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师与一 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徐骏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八十八师与一 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徐骏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骏 著
图书标签:
  • 八十八师
  • 淞沪抗战
  • 一二八事件
  • 抗战史
  • 军事史
  • 浙江历史
  • 徐骏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近代史
  • 国共合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24367
商品编码:297379885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八十八师与一 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定价:68.00元

作者:徐骏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7824367

字数:

页码:3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十八师与一·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以当时国民党嫡系之八十八师的参战始末为线索,描述这支精锐之“德械部队”中途参战,且在“庙行大捷”中,一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屡败之耻,对整场战役起了关键作用,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军队和的看法。
  《八十八师与一·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通过查阅大量民国时期的报刊、文件、战役记录等原始资料,对当前公认的八十八师在杭州的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墓园及纪念牌坊是否存在提出疑义,再以该疑义为引子,以八十八师为主线,记述其从杭州开拔加入淞沪战场的整个过程,以及战后该部队伤亡将士的详细资料。其亮点之处在于独立的观点、不同的视角和翔实的史料。

目录


章 松木场
一、纪念塔
二、墓园之谜
三、牌坊之谜
四、八十八师

第二章 风起云涌
一、万宝山事件
二、恶人先告状
三、日僧事件
四、日本的意图
五、海军的嫉妒与行动
六、第二次下野
七、十九路军驻防淞沪
八、国民的对策

第三章 开战
一、战场
二、首战
三、闸北的还击
四、商务印书馆被炸
五、暂停时的增兵
六、再战
七、日军换帅
八、“德械师”增援
九、日陆军参战
十、两翼作战
十一、“中央突破”计划
十二、血战庙行
十三、防卫调整
十四、日军第三次换帅
十五、撤至第二防线
十六、停战

第四章 战后祭奠
一、战斗总结
二、日军暴行
三、民众抗战
四、战利品
五、战斗插曲

第五章 烈士不朽
一、阵亡人数
二、烈士英容
三、烈士传记
四、烈士简历
五、英名考证
六、八十八师阵伤官兵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徐骏,1970年10月出生,浙江桐乡人,生于杭州。浙江大学文学硕士,现工作于浙江省委办公厅。

