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顛覆與重整:手機人的群落與遊牧
定價:49.00元
售價:33.3元,便宜15.7元,摺扣67
作者:劉德寰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1114279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真實數據解讀2012年~2013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獨到研究方法解析手機人族群的發展與變革。關注移動互聯網,關注手機行業的你不容錯過!
手機已經超過電腦成為中國人接入互聯網的終端,手機所帶來的新型商業模式與生活方式也越來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書延續瞭“手機人”係列以數據說話並堅持深度建模的理念,對移動互聯網發聲。從行業角度,以用戶為核心,對移動互聯網大趨勢進行點評,發現手機人的新族群,並在此基礎上與數十位移動互聯網App開發者深度對話,對社會化媒體與App的使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認為當下移動互聯網正處於顛覆與重整的時期。
自序章 手機人2012肖像素描1.2 手機人的市場選擇2.1 手機再無2.3 遊牧(集團遷徙)時代來臨2.5 手機購物衝擊實體店,實體店變成體驗店2.7 三微發力,前景各異3.1 社會化媒體概覽3.3 社交屬性——社會化媒體中的社會交往第4章 移動App變局4.2 App使用趨勢4.4 下載App渠道第5章 移動互聯網先聲——App開發者訪談5.2 市場5.4 站在人文與科技的交叉點上6.1 族群的擴張與衰落(2012年與2011年族群6.2 2012年新增族群7.1 手機人常使用的十大手機品牌7.3 手機人常使用的十大手機功能/業務7.5 手機人選擇App的十大關注因素7.7 手機人安裝率高的十大手機7.9 手機人使用多的十大即時通訊工具結語參考文獻
劉德寰,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市場研究與媒介分析、互聯網與手機媒體研究,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多年來一直從事一綫教學、科研以及市場研究的相關工作,發錶論文30餘篇,從事各種科研項目30多個,市場研究項目70多個,處理各種類型數據120多種。
那種語言的張力在這本書裏被運用到瞭極緻。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力求避免使用陳舊的社會學或人類學術語,而是創造齣瞭一種更貼近當下經驗的、略帶實驗性的錶達方式。很多句子讀起來,如同快速閃過的街景,充滿瞭動感和跳躍性,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節奏感。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學術論述,更像是一部充滿意象和隱喻的散文詩,但其背後蘊含的觀察深度卻不容小覷。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處理“邊界”這個主題——群落的邊界在哪裏?遊牧的終點又在哪裏?這些模糊的處理,恰恰反映瞭當下社會結構正在經曆的“去邊界化”的過程。讀完之後,腦海裏留下的不是清晰的知識點,而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關於“在路上”的哲學沉思。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信息密度上做得非常巧妙,它沒有用大量的統計數據或理論模型來壓倒讀者,而是通過對“行為劇場”的細緻描摹,讓讀者自己去建構意義。我感覺自己像一個被邀請到某個隱秘集會上的旁觀者,目睹著這些“手機人”如何通過非正式的渠道建立起信任、分配資源和維護秩序。這種“自下而上”的生態學描述,比那些自上而下的結構分析更具生命力。它的敘事聲音非常獨特且具有侵入性,仿佛作者就站在我們身邊,低聲耳語著那些我們日常容易忽略的互動細節。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震撼感和現場感,讓我對“社群”這個老舊詞匯有瞭全新的感知。
評分從社會觀察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敏銳的切片。它似乎抓住瞭某種時代脈搏中的微小震動,並將這些震動放大成瞭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發現自己開始反思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契約和組織形式是否已經開始鬆動。作者對“遊牧”狀態的描繪,並非是浪漫化的,而是帶著一種審慎的、近乎宿命論的色彩,暗示著這種流動性可能伴隨著某種深層次的不安全感。書中的案例(如果可以稱之為案例的話)都極其具體和陌生,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個關於“如何安頓”的宏大追問。這種寫作手法很“野”,不遵循任何預設的學術路徑,反而更接近於一種直覺式的洞察的記錄,非常抓人。
評分拋開內容不談,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烈的符號錶達。那種疏離感和疏密有緻的留白,似乎在模擬信息洪流中個體尋求喘息空間的努力。作者在文本中對“效率”和“在場”的探討,已經超越瞭單純的社會現象描述,上升到瞭存在論的層麵。它似乎在挑戰我們對“工作”、“傢園”和“連接”這些核心概念的傳統定義。閱讀時,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閱讀節奏,時而快進,時而停頓,這本身就是對書中“非綫性生活”的一種身體力行的模仿。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消化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一種近乎批判性的、但又充滿好奇心的姿態去與之共舞。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方式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更像是在帶領我們進行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田野調查。那種對“群落”與“遊牧”的文本呈現,讓我聯想到瞭現代社會中各種新興的、鬆散的社群形態。它沒有用那種宏大敘事去定義這些群體,而是細緻入微地捕捉瞭他們在空間流動中所展現齣的復雜性與適應性。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我們所理解的“穩定”和“歸屬”是否在被一種更靈活、更具去中心化特質的生存模式所挑戰。特彆是對“手機人”這一概念的挖掘,它不僅僅是對某個群體的標簽化,更像是一種行為模式的隱喻,暗示著當代生活在信息和物理層麵的碎片化與重組。這種敘事上的剋製,反而讓讀者留下瞭巨大的解讀空間,迫使我們跳齣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審視日常的連接與分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