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凡及 著
图书标签:
  • 脑科学
  • 心智
  • 认知
  • 神经科学
  • 心理学
  • 科普
  • 大脑
  • 思维
  • 行为
  • 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5876
商品编码:2973766755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

定价:45.00元

作者:顾凡及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78358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脑科学的新故事》“新”在哪里?“新”在有更为人性化的内容。作者不仅跟写作《脑科学的故事》同样,一如既往地通过心智现象揭示脑的科学奥秘,而且更生动地刻画了当事人作为人的思想感情面貌。从这本“新故事”里,我们看到没有四肢感觉的奥基依然为跻身残奥会而拼搏,邓洛普在完全失嗅以后想尽一切办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低智特才的“记忆达人”们别有一番人生况味,而维尔林先生在双侧海马受损后的爱情令人回肠荡气……当然,书里也不乏有关脑与心智的妙趣横生的故事,也许拉马钱德兰有关联觉现象的实验,以及他对幻肢痛患者的行为治疗,足够让你折服于脑科学家的过人机敏;而有关镜像神经元的实验证据,把实验的脑科学与直觉、同感、内心理解这些看似“纯精神”的现象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脑科学的新故事》与《脑科学的故事》相比,更多体现了脑科学在探求真实人性方面的深入。

内容提要


本书是《脑科学的故事》姐妹篇。《脑科学的故事》曾荣获2015年第十一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成果奖(图书类)二等奖和2016年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本书则把内容聚焦到了“心智”这个被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称为“对21世纪科学的中心挑战”问题上。它沿袭了《脑科学的故事》力求融科学性、趣味性和前沿性为一炉的风格,通过讲故事来介绍感觉、记忆、情绪、注意和意识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这只是在心智大海岸边搜集起来的几枚闪亮贝壳,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本书在内容方面虽不求其全,但是也还保持着适当的系统性,使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前沿研究有一个基本了解。

