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1890-1920-馬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沃爾夫岡·J. 濛森 中信齣版社 978

BF-1890-1920-馬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沃爾夫岡·J. 濛森 中信齣版社 97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沃爾夫岡·J. 濛森 著
圖書標籤:
  • 馬剋斯·韋伯
  • 德國政治
  • 社會學
  • 曆史
  • 政治學
  • 中信齣版社
  • 沃爾夫岡·J·濛森
  • 學術著作
  • 19世紀德國
  • 20世紀德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裕京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64484
商品編碼:2973021700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10-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1890-1920-馬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 作者 沃爾夫岡·J. 濛森
定價 85.00元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 9787508664484 齣版日期 2016-10-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19世紀末的德國,經濟崛起卻政治保守;

“一戰”後的德國,民族復興的焦慮掩蓋瞭魏瑪憲製的脆弱……

馬剋斯?韋伯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政治密切相關:他激烈批評俾斯麥和德皇保守的社會政策,卻更失望於資産階級的政治軟弱;他在“一戰”中齣於德國利益穩步推動“體麵和平”的實現,卻被自私的政治葬送;他在魏瑪製憲中期盼卡理斯瑪重振大國榮耀,卻未料到會是主義的興起……

本書是德國曆史學界的重要著作。作者濛森嚮讀者揭示瞭韋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熱忱的自由主義者,卻也是一個堅定不移的德國民族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厘清瞭韋伯這兩個看似矛盾、相悖的立場之間的重要聯係。


   作者簡介

沃爾夫岡?J. 濛森,20世紀聞名世界的德國曆史學傢,先後任教於科隆大學、杜塞爾多夫大學,並擔任倫敦的德國曆史研究所主任。在英國史和德國史研究領域名聲斐然,在韋伯思想研究方麵更是首屈一指。濛森生於史學世傢,其曾祖父特奧多爾?濛森1902年因寫作《羅馬史》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其父威廉?濛森也是的曆史學傢。

本書是濛森的代錶作,其著作另有《官僚製度的年代:論馬剋斯?韋伯的政治社會學》《帝國主義的理論》《帝國主義德國1867—1918》等。

譯者閻剋文,山東大學教授,1984—2000年先後就職於山東省總工會和新華社,2000年辭職,專事馬剋斯?韋伯著作的譯介,譯作另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君主論》《貢斯當政治論文選》《公眾輿論》(閤譯)《民主新論》(閤譯)等。目前已有的韋伯著作中譯本,半數以上齣自閻剋文的譯筆。


   目錄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編輯推薦

1、本書作者沃爾夫岡?濛森是20世紀聞名於世界的德國曆史學傢,在英國史和德國史研究領域名聲斐然,在韋伯思想研究方麵更是首屈一指。濛森生於史學世傢,其曾祖父特奧多爾?濛森1902年因寫作《羅馬史》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其父威廉?濛森也是的曆史學傢。

2、本書德文版甫一齣版便在學界掀起巨瀾,濛森對韋伯極具爭議性的解讀,令這本書先是遭到尖銳抨擊,之後逐漸獲得普遍好評。許多學者贊譽濛森“重新發現瞭許多重要事實”。

3、本書是*詳實韋伯傳記,是瞭解韋伯生平及其思想的必讀書。本書不同於大多數韋伯傳記的“造神”傾嚮,其目標是根據對原始資料的謹慎分析刻畫韋伯的政治人格,不是一種片麵的意識形態解釋,而是力求描繪齣韋伯的復雜性,包括他的內在矛盾與模棱兩可。在這本的韋伯傳記中,讀者將發現一個全新的在帝國主義、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中徘徊的韋伯。

4、這是一本韋伯傳記,同時也是一本史料詳實、論述有力的德國政治史。其從經濟崛起卻政治保守的19世紀末德國講起,一直敘述到民族復興焦慮掩蓋瞭魏瑪憲製脆弱的“一戰”後的德國,幾十年間諸多重要的德國政治傢如俾斯麥、威廉二世、鬍戈?普羅伊斯等輪番上場。

5、本書譯者閻剋文是馬剋斯?韋伯著作中文本譯介的專傢,從事相關譯介工作近二十年,目前市麵上已有的韋伯著作中譯本,半數以上齣自閻剋文的譯筆。閻剋文為本書撰寫一篇譯者序,詳細闡釋瞭本書的曆史價值以及韋伯的政治使命。

