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文奥运研究报告2008 人文之光:人文奥运理念的深入诠释与实践
: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冯惠玲,魏娜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300131450
字数:
页码:2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人文奥运研究报告2008·人文之光:人文奥运理念的深入诠释与实践》不仅收录了研究中心在北京奥运举办前后的有关人文奥运的研究成果,以及2008年“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的学者言论,还盘点了研究中心8年来的主要研究历程,简要介绍了本中心研究人员承担的20余项重要研究课题的学术精华,以及奥运结束后的部分研究成果,附录部分的大事记也延伸到了2009年。本报告丰富的学术成果、开阔的研究视野、精湛的理论观点从学术研究的维度彰显了北京奥运的深刻内涵和丰厚价值。
章 人文奥运理念阐释
人文奥运:从理念阐释到实践推进
人文奥运——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和谐是人文奥运的灵魂
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人文奥运的内涵和灵魂
北京奥运的人文价值
的跨越:奥林匹克主义在中国
人文奥运:奥林匹克精神的当代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
仁爱自强厚德平等和谐
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建设
北京人文奥运的价值期待
北京奥运会的精神诉求
第二章 人文奥运与文明建设
实践人文奥运构建文明赛场
北京奥运与国民文明素质提升
文明素质需要培育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
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三章 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
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与激励
后奥运的志愿服务思考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总体建设的探讨
首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四章 重要课题研究成果
一、奥运会总体影响(OGI)
二、残奥会总体影响(PGI)
三、人文奥运理念研究
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
五、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
六、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研究
七、人文奥运与和谐社区建设
八、志愿精神与奥运会志愿服务研究
九、北京奥运会人文遗产研究
十、人文奥运理念与实践的深入研究
十一、人文奥运与北京市民文明礼仪素质培育
十二、奥林匹克文化普及与奥运培训规划研究
十三、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
十四、北京市志愿服务策略研究
十五、奥运会比赛欣赏与赛场礼仪
十六、中国体育观众研究
十七、北京职工文明拉拉队研究
十八、决战之年奥运培训工作研究
十九、对北京奥运会社会期待及社会心理研究
二十、北京奥运创意内容文化产业研究
二十一、如何界定和实施“出色的一届奥运会”
二十二、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内涵阐释
二十三、人文奥运与北京市民形象塑造
二十四、人文奥运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十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训工作效果综合评估
第五章 2008奥运国际论坛
北京文化特点与2008奥运
奥运筹办与和谐北京
奥林匹克的跨越:北京理念与北京实践
北京奥运与大学教育
决战之年培养北京奥运会文明观众的策略
从奥运精神论完美与和谐
借机奥运实现中国跨文化传播沟通能力的升级
奥林匹克宗旨与儒学治世理想
这本书在某些章节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沉关怀与人文主义情怀,是让我最为动容的部分。它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分析范畴,带有一种近乎哲学的追问,探讨着在快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坚守住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价值。作者在文字中没有表现出激昂的口号,而是用一种近乎内敛的笔调,细腻地描绘了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遭受的冲击与磨损,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面前的坚守与挣扎。这种情绪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情感上的共鸣,它不仅仅是在提供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该往何处去”的精神对话。这种人文关怀的底色,让整本书的学术光环之下,闪耀着人性温暖的光芒。
评分我必须提及该书的注释体系,它几乎可以被视为一本独立的参考宝典。那些详尽的脚注和尾注,其信息密度之高,几乎可以媲美某些专业工具书。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忍不住要停下来,去深入探究那些被标记在页脚的、看似不起眼的补充说明。这些注释往往包含了作者对某一特定术语的更精微的界定、对某个历史事件的侧面补充,或是对某一学派观点更具争议性的引述。这些“幕后”的文字,极大地丰富了主体的论述,使得文本的每一个层面都具有了可供深入挖掘的价值。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而言,这套注释系统无疑提供了无数条通往知识腹地的秘密通道,体现了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学术传承的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种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色彩和留白,让人在书店货架上就能感受到它内在蕴含的厚重与精致。特别是封面上那些精心挑选的字体,笔画的粗细、间距的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和学术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触感温润,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实体书工艺的尊重,在这个电子阅读日益普及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将“人文”二字的审美追求,从内容延伸到了物质载体本身。翻开书页的那一刻,那种翻阅纸质书独有的仪式感和满足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那些图文排版的布局,那些精心设计的引文框和图表位置,它们都井然有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愉悦度。
评分作为一本研究性的著作,其引用的资料广度和深度令人赞叹。我随意翻阅了其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章节,发现其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横跨了社会学、历史学、艺术批评乃至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的知识网络。这些引用的并非只是为了充数,而是真正起到了支撑论点的关键作用。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梳理这些庞杂的资料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他能够将来自不同源头的碎片化信息,熔铸成一个统一而连贯的论述体系,丝毫没有“东拼西凑”的痕迹。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该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重复或解读上,而是展现出了一种更为开阔和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探索精神,让人不禁感叹其背后的田野调查与案头工作的艰巨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马拉松”,它那种沉稳、绵延不绝的叙述节奏,让人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论点的铺陈。作者似乎对“一蹴而就”的表达方式不屑一顾,而是倾向于采用一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论证结构。初读之下,可能会觉得有些地方略显冗长,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这种看似缓慢的节奏恰恰是其思想深度得以充分展现的必要载体。每一个核心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详尽的背景梳理和历史脉络的回溯,仿佛在为一座宏伟的建筑打下坚实的地基。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他从不轻易跳过中间环节,而是将每一个逻辑的跳跃都用扎实的论据和严密的逻辑链条连接起来,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逐步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最终抵达豁然开朗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