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鉴定与评价(2016—2017年度)
定价:60.00元
作者:闫长生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1092401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鉴定与评价(2016-2017年度)》为2016—2017年度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广适性品种试验结果汇编。主要内容包括2016—2017年度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广适性品种试验黄淮冬麦区南片、黄淮冬麦区北片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试验总结,以及小麦抗病性、抗旱节水性、抗寒性、冬春性、耐热性、耐湿性、穗发芽抗性、品质测试、关键养分测试、氮磷高效利用测试、DNA指纹检测等重要性状测试。
《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鉴定与评价(2016-2017年度)》的出版对筛选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建立小麦品种评价体系和测试网络,加快优良品种审定和推广步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目录
前言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黄淮冬麦区南片试验总结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黄淮冬麦区北片试验总结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试验总结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抗病性鉴定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穗发芽抗性鉴定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抗旱节水性鉴定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冬季抗寒性鉴定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春季低温晚霜抗性鉴定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耐湿性鉴定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耐热性鉴定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冬春性鉴定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关键养分测试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氮磷利用效率鉴定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品质检测报告
2016—2017年度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试验DNA指纹检测报告
附录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节选(小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鉴定与评价(2016—2017年度)》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农业科技爱好者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宝藏。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种业的实力上,而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又是种业实力的核心体现。2016-2017年度这个时间段,对于中国的小麦育种来说,想必是充满探索和革新的一段时期。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书中,是否能够看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品种,它们是如何克服了以往品种在适应性上的局限,从而被冠以“广适性”的称号?这种“广适性”的背后,是基因层面的突破,还是栽培技术的创新,抑或是两者结合的成果?书中的评价体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否也能解读出一些关键信息?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差异,并给出一些预测性的结论,比如哪些品种更适合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种植需求?这些信息不仅能增长我的农业知识,更能让我对中国小麦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鉴定与评价(2016—2017年度)》这本书,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其内容的高度专业性和时效性。作为一名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密切关注的读者,我非常希望能够从中了解中国在2016-2017年度,在小麦育种领域所取得的具体进展。特别是“广适性”这一概念,在我看来,对于保障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小麦生产稳定至关重要。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和衡量这种“广适性”的,它是否意味着品种在抗病虫害、抗逆性(如抗旱、耐盐碱等)、以及对不同土壤类型和栽培管理方式的适应性上都表现出更强的能力?书中是否会详细列举在那两年间,经过严格鉴定和评价,被认为具有广适性的小麦新品种?以及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数据?我期待书中能提供详实的试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帮助我理解这些新品种的优势所在,以及它们在未来推广应用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阅读《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鉴定与评价(2016—2017年度)》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农业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新品种的育成,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稳定、深入的研究。2016-2017年度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也让我联想到那个时期中国小麦育种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那个时候,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许已经日益凸显,病虫害的发生也可能呈现出新的特点,对小麦的抗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单纯追求产量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品种的品质、营养价值、加工适性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这本书所涵盖的新品种鉴定与评价,很可能不仅仅是对产量和抗病性的考察,更包含了对这些多元化需求的考量。我非常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那个时期,中国在提升小麦品种的综合竞争力方面,是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选择的。它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中国小麦育种发展的新图景,并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鉴定与评价(2016—2017年度)》这本书,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严谨性。作为一名对农业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广适性”这个关键词。在我看来,“广适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指标,更是品种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稳定保障粮食供给的生命线。2016-2017年度这个具体的报告期,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好奇,在那两年间,我国的小麦育种专家们究竟是如何进行新品种的鉴定和评价的?是采用了怎样的试验布局,如何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书中所涉及的评价标准又是怎样的?是否涵盖了产量、品质、抗病虫性、抗逆性(如抗旱、抗倒伏等)、以及对不同生态区域的适应性等多个维度?特别是“广适性”的评价,究竟是如何量化的?是依赖于多点、多年、多情景下的表现,还是有特定的模型和算法?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对于我理解现代小麦育种的科学流程,以及如何科学地评估和选择优良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鉴定与评价(2016—2017年度)》这本书,乍一看书名,就知道是面向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于新品种的鉴定和评价,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工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普通读者,我对这类书籍的态度是既好奇又带着一丝敬畏。我深知,农业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和推广,而新品种的推广更是需要经过层层严格的筛选和评估。2016-2017年度这个时间跨度,也意味着它记录的是那个特定时期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的一次重要的“成绩单”。我期待能从书中窥见,在那个时期,有哪些技术突破和育种方向引领了潮流,又有哪些品种在严酷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自然环境下脱颖而出,展现出其“广适性”的特质。所谓“广适性”,在我看来,意味着品种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更复杂的栽培条件下都表现出稳定优良的产量和品质,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衡量和评价这种“广适性”的,是基于哪些具体的指标,又采用了怎样的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这些信息对于我理解小麦育种的科学逻辑和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