目录


心灵之窗——感知觉的故事1

1.1喧闹的世界——听觉的故事/2

1.2浑身上下都有的感觉——体感的故事/10

1.3嗅盲和气味——嗅觉的故事/28

1.4从老布什不爱吃西蓝花说起——味觉的故事/37

1.5“看”人说话和“臭豆腐真香”——不同感知觉相互影响的

故事/42

1.6“尖酸”的言辞——联觉的故事/46

参考文献/52

2旧梦重温——记忆的故事54

2.1“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长时记忆和记忆痕迹的

故事/55

2.2历历在目——记忆达人的故事/61

2.3心智的清扫工——遗忘的故事/75

2.4“永远是今天”——遗忘症患者的故事/79

2.5冤假错案——虚假记忆的故事/84

2.6头脑里的“导航系统”——“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的

故事/93

2.7“似曾游此处,不知何时复如何”——似曾相识感的故事/99

参考文献/102

3喜怒哀乐——情绪的故事104

3.1害怕过桥的女人——恐惧症的故事/104

3.2“三岁看到老”——先天因素对性情影响的故事/111

3.3“无畏”的人——双侧杏仁体受损患者的故事/117

3.4“冷若冰霜”——牟比士综合征患者的故事/121

3.5“当代盖奇”——腹内侧前额叶对理智/决策和情绪/感受

贡献的故事/124

3.6顽固的大法官和心中一片空白的患者——右脑中某些脑区对理智/决策和情绪/感受贡献的故事/134

3.7当认识和感情不一致的时候——卡普格拉综合征、科塔尔综合征和弗雷戈利综合征患者的故事/137

参考文献/141

4“一览有余”——注意的故事142

4.1视而不见——疏忽盲和变化盲的故事/143

4.2“思想开小差”——“心智游移”的故事/149

4.3引开注意力的大师——魔术师的故事/154

4.4“张冠李戴”——由缺乏注意引起的特征错误结合的故事/164

4.5“光束变窄了的聚光灯”——巴林特综合征和忽略症患者的

故事/166

参考文献/169

5对科学的后挑战——意识的故事170

5.1百家纷纭话意识——形形有关意识的故事/171

5.2“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意识私密性的故事/175

5.3感同身受——同感和镜像神经元的故事/180

5.4海平面下的冰山——下意识的故事/192

5.5谁主沉浮?——自由意志的故事/205

5.6我是谁?——自我的故事/209

5.7有罪还是无罪?——神经法学的故事/224

5.8有意识的“植物人”——新技术为失去行为反应患者的康复带来新希望的故事/232

参考文献/236

结语239

作者介绍


顾凡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专长于计算神经科学。退休后从事有关脑和心智的科普写作和翻译,作品有《意识的宇宙》 《好玩的大脑》 《脑科学的故事》 《意识探秘》 《脑海探险》等。现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顾问、伊利诺伊大学校友会上海分会名誉会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2013年获第4届国际认知神经动力学大会(瑞典)颁发的成就奖。所主译的《意识探秘》于2013年获第26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科技图书二等奖,所编著的《脑海探险》于2015年获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图书奖佳作奖,《脑科学的故事》获2015年第十一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成果奖(图书类)二等奖和2016年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聚焦于人类心智复杂性的新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认知科学、哲学思辨与前沿神经科学交叉领域,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心智究竟是什么”的宏大图景。 --- 《意识的迷宫:心智的涌现、边界与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现有神经科学发现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深入、批判性的心智哲学与前沿认知科学的对话之旅。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据和技术重塑的时代,但关于我们自身最核心的构造——心智——的理解,依然笼罩在深奥的迷雾之中。本书试图爬上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和心灵哲学的交叉点,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我思故我在”这一永恒命题,探索心智如何从无生命的物质中涌现,以及这种涌现如何定义了我们的存在。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从计算到具身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心智研究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符号主义计算模型(“大脑如电脑”)的辉煌与局限性开始。我们探讨了20世纪末兴起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革命。心智不仅仅存在于大脑的灰色物质中,而是深刻地嵌入到我们的身体经验、运动控制以及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之中。 我们将深入解析具身认知的三大支柱: 1. 具身性(Embodiment): 身体的结构(例如,我们的双足直立行走、手的灵活性)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抽象思维,如时间感、空间推理乃至道德判断。我们将考察手势在语言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体感经验如何为心智构建意义的框架。 2. 情境性(Enactivism): 这一激进观点认为,心智并非被动地接收和处理信息,而是通过主动的行动和感知环路“建构”其现实。我们讨论了感知如何是一种行动,而非单纯的输入,并分析了感官剥夺对心智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3. 延展性(Extended Mind): 借助经典案例和最新的技术应用,我们探讨心智的边界是否止步于头骨。当智能手机、笔记簿或外部记忆存储器成为我们认知过程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时,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自我”和“心智范围”? 第二部分:涌现的奥秘——意识与“难题”的交锋 核心章节聚焦于“意识的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我们并非止步于描述意识的神经关联物(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s),而是试图理解“感受性”(Qualia)——即为什么我们体验红色是红色的感觉,以及这种主观经验如何从纯粹的物理过程中产生。 本书系统性地评估了当代关于意识的主流理论: 整合信息理论(IIT): 通过数学框架探讨系统内部信息整合的程度是否等同于意识的经验度。我们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可证伪性及其对“泛心论”的暗示。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NWT): 侧重于意识作为一种信息广播机制的作用,探讨信息如何在不同模块间共享和访问,从而实现统一的心智体验。 预测处理框架(Predictive Processing): 这一框架将大脑视为一台永不停歇的“预测机器”。心智的本质在于持续地最小化感知误差,从而建立并维护对世界的最佳模型。我们将此理论应用于解释幻觉、错觉以及学习的底层机制。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自我”的构建:自我感如何通过身体图式、叙事身份以及社会互动共同编织而成。 第三部分:心智的拓扑——非人类心智与未来形态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投向心智的边界之外,探索心智的形态多样性与潜在的未来演变。 1. 非人类心智的复杂性: 我们考察了动物界中认知能力的高峰,例如乌鸦解决问题的能力、章鱼的分布式神经系统,以及鲸类复杂的声音交流结构。通过比较神经解剖学和行为生态学,我们试图解构出构成“智能”和“心智”的通用模块,并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 2. 心智与人工系统: 深度学习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AI)能够模仿甚至超越人类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本书不会探讨AI是否“会思考”,而是关注“类心智功能”的涌现对人类心智理解的启发。我们深入分析了大型语言模型(LLMs)展示出的语境理解能力与深层语义理解之间的鸿沟,以及这种“模拟心智”如何迫使我们更精确地定义“真正的理解”。 3. 心智的可塑性与干预: 探讨神经可塑性的极限,包括创伤、慢性疼痛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何重塑心智结构。最后,我们展望了通过神经接口技术(BCIs)和定向神经调控对心智进行“升级”或“修复”的可能性,提出关于认知增强的伦理困境,以及这种技术如何可能最终改变我们对“自然心智”的定义。 总结 《意识的迷宫》旨在揭示,心智并非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演化、具身化并与世界动态交互的过程。它邀请读者参与到这场跨学科的探索中,以谦卑的姿态面对我们最熟悉却又最神秘的内在宇宙。本书提供的不是终极答案,而是下一代问题集的蓝图,引导我们思考:在物质与意义的交汇点上,我们究竟是如何成为“我们”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最初对这本书抱有疑虑,主要是因为“脑科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遥不可及。但《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用一种极其人性化的笔触,将大脑这个复杂而神秘的器官,描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故事的宇宙。他擅长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一句歌词而潸然泪下,或者为什么我们在某些场合会感到莫名的紧张。这些看似寻常的体验,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成了大脑活动最生动的注脚。他并没有回避一些前沿的科学发现,但处理得非常巧妙,不会让读者感到信息过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意识”的讨论,这本来是一个哲学上的难题,但在本书的框架下,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作者通过对不同神经科学理论的梳理和对比,引导读者去思考意识的本质,它究竟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还是某种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极具启发性。而且,书中穿插的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一些神经损伤患者的经历,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大脑功能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每一次的思考、感受、决策,都与大脑的精密运作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当下”的体验,都是大脑编织出的精彩故事。

