T-TC)
第4章 常用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4.1 设备输入口允许频偏测试
4.1.1 SDH设备时钟输入口允许频偏指标定义
4.1.2 技术标准
4.1.3 测试要求
4.1.4 测试仪表
4.1.5 测试装置
4.1.6 MP1590B测试方法
4.1.7 MP1570A测试方法
4.1.8 Agilent 37718A/B/C测试方法
4.1.9 ANT-20/20E/20SE测试方法
4.2 输出抖动测试
4.2.1 指标定义
4.2.2 业务接口的网络抖动指标
4.2.3 测试方法
4.2.4 测试仪表
4.2.5 测试连接
4.2.6 MP1550A/1552B测试步骤
4.2.7 Agilent 37717C/37718A/B/C测试步骤
4.2.8 ANT-20/20E/20SE测试步骤
4.3 输出漂移测试
4.3.1 技术指标要求
4.3.2 测试标准
4.3.3 测试仪表及测试步骤
4.3.4 测试步骤
4.4 抖动容限
4.4.1 ONT500抖动容限测试(Jitter Mode选择MTJ)
4.4.2 快速抖动容限测试(Jitter Mode选择Fast MTJ)
4.5 漂移容限
4.5.1 漂移容限测试连接
4.5.2 测试设置
4.6 BTS空口频偏
4.7 BTS空口相位偏差
4.8 误码检测(传输、空口)
4.9 利用漂移测试间接测试频率偏差
4.10 时间测试
4.11 ONT-5xx抖动漂移测试指南
4.11.1 ONT-5xx抖动和漂移测试特点
4.11.2 ONT-5xx Jitter抖动和漂移测试项目
4.11.3 抖动测试步骤
4.11.4 输出抖动测试步骤(Jitter Mode选择Manual)
4.11.5 SDH/OTN漂移测试步骤
4.11.6 基站同步测试时钟端口E1漂移测试(举例)
第5章 无线接入网频率同步性能综合测试方案
5.1 概述
5.2 测试目的
5.3 测试项目
5.4 主要测试技术要求
5.5 实验室测试环境
5.6 现网测试环境
5.7 实验室内的主要测试项目和方法
5.7.1 跟踪外时钟的频率特性
5.7.2 基站时钟牵引范围
5.7.3 基站时钟加扰性能
5.7.4 时钟质量检测阈值测定
5.7.5 与同步有关的告警功能测定
5.7.6 再跟踪功能测定
5.7.7 参考时钟选择机制测定
5.7.8 基站时钟(保持)性能
5.7.9 主要测试内容列表
5.8 在实验室内的主要测试步骤
5.9 被测设备及型号
5.10 同步定时传送链路
5.10.1 SDH低速率支路E1
5.10.2 FE网络
5.11 基站同步性能测试用例
5.11.1 频率准确度测试
5.11.2 基站时钟保持性能测试
5.11.3 保持切换功能测试
5.11.4 漂移产生
5.11.5 抖动产生
5.11.6 牵引入范围
5.11.7 频率牵引出范围
5.11.8 基站空口频率测试
第6章 无线基站子系统频率同步性能测试
6.1 无线同步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
6.1.1 无线接入系统对同步定时的要求
6.1.2 GSM无线接入系统射频的主要技术指标
6.2 BTS时钟状态及其转换
6.3 参考时钟质量与GSM射频指标的函数关系
6.4 时钟频偏对于基站射频指标影响的测试
6.4.1 时钟频偏对于基站射频频偏影响测试
6.4.2 时钟频偏对基站射频相位偏差影响的测试
6.4.3 时钟频偏对于基站射频邻信道干扰的测试
6.4.4 时钟频偏对于基站射频EDV指标的影响的测试
6.4.5 时钟频偏对于越区切换等性能影响的测试
6.5 BTS E1时钟输入抖动容限性能测试
6.6 基站时钟保持时间测定
6.6.1 实验室测定
6.6.2 现网实测
6.7 时钟牵引范围测试
6.7.1 基站控制器时钟牵引范围测试测试结果
6.7.2 基站时钟牵引范围测试测试
6.7.3 不同厂商设备的牵引范围对比
6.7.4 关于时钟参考源频偏锁定门限值
6.7.5 结论
6.8 基站其他功能和性能测试
6.8.1 告警门限可设置功能测试
6.8.2 自由振荡态1h频率准确度测试
6.8.3 锁定态24h性能监控测试
6.9 异常测试
6.9.1 抖动漂移容限测试
6.9.2 加入抖动和频偏异常测试
6.9.3 瞬断测试
6.9.4 频偏、加抖动、瞬断测试
6.10 测试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6.10.1 功能方面
6.10.2 性能方面
6.11 测试结果及分析
6.12 典型无线基站系统时钟同步机制
6.12.1 时钟锁相单元的DA值
6.12.2 参考源异常告警触发条件
6.12.3 时钟锁定检测确认时间
6.12.4 保持到锁定性能
6.12.5 相位重建
6.12.6 结语
第7章 SDH业务码流传送同步定时性能测试
7.1 测试环境
7.2 测试项目
7.3 测试方法
7.4 测试结果
7.5 SDH的E1对无线接入网时钟频偏的影响测试