6、特邀學者、韋伯研究專傢錢永祥為中文版撰寫導讀。導讀將韋伯所處的曆史與政治環境及其思想對中國目前處境的藉鑒意義一一詳述,可謂情理兼備、發人深省。

   文摘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序言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的交織:德國近代思想巨擘的政治軌跡 本書,一部深入探究二十世紀初德國政治文化脈絡的力作,並未著眼於某一具體曆史事件的機械復述,也非對某個孤立思想傢的學術辨析。它所呈現的,是一幅更為宏大、更為細膩的時代畫捲,通過對二十世紀初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傢之一——馬剋斯·韋伯——生平及其學術思想的深入剖析,勾勒齣那個動蕩年代裏,知識分子如何與國傢命運、社會變革以及個體存在的意義進行深刻的對話。 該書並非將韋伯簡單地定位為一位純粹的學院派學者,而是將他置於其所處的曆史語境之中,審視他那些具有預見性和批判性的思想,如何與當時德國政治的復雜現實産生激蕩。作者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石,結閤對韋伯著作的細緻解讀,旨在揭示這位思想巨擘的政治關懷並非停留於抽象理論,而是深刻地根植於對德國現代化進程中齣現的各種挑戰——從資本主義的擴張、官僚體係的膨脹,到民族主義的興盛以及民主製度的 nascent(初生)——的憂慮與反思。 聚焦時代之“變”與思想之“思” 故事的起點,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那個充滿變革的德國。這是一個德意誌帝國在俾斯麥鐵腕統治下迅速崛起的時代,也是一個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的時期。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瞭整個歐洲,也深刻地重塑瞭德國的社會經濟麵貌。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長,傳統社會關係麵臨瓦解,新的階級矛盾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德國在國際舞颱上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外擴張的野心,預示著一場潛在的全球衝突。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剋斯·韋伯的學術生涯如同劃破夜空的閃電,照亮瞭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然而,作者並未滿足於簡單梳理韋伯的學術成就。相反,本書的核心在於呈現韋伯思想與德國政治現實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它關注的是,當韋伯觀察到理性化、科層化帶來的“鐵籠”效應時,他對自由與個體命運的擔憂;當他反思“卡裏斯瑪”式領袖的齣現及其潛在的危險時,他對政治領導力與民主閤法性的思考;當他剖析宗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內在聯係時,他對文化根源與社會發展的洞見。這些思想,無論其是否被當時或後世的政治傢直接采納,都為理解德國政治的發展軌跡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韋伯的“現實政治”關懷:超越象牙塔的洞察 本書的重要論點之一在於,韋伯的思想並非僅僅是為學術界提供的思想盛宴,他本人也懷有強烈的“現實政治”關懷。他並非一個躲進象牙塔的學者,而是積極參與當時的公共討論,對德國的國傢體製、殖民政策、外交戰略以及社會改革等問題,都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作者將詳細考察韋伯在這一時期的言論、演講以及其參與的各種政治辯論,以此來還原一個更具行動力的韋伯形象。 例如,韋伯對德國政治體製的批判,並非齣於純粹的理想主義,而是源於他對德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平衡效率與自由,如何避免官僚主義的僵化和民粹主義的煽動,這些現實問題的深切憂慮。他對於“民族國傢”的理念,既看到瞭其凝聚國傢力量的正麵作用,也警惕其可能帶來的擴張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極端化。這種辯證的視角,使得他的政治思想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力,也使得我們今天能夠從中汲取對當下政治睏境的反思。 曆史的“迴響”與思想的“穿透力” 《BF-1890-1920-馬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價值,還在於它展現瞭思想的力量如何穿越曆史的塵埃,依然在今天産生迴響。二十世紀初德國所經曆的政治動蕩、社會轉型以及思想論戰,與當今世界許多國傢麵臨的挑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技術進步引發的社會變革,民族主義情緒的暗流湧動,以及民主製度的存續與發展,這些都是韋伯當年深刻思考過的問題。 因此,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也不是一份關於舊時代政治的陳述。它是一次關於思想史的深度探索,一次關於國傢命運與個體選擇的哲學追問。通過重塑馬剋斯·韋伯的思想圖景,作者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性睏境的經典範本。我們得以窺見,在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運用其非凡的智慧,去審視、去診斷、去預言,並試圖為他所深愛的祖國尋找齣路。 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引人入勝的旅程,去探索馬剋斯·韋伯思想的深邃之處,去理解他與那個時代的德國政治之間生死相依的關係。它將呈現給我們的,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如何擔當時代責任,如何以思想的力量去燭照曆史前行的復雜畫捲。這是一部值得所有關心曆史、關心政治、關心人類命運的讀者深入閱讀的著作,它將為我們提供一個理解過去、審視現在、思考未來的寶貴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和切入點,讓傳統的人物傳記煥發瞭新的活力。它沒有將馬剋斯·韋伯僅僅視為一個遙遠的學術符號,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充滿具體政治角力和文化焦慮的時代背景之中。通過作者的筆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思想傢,更是一位活生生的、在時代十字路口做齣艱難抉擇的行動者。尤其是在描述他與當時德國政治精英階層的互動時,那種微妙的權力關係、理想與現實的碰撞,被描繪得入木三分。它不僅僅是在梳理“他說瞭什麼”,更是在探究“他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刻,為什麼會那樣說,以及他的言論如何被不同的政治力量所挪用和誤讀”。這種對思想與權力之間動態關係的深刻揭示,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學術迴顧,更像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在現代國傢機器中能動性的精彩案例研究。

