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检验

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检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成安著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制造
  • SMT
  • PCB
  • 测试
  • 检验
  • 质量控制
  • 生产技术
  • 电子工程
  • 工业制造
  • 电子产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26990
商品编码:297304370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检验

定价:28.00元

作者:王成安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1152269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电子产品生产的工艺顺序,依据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采取项目式形式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材料的选用、电子产品装配前的准备工艺、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电子产品的调试工艺、电子产品的包装工艺、电子产品的检验、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文件的识读。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电子技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项目1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1.1 常用电阻器的识别与检测 
  1.1.1 电阻器的类型 
  1.1.2 固定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1.1.3 常用电位器的识别 
  1.1.4 电阻器和电位器的检测方法 
 1.2 常用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 
  1.2.1 电容器的类型 
  1.2.2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和标志方法 
  1.2.3 各种电容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 
  1.2.4 电容器的检测方法 
 1.3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识别与检测 
  1.3.1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类型与主要参数 
  1.3.2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检测方法 
 1.4 半导体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1.4.1 国产半导体二极管器件型号命名法 
  1.4.2 半导体二极管的类型与用途 
  1.4.3 半导体二极管的检测 
 1.5 半导体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1.5.1 国产半导体三极管型号命名法 
  1.5.2 半导体三极管的类型与检测方法 
 1.6 场效应管的识别与检测 
 1.7 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 
  1.7.1 集成电路的类型和封装 
  1.7.2 常用数字集成电路 
  1.7.3 集成电路的检测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2 电子材料的选用 
 2.1 安装导线与绝缘材料 
 2.2 印制电路板与焊接材料 
 2.3 磁性材料与粘接材料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3 电子产品装配前的准备工艺 
 3.1 导线装配前的加工 
  3.1.1 绝缘导线装配前的加工 
  3.1.2 屏蔽导线安装前的加工 
  3.1.3 制作线扎 
 3.2 电子元器件装配前的加工 
  3.2.1 对电子元器件引线的成形要求 
  3.2.2 元器件引线的浸锡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4 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 
 4.1 安装工具 
  4.1.1 紧固工具及紧固方法 
  4.1.2 紧固件种类与选用原则 
 4.2 安装方法 
  4.2.1 一般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 
  4.2.2 导线的安装方法 
  4.2.3 压接和绕接 
  4.2.4 整机安装方法 
 4.3 电子产品的表面安装工艺 
  4.3.1 表面安装元器件 
  4.3.2 表面安装的其他材料 
  4.3.3 表面安装设备与工艺 
  4.3.4 表面安装工艺的手工操作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5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 
 5.1 印制电路板的种类与设计 
  5.1.1 印制电路板的种类 
  5.1.2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 
  5.1.3 印制电路板的具体设计过程及方法 
 5.2 印制电路板的制造与检验 
  5.2.1 印制电路板的制造方法 
  5.2.2 印制电路板的质量检验 
  5.2.3 印制电路板的手工制作方法 
 5.3 印制电路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5.3.1 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制电路板软件介绍 
  5.3.2 CAD与EDA 
 5.4 新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 
  5.4.1 多层印制电路板 
  5.4.2 特殊印制电路板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6 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 
项目7 电子产品的调试工艺 
项目8 电子产品的包装工艺 
项目9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文件的识读 
项目10 电子产品的检验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城市脉搏:隐藏在街角的故事》 简介 在一个由钢筋水泥构筑的繁华都市里,我们每天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忙碌于各自的生活轨迹。然而,在这看似井然有序的表面之下,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正在静静地上演。它们藏匿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喧嚣的市中心到宁静的居民区,从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到寂寥的旧巷。本书将带领读者走出那些熟悉的、被大众媒体反复描绘的“地标”,深入城市的肌理,去发现和聆听那些隐藏在街角、在人群中的真实脉动。 本书并非一本寻常的城市指南,它不提供最佳的咖啡馆推荐,也不详述最快捷的交通路线。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城市探险,一次关于“人”与“城市”之间微妙而深刻联系的探索。我们将聚焦那些构成城市独特气质的个体,以及他们与城市空间互动所产生的点滴故事。 