7.6 结论
7.7 SDH网络正常时的时钟传送测试实例
7.7.1 传送质量合格
7.7.2 时钟传送质量很高
7.8 SDH传输系统异常对于无线基站同步定时的影响
7.8.1 网元设备时钟处于自由振荡状态时
7.8.2 时钟降质对于业务的影响
7.9 SDH正常保护倒换时的影响
7.10 同步定时链路对BTS业务的影响
7.11 GSM组网及同步定时链路
7.11.1 核心网
7.11.2 某系统设备组网图
7.11.3 无线设备时钟同步拓扑
7.11.4 频率同步异常或不稳定问题现象
第8章 同步以太网测试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8.1 XG7210 SyncE时钟分析仪
8.1.1 基本功能
8.1.2 主要技术指标
8.1.3 XG7210 SyncE时钟分析仪测试接口
8.1.4 测试应用
8.2 同步以太网测试用例(Paragon-X)
8.2.1 输出抖动测试
8.2.2 抖动容限测试
8.2.3 输出漂移测试
8.2.4 漂移容限测试
8.2.5 漂移传函测试
8.2.6 相位瞬变测试
8.2.7 时钟保持测试
8.2.8 ESMC测试
8.2.9 频率准确度测试
8.2.10 牵引入范围测试
8.2.11 牵引出范围测试
第9章 时间同步测试仪表及测试方法
9.1 XG7010 IEEE1588时间分析仪
9.1.1 基本功能
9.1.2 主要特点
9.1.3 技术指标
9.2 XG7050精密时间综合分析仪
9.2.1 XG7050基本功能
9.2.2 XG7050主要特点
9.2.3 技术指标
9.3 XG7010 应用介绍
9.3.1 时间服务器输出精度测试
9.3.2 传输设备的时间同步精度测试
9.3.3 基站时间同步精度测试
9.3.4 非对称性补偿测试
9.3.5 线缆延时精密测试
9.3.6 时钟输出频率精度
9.3.7 同步以太网时钟频率精度
9.3.8 基站时钟频率精度测试
9.3.9 便携BITS和时间源
9.3.10 时间长期漂移特性
9.3.11 时钟同步长期漂移特性
9.4 Paragon-X PTP测试用例
9.4.1 PTP GM测试
9.4.2 PTP Slave测试
9.4.3 TSC时间瞬变测试
9.4.4 T-TC(透明时钟)测试
9.4.5 T-BC(边界时钟)测试
9.5 时间设备测试实例
9.5.1 跟踪卫星时间的精度和稳定性测试连接
9.5.2 待测设备跟踪GPS信号后的输出测试
9.5.3 待测设备跟踪北斗信号的输出测试
9.5.4 测试中所遇问题
9.5.5 NTP性能测试
缩略语
引用标准和参考文献
主要的仪表生产企业简介
Calnex公司及产品介绍
SU企业简介
深圳市夏光通信测量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我之前阅读过几本关于无线网络优化的书籍,大多集中在空口调度和资源分配层面,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将基础时钟同步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论述的。这本书的视野是宏观且具备前瞻性的。它不仅关注了现有2G/3G/4G网络的稳定运行,更是将笔触延伸到了未来6G网络中对超高精度时间戳和超低同步偏差的潜在需求。书中对于原子钟、光梳技术在未来同步网络中的应用前景的探讨,虽然略带思辨色彩,却为我们指明了技术演进的方向。它促使我思考: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同步不再仅仅是保证通信质量的手段,它正在演变为数据溯源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基础设施。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无线接入网”的范畴,它为理解下一代泛在时间服务(Ubiquitous Timing Services)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测试基础,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巨著。
