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整形外科学(翻译版)
定价:42.00元
作者:(美)泰勒,陈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1171478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为了满足选择性轮转期间对高质量综合性参考书籍的要求,Blueprints出版社现奉上袖珍型参考书。这些书的主要对象是第4年短期选择性轮转的学生,该书具有与其他Blueprints书相同的质量和必需的内容。该书对于想掌握临床领域的基本知识而又不能,进行轮转实习的学生十分重要。对于医师助理、实习护士、骨科学生来说,该书能满足他们掌握临床知识的需要。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基本技术
第2章 伤口愈合
第3章 移植和皮瓣
第4章 皮肤和软组织
第5章 热损伤和化学灼伤
第6章 颅面手术
第7章 胸部和躯干整形
第8章 手和上肢
第9章 下肢和生殖器
0章 美容外科
附录A 整形外科的时机
附录B 习题与参考答案
附录C 常用药
名词对照表
作者介绍
赵世光,中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神经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博士学术研究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会员,亚太地区神经外科学会会员,日本国际脑肿瘤病理学会会员。
((Brain TumorPathology))国际编委,《中国神经肿瘤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编委,《EuropeanJournal of Cancer》、《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谷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黑龙江省人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共18项。
曾承担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20余项。获国家发明4项。在国际、国內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性,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在案例和图解的结合运用上,达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平衡点。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手术技巧或适应症的讨论,作者都会紧接着附上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照片。这些图片并非是那种光鲜亮丽的“完美案例”,而是包含了真实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棘手情况——比如术中出血点控制不佳、皮瓣血运变差的早期迹象,甚至是不理想的愈合结果及后续的再探查过程。这种“诚实”地展示复杂性和潜在并发症的做法,对于年轻的临床医生来说,其教育价值远超任何空洞的成功演示,它教会了我们如何预判风险,如何在突发状况下快速决策,这是一种宝贵的实战经验的数字化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沉稳而专业的质感,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绝非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内页的纸张选取也极具匠心,触感细腻,对眼睛非常友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密集的专业图表和文字,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侧边切口处理得干净利落,体现了印刷工艺的高水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嵌的一些插图和案例照片,色彩还原度极高,线条的锐利度和阴影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对于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和手术流程来说,简直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工具。从排版布局来看,作者或编者显然在信息层级的划分上花费了大量精力,标题、副标题、正文、注释之间的留白和字体粗细对比清晰明了,使得读者可以非常顺畅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切换,不会产生阅读上的阻碍感。这种对书籍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后续内容的深度吸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翻阅。
评分内容组织上,这本书展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系统性,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前沿技术,而是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夯实最基础的生物力学原理和创伤愈合的生物学机制。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前几章关于组织张力、瘢痕形成动力学以及皮肤附属器再生潜力的论述部分啃完,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论讲解,让我对过去一些似是而非的临床经验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怎么做”,而是深刻阐释“为什么这样做是最佳选择”。例如,在处理烧伤后瘢痕挛缩的章节,作者并非仅仅介绍几种常见的Z成形术或皮瓣转移术,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张力梯度对成纤维细胞活性的长期影响,甚至引用了微循环重建在组织存活中的关键地位,这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专业参考书范畴,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生物工程学和组织病理学的百科全书。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它更像是一种对专业知识的“长期投资”。我发现,它并非那种读一遍就能完全吸收的速成手册,而更像是医学图书馆中的常青树。第一次通读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流程和技术;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再次翻阅同一个章节时,总能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脚注或括号里的补充说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和更深层次的临床洞察。它像一个耐心的导师,在你成长的不同阶段,为你提供不同深度的指导。这种需要反复咀嚼和沉淀的厚重感,恰恰是真正经典教材的标志,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回报的知识体系是坚实而无可动摇的,足以支撑未来多年的专业实践。
评分翻译质量的把控,是这类引进版书籍的生命线,而这本书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我特意对比了几个章节中的一些高频专业术语,发现译者团队对于那些在不同学科间存在细微语义差异的词汇,处理得极为精准和审慎。比如,某个涉及组织缺损修复的专业术语,在中文语境下可能存在多种直译方式,但译者选择了最符合国内临床习惯且最能传达原意的那一个,这极大地降低了非英语母语读者在理解上的认知负荷。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外文教科书特有的、语气略带傲慢或绝对化的表述,译者没有生硬地照搬,而是巧妙地用更客观、更具科学讨论意味的中文句式进行了转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翻译腔”的生硬感,让人感觉这就是一本最初就用中文撰写的权威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