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高等學校教材:中國傳統養生概論
定價:29.80元
作者:王鳳陽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040287189
字數:
頁碼:3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養生概論》的齣版是當前高等體育學各專業教學的需要,也是填補教材空缺的需要,又是現代健康教育內容補充的需要,更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大學生形成現代健康觀、提供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元素的需要。因此,得到瞭高等教育齣版社的大力支持。本教材的基本內容包括: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概論,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基礎,中國傳統養生基本理論,環境與養生、起居與養生、藥食養生、精神與養生、性與養生、傳統運動養生、氣功與養生、針灸、按摩與養生,以及中國古代養生文獻名錄等內容。本教材以理論教學為基本方式,以可讀、易學、實用為基本原則,突齣科學性、知識性、時代性以及中國特色,力爭做到深入淺齣、通俗易懂,使學生感到有趣愛讀,促進教學與自學互動。
目錄
導論
章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概論
節 中國傳統養生的概念
第二節 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資源
第三節 中國傳統養生的特點
第四節 中國傳統養生簡史
第二章 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基礎
節 陰陽學說
第二節 五行學說
第三節 髒腑學說
第四節 經絡學說
第五節 中醫學病因病機
第三章 中國傳統養生基本理論
節 中國傳統養生觀
第二節 中國傳統養生之要義
第三節 中國傳統養生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四章 環境與養生
節 人類與環境
第二節 生存的自然環境
第三節 居住的生活環境
第四節 工作的社會環境
第五章 起居與養生
節 起居有常
第二節 不妄作勞
第三節 生活方式與疾病
第四節 睡眠養生
第六章 藥食與養生
節 藥食與養生概述
第二節 藥食的偏性與調理機製
第三節 藥食調理的原則
第四節 藥食養生應用
第七章 精神與養生
節 情誌與養生
第二節 道德與養生
第三節 娛情與養生
第四節 益智與養生
第八章 性與養生
節 性的科學概述
第二節 性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第三節 性的心理學基礎
第四節 性的健康教育與性的養生保健
第九章 傳統運動養生
節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概述
第二節 傳統運動功法養生
第三節 武術養生
第十章 氣功與養生
節 氣功的由來與發展
第二節 氣功的定義、內涵與本質特徵
第三節 氣功的分類、基本要求及要領
第四節 氣功養生的原理、特點及基本作用
第五節 有爭議及應注意的氣功練功問題
第十一章 針灸、按摩與養生
節 針灸、按摩養生的機製
第二節 針灸、按摩養生的方法
第三節 針灸、按摩養生常用經絡穴位和反射區
附錄:中國古代養生名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一、養生生活化,處處可養生中國傳統養生講求的不是訓練、鍛煉,而是修煉,要求練功生活化、養生經常比。為此,中國傳統養生認為人的一天24小時、一年的365天都處在養生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養生。為此,中國傳統養生方法名目繁多,既有起居養生、四時養生、藥食養生、房事養生,又有運動養生、精神修養法等。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這一特點隻是相對而言的。在中世紀歐洲丟學中心的意大利,就曾經有一位醫學傢薩勒諾著有《養生訓》,該書從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飲食、睡眠、休息、娛樂、性生活及精神狀態等)闡述養生保建問題。
二、性命雙修,重在修性人具有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作為自然界的人要受自然規律的製約,作為社會的人又受到所處社會條件的限製。就人自身而言,則包括生理、心理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形影不離、互為補充。正因為此,中國傳統養生堅持“性命雙修”的養生原則。
中國儒傢、醫傢、禪宗等在身心關係上都主“心”說,在形神關係上都主“神”觀。認為“心”在精神情感方麵有著巨大的作用,人之所以為人,歸根結底是一種情神存在。如孟子認為“心之官則思”、“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荀子認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苟子·解蔽》);醫傢的《內經》認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齣焉”;禪宗的《壇經》認為:“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認識,中國傳統養生在重視身心共養、形神共修的同時,特彆重況“養心”、“養神”,特彆重視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紙張的選擇也頗為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質感。封麵上的水墨暈染效果,仿佛將人瞬間拉迴瞭那個充滿哲學思辨與生活智慧的古代。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字體排版的疏密得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透著一股子文人雅士的韻味。在內容尚未展開之前,單是這份對傳統審美的尊重與傳承,就足以讓人心生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願意珍藏。初翻幾頁,其引言部分的行文風格,那種沉穩而又不失靈動的敘事腔調,很容易將讀者的心緒沉澱下來,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打下瞭一個非常寜靜、專注的心理基礎。這種開門見山卻又意蘊深遠的鋪陳方式,非常適閤引導初學者進入一個需要靜心體會的領域。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邏輯性極強,脈絡清晰得如同精心繪製的太極圖,層層遞進,循序漸進。我注意到作者在章節劃分上非常注重知識體係的完整性,從宏觀的理論框架構建,到具體養生法門的細緻解析,過渡得自然而然,沒有絲毫的生硬或跳躍感。特彆是對幾個核心概念的界定時,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筆墨進行辨析和梳理,力求在現代語境下精準還原其古代的本義,這對於理解後續內容的深層含義至關重要。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同章節之間建立起內在的聯係,而不是零散地記憶知識點。這種係統化的組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認知負荷,讓人能夠專注於吸收養生哲學的精髓,而不是被復雜的框架所睏擾。這絕對是為長期學習者考慮周全的設計,避免瞭走馬觀花式的淺嘗輒止。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成功之處,或許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的堅實橋梁。它並沒有將養生之道束之高閣,變成一種隻存在於書本上的古代遺跡,而是非常務實地探討瞭如何將這些古老的原則融入到當代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中。書中對於日常生活實踐的指導部分,措辭非常審慎和人性化,它沒有提齣不切實際的苛刻要求,而是提齣瞭一係列可操作性極強的小建議,讓人讀完後不是感到壓力山大,而是充滿瞭一種“我也可以做到”的積極力量。這種關注實踐、尊重現實的立場,使得整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般的理論探討,真正做到瞭學以緻用,對於渴望在忙碌中尋求身心平衡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且實用的指南。
評分從內容呈現的多樣性和廣博度來看,這本書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積纍和跨學科的視野。它絕非局限於單一的功法介紹,而是將不同曆史時期的養生思潮進行瞭有機的整閤。我留意到它對於不同學派在同一問題上的觀點異同進行瞭客觀的對比分析,這無疑拓寬瞭我們看待養生的角度,避免瞭將任何一種學說絕對化、教條化的風險。這種兼容並蓄的態度,體現瞭一種開放的學術精神。此外,書中對相關曆史背景的穿插介紹也做得恰到好處,它們如同一個個小小的曆史窗口,讓讀者在學習養生知識的同時,也能領略到古代社會生活的風貌和當時的文化氛圍。這種“以史為鑒”的敘事策略,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和趣味性,讓知識不再是孤立的符號。
評分行文的語言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準確、精煉,卻又飽含溫度。它沒有一味地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而是巧妙地將傳統術語與現代白話進行融閤,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確保瞭大眾讀者的可接受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原理時所采用的比喻和類比,那些貼近日常生活的生動事例,使得原本抽象的“氣”、“精”、“神”等概念變得具象化、可觸摸。這種教學手段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體悟”而不是單純地“記住”。這使得閱讀體驗從一種被動的接收,轉變為一種主動的探索和思考過程。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藝術,是很多當代教材所欠缺的,它真正體現瞭“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真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