評分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學術嚴謹性與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我曾翻閱過一些同類主題的著作,往往要麼是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要麼就是過於簡化而失真的普及讀物。然而,這部作品卻像是為那些渴望深入瞭解,但又不想被純粹的文獻堆砌所睏擾的讀者量身定做的。作者對原始材料的掌握毋庸置疑,大量的引證和注釋顯示瞭其深厚的學術功底,但這些學術的骨架被包裹在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外衣之下。更重要的是,作者沒有迴避那些爭議性極強、容易引起誤解的部分,而是以一種極其剋製和審慎的態度去梳理和解釋,力求還原事件和觀點的原貌。這種對讀者智識的尊重,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每一次深入的研讀,都能帶來新的理解和體悟,絕非一目瞭然的膚淺之作。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可以說是匠心獨運,邏輯推進得既嚴密又富有彈性。它沒有采用傳統傳記那種簡單的時間綫敘事,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碎片化的迴溯與並置手法,這使得讀者在麵對一個復雜思想傢龐大的知識體係時,不會感到迷失方嚮。作者在不同章節之間切換的節奏感把握得恰到好處,時而深入剖析某一核心概念的源頭,時而又跳躍到該概念對後世産生的實際影響。這種跳躍感,恰恰模擬瞭我們大腦在進行深度思考時那種非綫性的聯想過程。我尤其喜歡那些穿插其中的對比論證,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個看似不相關的曆史側麵或哲學流派,來反襯齣韋伯思想的獨特價值和局限性。這種對比不是為瞭貶低或抬高,而是為瞭更立體地還原其思想的全貌,讓讀者能夠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結論。整體讀下來,結構上的復雜性最終導嚮的是清晰性的提升,這在處理如此宏大的題材時,實屬不易。

評分

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簡直是一絕,作者在敘事上的把控力令人嘆服。仿佛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沉重與躁動,那種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思考,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在探討那些宏大理論體係的形成過程時,作者並沒有陷入枯燥的學術羅列,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生動的曆史場景之中,讓你在閱讀時,不僅是在理解一個思想傢的理論,更是在體驗他所處的那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年代。我尤其欣賞其中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往往是理解人物復雜內心世界的關鍵鑰匙。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親身參與瞭一場跨越百年的思想對話,深切體會到理論的生命力並非在於其靜態的完美,而在於它如何在現實的泥濘中被塑造、被質疑,並最終獲得其獨特的曆史地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多層次的,它既能滿足對思想史深度探究的渴望,又能為普通讀者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敘事張力。

評分

從裝幀設計到排版細節,這本書的呈現質量也令人印象深刻,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以及行距的舒適度,都為長時間的深度閱讀提供瞭良好的物理基礎。通常,一本內容厚重的學術性作品,如果物理體驗不佳,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但這部作品的製作水準,讓人願意將它捧在手中,細細品味。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關鍵德文術語的處理方式,既保留瞭其原有的學術精確性,又通過巧妙的腳注或內文解釋,降低瞭非德語讀者的理解門檻,這種細緻入微的編輯工作,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度和信息的獲取效率。可見,這部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經過精心打磨的精品,是一次愉悅且充實的閱讀旅程的保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