评分

当我拿起《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时,我期待的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但收获的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没有使用那些令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着大脑和心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他娓娓道来,将神经科学中最前沿的发现,转化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被关于“直觉”和“创造力”的章节所打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些是神秘而不可捉摸的能力,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意识到,它们同样有着清晰的生物学基础。作者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大脑在无意识状态下是如何进行信息处理,以及如何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第六感”和那些突如其来的想法,仿佛它们不再是偶然,而是大脑深层活动的必然结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智”,都是一个无比复杂且充满潜能的宇宙,而科学,正是探索这个宇宙最强大的工具。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更动态的理解。

评分

这真是一场意想不到的脑力探险!拿到这本《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时,我并没有抱持着太高的期待,想着不过是又一本科普读物,可能会充斥着枯燥的术语和晦涩的理论。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科学证据,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视角,巧妙地引入了大脑的奥秘。比如,他用了一个关于“选择困难症”的生动例子,立刻让我产生了共鸣,思考着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在看似简单的选择面前犹豫不决。接着,他循序渐进地揭示了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并用许多引人入胜的实验故事来佐证。我尤其喜欢他对“记忆”的阐述,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定义,而是被描绘成一个动态的、不断被重塑的过程。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那些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记忆,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一场关于大脑的探索之中,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你对“我是谁”、“我的思想从何而来”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熟悉的“心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迷人得多,也更加脆弱和易变。

评分

不得不说,《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连连的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硬核科学知识的读物,但它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流畅性和故事性,将大脑的奥秘展现在我面前。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善于运用类比和隐喻,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在解释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时,他将其比作一场盛大的“化学舞会”,瞬间就让枯燥的生物化学过程变得鲜活起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情绪”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情绪的生理基础,更深入地探讨了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生活中的许多情绪反应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拥有更积极的心态。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大脑的科学,更是关于“我们”的故事。它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心智”活动,都是一场复杂而精妙的脑科学实验,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实验的主角。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够“拓宽认知边界”的书。在我阅读《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之前,我对大脑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控制身体”这个层面,对“心智”这个概念更是模糊不清。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堆砌科学事实,而是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到对人类体验的深刻洞察之中。他从“注意力”的机制讲到“学习”的原理,从“决策”的逻辑说到“社会性”的根源,每一个主题都像是一块拼图,最终汇聚成一幅关于我们“心智”的全景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幻觉”和“错误记忆”的探讨,这让我对我们感官信息的可靠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疑问,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并非完全客观,而是经过大脑的加工和重塑。这种认识,既让我感到一丝惊奇,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和提问,让我开始主动地去观察和理解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它让我明白,理解大脑,就是理解人类自身最根本的奥秘,而这本书,无疑是这场探索之旅的绝佳向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