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
定价:25.00元
作者:胡庆,王敏琦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1210300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的构成及其分析设计方法,包括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原理和组成、光纤传输原理及传输特性、基本光纤通信器件、光纤通信系统及设计、SDH光同步数字传输网络、DWDM/WDM光传输网络、光纤接入网、高速光纤计算机网及全光通信网等内容。
全书注重理论与实践、设计与工程的结合,精选了一些当前*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读者学习。为了配合教学和学习,每章都精选一定数量的习题。可供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各高等院校工科通信与信息工程类专业课教材。
目录
章 概论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简况
1.2 光纤通信系统及发展
1.3 光纤通信网络及现状
1.4 光纤通信发展趋势
习题
第2章 光纤传输原理及传输特性
2.1 光纤和光缆的结构及类型
2.2 光纤传输原理分析
2.3 光纤的结构参数
2.4 光纤的传输特性
2.5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习题
第3章 光纤通信基本器件
3.1 光源器件
3.2 光检测器件
3.3 光纤放大器(EDFA)
3.4 连接器件
3.5 光耦合器和波分复用器
3.6 光隔离器与光环行器
3.7 光衰减器和光开关
3.8 偏振控制器和光调制器
习题
第4章 光纤通信系统及设计
4.1 两种数字传输体制
4.2 光发射机
4.3 光接收机
4.4 光中继器
4.5 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4.6 系统总体设计考虑因素
习题
第5章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网络
5.1 SDH传输体制的基本概念
5.2 SDH的复用映射
5.3 SDH的基本网络单元设备
5.4 SDH网络结构与保护
5.5 SDH网同步的概念
5.6 SDH网络管理
习题
第6章 DWDM/WDM光传输网络
6.1 DWDM系统构成模型
6.2 DWDM基本网络单元设备
6.3 DWDM网络结构与保护
6.4 DWDM网络管理
6.5 DWDM光网络在长途干线的应用
习题
第7章 光纤接入网
7.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7.2 光纤接入网
7.3 光纤接入网络结构
7.4 光纤接入网的应用
习题
第8章 高速光纤计算机网
8.1 光纤局域网概述
8.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环网
8.3 高速光纤以太网
8.4 光互联网简介
习题
第9章 全光通信网
9.1 全光通信网概述
9.2 光交换技术
9.3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本参考书,它的检索和自学友好度极高。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对专业术语和缩写词的规范化处理。全书的术语表非常详尽,而且几乎每个关键缩写词(比如EDFA、DFB、FEC、BER)在第一次出现时,都会用括号清晰地标注出其全称和基本的概念定义,这对于快速回顾或者在不同章节间跳转学习时,能节省大量时间去翻阅其他资料。此外,书后附带的习题设计也颇具匠心,它们大多不是那种只需要套用公式就能得解的题目,而是要求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的综合题。举个例子,有一道题要求根据给定的传输距离、光纤衰减系数和色散参数,反推出在满足特定误码率要求下,发射功率需要达到的最低值,同时还要考虑接收机的饱和阈值。这种层层递进的思考训练,真正把知识内化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记忆。
评分网络架构这一块的处理手法非常高明,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行业积累。它没有停留在单一的光纤链路层面,而是很自然地将视角拔高到了整个通信网络层面。从早期的SDH到如今盛行的WDM/DWDM,以及更前沿的ASON/GMPLS控制平面,书中的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波分复用技术(WDM)的阐述。作者不仅细致区分了粗波分(CWDM)和密波分(DWDM)的波长间隔、通道数和成本效益差异,还重点讲解了光分插复用器(OADM)和扁平化光交叉连接器(OXC)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关于色散补偿和非线性效应抑制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用一个公式带过,而是结合实际组网中会遇到的“色散膨胀”和“四波混频”等问题,给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比如使用补偿光纤(DCF)或者在特定节点引入相干检测技术。这让我对构建一个跨越千里的骨干网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不再觉得那些网络拓扑图只是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深蓝色的背景,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专业书籍。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硬核,我担心里面的内容会过于理论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抽象的原理图,读起来会非常吃力。不过,翻开第一章后,我的顾虑就打消了大半。作者似乎很懂得初学者的心理,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傅里叶变换或者麦克斯韦方程组,而是从光导纤维的物理结构和光波的传播特性入手,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光是如何在纤芯中“跳跃”前进的,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根细线,在黑暗中演示光的全反射现象。特别是关于损耗机制的部分,作者详细拆解了瑞利散射、吸收损耗和弯曲损耗,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波长下损耗曲线的差异,这对于我理解为什么1310nm和1550nm会成为主流窗口至关重要。而且,书里大量的历史背景介绍也很有意思,能让你了解这项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技术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编排逻辑,透露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这在技术著作中是难得的平衡。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因为章节的深度不同而显得突兀。比如,在介绍完复杂的光通信器件(如新型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物理原理后,下一小节往往会紧接着一个“应用案例分析”或者“常见故障排除”的小框,用更加口语化、场景化的方式来消化前一节的理论密度。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疲劳感。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对“信令与协议”的讲解。虽然核心是光层技术,但作者清楚地知道,没有上层的管理和控制,强大的物理链路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书中对光网络终端(ONT)、局端设备(OLT)的接口标准以及管理接口的描述,虽然篇幅不算大,但关键信息点都抓住了,为后续学习更上层的运维和管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实操性简直让我感到惊喜,我之前读过一些偏重理论的教材,读完后感觉自己能把理论背下来,但真要动手设计一个链路,脑子里还是乱麻一团。而这本教材,明显是面向工程实践的。它在讲解了系统的基本架构之后,立刻就进入了具体的模块设计环节。比如,在谈到光发射机时,它不仅介绍了激光器的类型(DFB、FP),更重要的是分析了驱动电路的带宽限制、温度漂移补偿等实际工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光接收机灵敏度和噪声分析那一章。作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跨阻放大器(TIA)的设计来提升信噪比,甚至给出了不同速率(如10Gbps、40Gbps)下所需的最小光功率指标,并附带了相关的测量方法。我拿着书中的步骤,对照着实验室里的OTDR和光功率计,很快就搭建起了一个基础的OTN链路测试平台,那种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的无缝衔接,是很多其他技术书籍所不具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