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书名 铃木大提琴教材(修订版 第五、六册) 字数 作者 (日)铃木镇一 编著 页码 29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日期 2013-1-1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3044285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提要 《铃木大提琴教材(第5、6册)(修订版)》汇集了一些世界名曲、各国流行的名歌,也有一些传统训练用的材料,这种编排较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通过熟悉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旋律,从掌握音乐语汇的表达能力入门,可避免由于过于枯燥的纯技术练习而削弱音乐对心灵的震撼。当学习者进入自学、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时,努力克服更艰深的技术会成为乐趣而不是苦事了。 目录 第五册 E小调奏鸣曲 乡村舞曲 咏叹调——选自第156号康塔塔 回旋曲——选自《第四协奏曲》(节选) 单指音阶练习 装饰性指法练习 第六册 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 快板——选自《D大调协奏曲》 拇指音阶练习 装饰性指法练习 塔兰泰拉舞曲 回旋曲——选自《D大调第二协奏曲》 快板——选自《G小调双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快板——选自《G小调双大提琴协奏曲》(第二大提琴)
商城正版 铃木大提琴教材(修订版 第五、六册) (日)铃木镇一
|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设计得实在太人性化了,简直是为自学者量身定做的救星。我发现,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文字和谱子,很多细微的力度和揉弦的幅度是很难把握的。然而,这套教材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它提供的示范音频(虽然我这里指的是配套的音频体验)质量非常高,演奏者的音色饱满而富有表现力,每一次听都能从中捕捉到新的处理细节。特别是那些需要精准节奏控制的复调练习,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参考音轨,很容易就会拉得松散或者不协调。我经常会在练习一个新乐段前,先听上好几遍,然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理想的声音模型,再对照着书本上的标记去尝试实现。这种“耳听为先”的训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听辨能力和自我纠正能力,让我感觉身边随时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指导我,而不是孤军奋战。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选曲编排简直是推崇备至,它完全体现了铃木教学法“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精髓。从最基础的空弦练习,到后来那些充满歌唱性的优美旋律,每一步的衔接都过渡得极其自然、毫无突兀感。很多其他教材的中间部分总会有一段“平台期”,让你觉得进步停滞不前,但在这套书中,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新的挑战和突破点,让人总能保持学习的动力。我尤其喜欢它收录了一些改编自民间音乐和巴洛克时期小品的练习曲,这些曲目不仅对技巧的打磨很有帮助,而且旋律性极强,拉起来非常悦耳动听,极大地满足了演奏者对“音乐感”的追求。即便是那些看似简单的练习,也都被赋予了清晰的音乐目标和情感表达要求,这促使我在演奏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把音拉准”的层面,而必须去思考“如何把这段音乐唱出来”。这种对音乐性的早期强调,对于培养一个有深度的大提琴演奏者来说,是无价之宝。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套教材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潜移默化影响,这可能比单纯的技巧训练更为重要。铃木先生的理念不仅仅是培养“会拉琴的人”,更是培养“会听音乐、懂音乐的人”。在教材的后期部分,你会发现对“乐句的呼吸感”、“音色的变化”以及“对位法的处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会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作曲家要在这里使用渐强,为什么这段旋律需要更温暖的音色。这种深层次的引导,迫使演奏者必须调动自己的全部感知去理解音乐的“为什么”。我感觉自己拉琴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满足于机械地完成音符,而是开始追求乐句的连贯性和内心的流动性。这套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技术工匠”通往“音乐诠释者”的桥梁,让我对大提琴艺术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意义远超一本单纯的练习曲集。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这本教材对于“技巧系统性”的构建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它不仅仅是零散地堆砌练习曲,而是真正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金字塔。比如,它对于弓法控制的讲解,从最基础的“平推”到后来的“换弦的连贯性”,再到复杂的“顿弓”和“跳弓”,每一种技巧的引入都有明确的前置条件和后续的巩固练习,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到令人惊叹。我之前学过的几本教材,很多在某些特定技巧上讲解得比较浅尝辄止,导致我不得不四处寻找补充材料。但这一套书,几乎涵盖了从入门到中级演奏者需要面对的大部分技术难点,而且讲解得深入且实用。它不回避技术上的难题,反而直面它们,并通过巧妙的练习设计来逐步化解,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学习路径的深刻理解,体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
评分这套教材的排版设计简直是太棒了,每一个音符和指法标记都清晰得让人一目了然。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那些复杂的乐理知识被分解成了小块的、易于理解的部分,配合着精美的插图和图表,学习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大提琴时,光是看谱子就觉得头大,但是用了这套书之后,很多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地方都豁然开朗了。比如,它在介绍换把技巧时,不是简单地画一个箭头,而是用非常细腻的文字和图片,模拟了手指在琴弦上的实际运动轨迹,这对于培养正确的肌肉记忆至关重要。而且,教材中穿插的一些音乐历史小知识和作曲家介绍,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音乐视野,让我不仅仅是机械地练习技巧,更能体会到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底蕴。这种寓教于乐的编排方式,使得每一次翻开书本都像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探索之旅,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它成功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