评分从纯粹的计量科学和精密仪器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必须称赞其在测试方法论和不确定度分析上的严谨性。书中对同步性能测试中测量仪器本身引入误差的量化评估环节,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相噪分析仪(Phase Noise Analyzer),以及如何正确设置时间间隔计数器(TIC)的触发条件,以避免毛刺信号干扰。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同步漂移”与“瞬时误差”的区分和测量方法。很多现有的白皮书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但这本书清晰地界定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我们应该关注的性能指标。对于那些追求“纳秒级”甚至“皮秒级”精度的射频工程师而言,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电磁兼容(EMC)环境对高精度时钟信号耦合干扰的案例分析,简直就是一份及时的“避坑指南”。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测”,更是“如何排除干扰源,得到真实数据”的深层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但读完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通信系统物理层基础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于时钟同步在整个网络架构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概念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同步技术——比如基于GNSS的同步、PTP(精确时间协议)以及各种本地时钟恢复机制——在实际部署中面临的挑战和性能瓶颈。例如,关于时延抖动(Jitter)的产生机理,书中不仅仅给出了数学模型,还结合了实际测试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网络拓扑和配置参数来有效抑制抖动。这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实战经验。此外,书中对不同无线接入技术(如4G/5G基站、C-RAN架构)对同步精度需求的差异化分析,也体现了作者对前沿技术的深刻洞察力。读完后,我对同步误差如何转化为业务丢包和切换失败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远超出了我对“性能测试”这个词汇的预期。
评分我是一名侧重于网络安全和合规性审计的专业人士,原本抱着学习“测试方法论”的目的翻阅这本书,但意外地发现它在高可靠性系统设计方面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视角。书中关于同步基准源的冗余备份和故障切换策略的论述,简直可以作为构建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基线”参考手册。作者并未将同步视为一个独立的技术点,而是将其置于整个运维保障体系的大框架下进行考量。举例来说,书中详细对比了“软切换”和“硬切换”模式下,同步源失效的系统恢复时间(RTO)差异,并辅以详实的仿真数据。这种从业务连续性角度反推技术要求的分析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同步重要性的理解。以往我总关注安全协议的完整性,现在我意识到,如果底层时钟不稳定,再复杂的加密和认证机制也可能因为时间戳错乱而失效。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从技术安全到系统韧性的一次思想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将晦涩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日常的基站维护经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感觉作者在撰写时,仿佛在跟一位有一定基础的同行进行一场深入的“技术沙龙”。例如,在讨论“环路滤波器的带宽调整对捕获时间的影响”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锁定过程比作车辆在弯道行驶的油门和刹车控制,一下子就让复杂的PID控制逻辑变得直观易懂。这种“学术严谨性”与“工程直觉培养”的结合,是我阅读过程中最惊喜的部分。它没有陷入教科书式的刻板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如果……那么……”的场景假设,引导读者主动思考最优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故障排除手册”,它教会的不是固定的步骤,而是一种面对复杂同步问题的思维框架。对于渴望从“操作员”蜕变为“架构师”的年轻技术人员,这本书的启发价值无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