第一章:老街的低语——时光在这里停留 老街,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在这些被高楼大厦边缘化的区域,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本书将走进一条名为“槐花巷”的老街。这里没有炫目的霓虹灯,只有斑驳的墙壁,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以及依稀可见的岁月痕迹。 我们将遇见张奶奶,一位在这条街上生活了八十余年的老人。她坐在自家门口,手里拿着一把老式蒲扇,目光慈祥而又带着一丝怅然。她会娓娓道来,关于这条街曾经的繁华,关于巷口那棵老槐树见证的童年,关于那些已经离开的人和事。她的故事里,有解放前的贫苦,有改革开放的喜悦,有儿女离乡打拼的牵挂,也有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复杂心情。她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这条老街的活化石,她的记忆是这条街生命史的生动注定。 我们会拜访李师傅,一位世代经营的老式理发店。他的店面不大,陈设简单,却充满了怀旧的气息。一把古老的转椅,一排挂满各种工具的架子,还有空气中淡淡的剃须水味道。李师傅的手艺依然娴熟,他为老街的居民理发,也接待一些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会分享他在这个行业中经历的变革,从剃刀到电动推剪,从传统的烫发到如今的时尚造型。然而,不变的是他对这份手艺的热爱,以及他与顾客之间那种如同朋友般的交流。他店里的老顾客,不仅仅是来理发的,更是来找一份熟悉的感觉,一份被时光温柔对待的慰藉。 我们还将留意那些在老街中坚守的小商铺,比如那个卖了三十年的熟食店,那个只在清晨营业的早点摊,那个提供手工缝补服务的裁缝铺。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条老街注入生命力,维系着社区的温情。这些个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观,与当下快节奏、商业化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城市发展的另一种视角。 第二章:地铁深处的涟漪——流动的生命线 现代都市,地铁无疑是其最繁忙的脉搏。它们在地下穿梭,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承载着无数个匆忙的身影。本书将深入地铁的腹地,去捕捉那些在公共空间中涌动的人文细节。 我们将走进一个普通的晚高峰地铁站。人潮涌动,每个人都低着头,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或者带着疲惫的表情。然而,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许多不寻常的“小插曲”。 我们会注意到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孩子,另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扶手,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韧。她可能刚刚下班,正准备回到那个等待着她的家。她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这冰冷的钢铁机器里,跳动着温暖的亲情。 我们会遇见一位街头艺人,他坐在角落,用一把旧吉他弹奏着舒缓的旋律。虽然周围人声鼎沸,但他的音乐依然吸引了一些驻足的目光,有些人会驻足聆听,有些人会轻轻地抛下零钱。他的表演,为这单调的通勤时间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城市注入了艺术的活力。 我们还会观察那些在地铁站里值守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辛勤付出,保障着城市的正常运转。清洁工阿姨默默地清理着地上的垃圾,安检员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个包裹,调度员在幕后协调着列车的运行。他们是这座城市无声的英雄,是确保“城市脉搏”顺畅跳动的基石。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地铁空间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影响。长时间的通勤,是否会加剧人们的焦虑?封闭的空间,是否会激发人们的疏离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是如何寻找连接和共鸣的?我们将通过对一些细微的观察和可能的访谈(当然,不局限于直接对话,也包括对行为模式的解读),来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第三章:广场的回响——集体记忆的汇聚点 城市广场,是人们聚集、交流、表达的场所。它们既是城市的公共客厅,也是集体记忆的汇聚点。本书将聚焦于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城市广场,去聆听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所发出的回响。 我们将来到一个平日里相对冷清的广场,但在周末的早晨,这里却热闹非凡。一群老年人正在这里晨练,他们动作舒缓而有力,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他们谈笑风生,分享着养生经验,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广场,成为了他们退休生活的重要社交空间,是他们保持活力、对抗孤独的温暖港湾。 在傍晚时分,广场上会出现一些年轻的身影。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则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各自的兴趣爱好。这个广场,是他们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寻求片刻宁静的地方。 而当有大型活动或节假日来临时,这个广场则会焕发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市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嬉戏,空气中弥漫着欢乐的气息。这些时刻,广场成为了城市集体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城市的喜怒哀乐,见证着城市的成长与变迁。 本书还将探讨广场的社会功能。它如何成为不同社会群体交流的平台?它如何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在某些特殊时期,广场又如何成为公众表达诉求、传递声音的舞台?我们将通过对广场上出现的各种活动、各种人群的观察,来解读这个公共空间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天台的远眺——个体梦想的延伸 在城市的高处,尤其是在那些老旧的居民楼天台上,隐藏着一片属于个体的、可以眺望远方的私密空间。这些天台,往往被繁忙的生活所遗忘,却承载着许多普通人的梦想和情感。 我们将登上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天台。这里可能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摆放着一些废弃的旧物,甚至可能有一个小小的菜园,种着几盆蔬菜。我们可能会遇到在这里养鸽子的退休工人,他将鸽子视为自己的“老朋友”,每天悉心照料,听它们咕咕地叫,仿佛在倾诉着过往的故事。 也可能遇见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他喜欢在傍晚时分来到天台,用镜头捕捉城市的光影变幻,记录下夕阳下的城市轮廓。对他而言,天台是他的灵感源泉,是他连接现实与想象的桥梁。 更可能遇见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可以暂时逃离尘世的喧嚣,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人生的方向。他们眺望着远方,也许是在期盼着更好的未来,也许是在回味着过往的美好。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天台上的个体故事的呈现,来探讨个体在庞大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在高度密集和充满竞争的都市环境里,人们是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希望的?