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服装十讲:风格 流行 搭配
:33.00元
售价:22.4元,便宜10.6元,折扣67
作者:高秀明
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69042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这本所谓的“服装十讲”读起来,更像是一本入门级的时尚词典,而不是一本能深入剖析服装本质的著作。它罗列了大量名词,从“廓形”到“面料肌理”,再到各种历史上的“主义”风格,讲解得非常表面。比如提到“新古典主义”时,作者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一个时间段和一个大致的轮廓描述,却完全没有深入探讨这种风格是如何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又是如何影响了当代设计师的思维模式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背诵了一堆时尚术语,但对于“为什么”以及“如何运用”仍然一头雾水。很多章节的逻辑跳跃性很大,前一秒还在讲面料的垂感,后一秒就突然转向了对某个特定年代配饰的描述,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清晰的理论主线。对于想系统学习服装设计或穿搭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碎片化严重,更像是给完全没有基础的人提供的快速浏览手册,而非一本扎实的教材。它给出的搭配建议也显得过于安全和公式化,缺乏一点点真正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火花。
评分我原本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流行周期”的深度剖析,比如如何预测下一季的趋势,或者某个街头风格是如何从亚文化走向主流的社会学机制。然而,这本书对“流行”的解读,停留在罗列过去几十年的爆款单品的层面。它展示了A款裙子在1950年代的流行,以及B款裤子在1990年代的复兴,但对于驱动这些流行的消费心理学、媒介传播力,以及设计师间的“对话”,几乎是只字未提。书中对于“风格”的讲解,也大多是基于视觉表象的描述,比如“线条流畅”或“色彩大胆”,这些形容词本身并不能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分析框架。坦白说,我在互联网上搜索任何一个时尚博主的穿搭解析,都能获得比这里更具洞察力的内容。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过于注重“是什么”而完全忽略了“为什么”,使得所有的信息都像是静止的图片,缺乏动态的生命力和可供借鉴的思考路径。
评分这本书在“搭配”这一章节的处理上,显得尤为陈旧和保守。它提供的建议,基本上就是“遵循色彩三要素”或者“上紧下松”这类几十年前的教科书式准则。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如何打破常规、利用非传统比例进行造型的案例,或者关于如何结合个人气质与服装进行“情绪化表达”的讨论,但这些内容几乎是空白。书中呈现的搭配图例,风格也高度统一,仿佛所有人都应该穿成同一本时尚杂志里的模特。这让我非常失望,因为真正的时尚感往往来自于对规则的巧妙颠覆和个性化的诠释,而不是盲目地遵守一套过时的章法。对于那些已经对基础搭配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没有提供进阶的技巧,反而可能因为其过于僵化的教条,扼杀了一部分创新的可能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构建个人衣橱的哲学”,而不是单纯的“红配绿是否可以”的争论。
评分更令人困惑的是,这本书的学术语言与实用性建议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前几章引用了大量晦涩的理论术语,试图构建一个高深的理论框架,但当我们转向实际操作的“搭配”部分时,语言风格却突然变得极为口语化和浅显,缺乏严谨的过渡和衔接。这种风格上的不统一,让读者难以建立起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比如,书中用了一整段篇幅来讨论“后现代解构主义对服装剪裁的影响”,但随后给出的实用建议却是“选择收腰的连衣裙会显得更苗条”。这种理论的宏大叙事与实践的琐碎空洞之间的强烈反差,让人感觉作者似乎是在强行将两个毫不相关的文本片段拼凑在了一起。对于想通过阅读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它更像是两本不同水平书籍的拼盘,而非一个有机整体。
评分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服装的历史演变时,似乎过度依赖于西方中心的视角,对于非欧美文化背景下的服装艺术和传承的着墨非常少,或者即便提及,也显得蜻蜓点水,缺乏尊重和深入的理解。例如,提到东方元素时,往往将其简单地符号化,归结为“异域风情”或“刺绣的复杂性”,却完全没有探讨这些元素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和工艺传承。这使得整本书在理论构建上显得单薄且有局限性。一个全面的“服装十讲”,理应涵盖全球化的视野,探讨不同文明在服饰表达上的共通与差异。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更像是在为某个特定审美体系做注脚,而非提供一个广阔的、包容性的时尚全景图。如果你想了解服装文化的多样性,这本书很可能会让你产生一种片面和被过滤的信息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