这些天台上微小的、属于个人的风景,也构成了城市多元而独特的气质。 结语 《城市脉搏:隐藏在街角的故事》旨在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人文的关怀,揭示城市表象下的丰富内涵。它不仅仅是对城市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个体生命力的探索。每一个街角,每一条小巷,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人物,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这本书希望能邀请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去发现,在这座庞大而复杂的城市中,那些微小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脉搏”。它提醒我们,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所创造的故事所组成的,它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有记忆的生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排版逻辑性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工艺流程时,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剖面示意图。这些图例并非简单地贴在文字旁边作为辅助,而是真正融入了叙述的脉络之中,很多时候,看图比看文字更能帮助理解那个瞬间的物理变化。例如,在描述一个关键的镀层沉积过程时,书中提供的多角度剖视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薄膜是如何均匀附着在基材表面的,那种三维立体的视觉感受,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而且,这些插图的清晰度和分辨率都非常高,即使用放大镜仔细查看细节,也不会出现模糊或失真的情况。这种对视觉辅助工具的重视程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我甚至发现,有些图注本身就包含了重要的结论性文字,这使得读者在快速浏览时,也能迅速抓住核心知识点。这种将图形信息与文本信息进行高度耦合的编排方式,无疑是技术书籍设计的一个典范,让阅读过程变得高效而愉悦。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现代芯片封装技术的深入探讨,尤其是那些关于异构集成和先进3D堆叠的最新进展。结果,我发现这本书似乎将重点放在了更基础、更偏向传统制造工艺的流程梳理上,比如早期的表面贴装技术(SMT)的参数优化,以及一些经典的光刻和蚀刻工艺的理论基础。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让我感到略微有些失落,因为我原本是希望能看到一些能与当前工业界前沿技术接轨的内容。它更像是一本扎实的基础理论教科书,对于那些已经对半导体制造流程有初步了解的人来说,可能缺乏那种“眼前一亮”的突破性信息。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详尽的基础讲解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它把每一个步骤的物理原理都剖析得非常透彻,让我这个曾经一知半解的读者,现在对“为什么”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如果定位是入门级的,那它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但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可能需要寻找其他更垂直、更尖端的资料来补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客观,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主观的形容词,完全是以一种冷静、科学的笔调陈述事实和原理。每一段论述都力求精确,术语的运用也极其规范,这对于严肃的技术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尊重。我发现,作者在定义每一个关键概念时,都会引用行业标准或公认的物理定律作为支撑,使得整本书的内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公式时所采用的排版方式,那些下标、上标、希腊字母都清晰分明,没有出现任何公式混乱或符号歧义的情况,这在很多技术书籍中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这种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贯穿始终,让人在阅读时能完全信赖其内容的准确性。它不是那种试图用轻松幽默来吸引读者的书,而是那种实打实、硬碰硬地把知识点堆砌起来的宝典。读完一章,你可能需要消化很久,但一旦消化了,那些知识点就会牢牢地扎根在你的脑海里,成为你知识体系中坚实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棒了,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舒服,那种低调的科技蓝配色,加上清晰的字体排版,一看就是那种经过精心打磨的专业书籍。我特地留意了一下,书脊部分的工艺处理也相当到位,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磨损。内页的纸张选用也值得称赞,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反光的纸张,而是偏向哑光处理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在技术细节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尺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内容排版的充裕性,又方便携带,可以随时放在背包里,通勤路上也能随时翻阅学习。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标题和正文内容之间的留白处理,这种恰到好处的呼吸感,让每一页内容看起来都不那么拥挤和压抑,反而更具阅读的引导性,让人更愿意一页一页地往下看。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所展现出的匠心,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都觉得心情愉悦,期待里面能有同样高水准的知识呈现。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如何优化生产线上的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如何引入更先进的无损检测(NDT)方法来替代传统的破坏性测试。我希望这本书里能有关于超声波检测、X射线透射成像(XRT)在微观结构缺陷识别上的最新算法应用。然而,通读全书后,我发现其检测部分的内容似乎停留在比较经典的目视检查、尺寸测量,以及一些早期的电学参数分析上。对于当前工业4.0背景下,机器视觉在高速产线上如何实现亚微米级别的缺陷自动识别与分类,这本书中着墨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涉及。这让我感到稍许遗憾,毕竟“检验”二字在书名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我期待的是关于数据驱动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不是传统的手工或半自动化检验标准。也许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决定了它在某些前沿领域的覆盖度有限,但对于建立一个坚实的质量管理基础概念而言,它所提供的框架仍然是稳固的。我需要做的,可能是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专门针对AI视觉检测算法的书籍进行补充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