文摘


《八十八师与一·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四、八十八师
  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的英魂无论安息在何处,都无法抹去他们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英勇战绩。这支国军精锐、“德械之师”从何而来呢?
  八十八师成立前的沿革与俞济时个人的从军经历基本是同步的。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俞济时就跟随两次东征、北伐,以军校教导团的见习排长为起点,到北伐时期任的警卫团营长,北伐胜利后又任国民警卫团团长;警卫团扩编为警卫旅后又任旅长,再扩编成警卫师后任副师长(师长冯轶裴),直到扩编成警卫军,冯轶裴任军长兼师师长,俞济时任第二师师长;冯轶裴当了两个月军长就患盲肠炎死了,改由顾祝同任警卫军军长兼师帅长。
  1931年,宁粤战争爆发,警卫军第二师奉调岳阳等地集结待命,准备阻击桂系军队对湖南的进攻,不久政治和解,回防南京,7月又调杭州集训。后第二次下野,由林森任国民主席,警卫军作为蒋的“御林军”,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遂被撤去番号,警卫师改为第八十七师,警卫第二师改为第八十八师,俞济时任八十八师的首任师长,驻防杭州。其实这次改动是“换汤不换药”,八十八师就是原警卫第二师两旅四团制的原班人马。
  后来增援十九路军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新编之第五军,其主力就是原来的警卫军,只不过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各增加了一个独立旅。
  由此可见,八十八师的前身一直是的“亲兵护卫队”,所谓嫡系中的嫡系。老蒋对这支部队的打造也是以国军模范部队的标准进行的。那时国军的战斗水平,就如一份来自日本关东军的秘密报告所称:“中国军队与帝国皇军的差距……当在三十年以上。”而西方军事家估计,如果加上社会制度、民族文明素质、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及科技等因素,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其实也早就明白这点,于是决心先大力打造这支嫡系部队,全面提升其战斗力,使其形成模范效应,以期缩小全军同西方列强和日本军队的差距。
  怎么打造?就是向当时世界军事强国学习,引进其先进的军事理论及武器装备。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先后生过三批“外械”部队,分别为“德械”部队、“苏械”部队和“美械”部队。八十八师就是抗战早期的“德械”部队。
  当时德国陆军被公认为世界上强大的军队,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优良的装备、钢铁般的意志和服从的纪律,这些都很对的“胃口”。因此,国民向德国大量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聘请德国顾问对警卫军进行严格训练,完全按照德军的作战模式打造这两支精锐的“德械师”。
  按照德军标准,一支机械化摩步师通常要配备数百辆汽车,上千辆摩托车,百余门大炮和自行火炮,另有数目不等的坦克装甲车担任突击掩护任务。此外,德军士兵装备有冲锋枪、钢盔、军呢大衣、皮靴、毛毯、照明手电、防风眼镜、刮胡刀片、行军帐篷等等,军官甚至还配备照相机和收音机。中国是个亚洲穷国,当时人均收入只及日本的六十六分之一,德国的一百二十分之一,美国的二百分之一。如果照搬德军标准,那么装备一个“德械师”的军费开支足以武装十几个师甚至更多中央军,很显然如此庞大的军费远远超过国库承受力。但是面对虎视眈眈、入侵在即的日本人,捉襟见肘的国民还是痛下决心,不惜血本拨出重金购买德国装备。初计划改造二十个“德式师”,后来因为经费严重不足缩减为十个师,而到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前,基本完成改造的只有警卫军这两个“德械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一部分。
  八十八师经过改造后果然面貌一新:官兵头戴德国制式钢盔(就是那种“二战”影片中常见的德军的曲檐式钢盔),军官配备德国毛瑟C96(盒子炮),每班配有一挺国产仿捷克式ZB26轻机枪。当时的步兵班,人数应该是在14人左右,其中有火力组(轻机枪组)、冲锋组(组)的分别;重机枪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每一个步兵营有一个重机枪连。此外,每连有机炮排,每师有重炮营,配备大口径榴弹炮、炮、汽车、摩托车等。在德国顾问的强烈要求下,“德械师”还破例配备先进的无线电台,用以加强通讯联络和机动作战能力。八十八师官兵在待遇上也大大优于其他中央军,不仅翻倍,许多军官还优先被选派到德国留学。
  因为穷,“德械师”毕竟还不能与人家正宗德国军队相比。比如德式冲锋枪闻名天下,但是冲锋枪的一个缺点就是耗弹量惊人,往往一支冲锋枪所耗超过一个班的耗弹量,所以当时国防部只允许采购少量冲锋枪来装点门面,而“德械师”的主要武器还是国产“汉阳造”。据说当时国防部对德式钢盔和水壶大加赞赏,因为钢盔除了威容外,还能起到有效保护头部减少伤亡的作用;而水壶则能解除士兵行军作战的干渴之苦,并防止因喝脏水而引发的肠道疾病,当然一个更重要也是人所共知的原因是价格便宜。早期的水壶还是木塞盖子,椭圆形,到1934年装备组才换为金属旋上的盖子。但是呢大衣和军用皮靴却没有受到青睐,国防部认为这些装备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并且价格不菲,所以精打细算的蒋委员长亲自批准采购钢盔、水壶,而将呢大衣和皮靴从采购清单上划掉。因此士兵穿的还是布鞋,只有有的高级军官(校官以上)会自己购置靴子穿。
  “德械师”的其他单兵装备还有随身佩挂的干粮袋(杂物袋)和子弹带。干粮袋用背带跨肩,子弹带是帆布制的长形弹带(德军用的是皮制弹包),挂法是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这是一长条而不是两条),后将布条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带有将近二十个弹包,是各部队主要使用的形式,且这种设计普遍,在整个抗战期间都没有什么改变。也有两条较短形式的,有的在胸前交叉呈X形,有的由两肩挂下呈V字形。所以八十八师虽然号称“德械师”,但还是很有中国特色的。
  八十八师“出道”后,首先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一战成名,五年后又参加了“八一三”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抗战前期的这三次战役中分别以“庙行之战”“四行仓库保卫战”“雨花台守卫战”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天下师”的美誉。不过南京保卫战后,八十八师元气大伤,批老兵基本已损失殆尽。
  ……

序言



铁血与荣光: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战略部署与浴血奋战 一、 历史的洪流:抗战全面爆发的背景与初期战略选择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面临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却又拥有不屈意志的庞大国家,与武装到牙齿、野心勃勃的日帝国主义之间的殊死较量。在抗战爆发初期,国民政府的军事战略方针经历了从“速战速决”的初步设想到最终确定“以空间换时间”的长期抗战路线的转变。 初期的战略重心集中于淞沪、太原等战略要地,试图依托坚固工事和既成防御体系,阻止日军快速深入内陆,为后方的军事工业转移和军队整训争取时间。这一阶段的战斗,如淞沪会战的惨烈与持久,深刻体现了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上与日军的巨大差距,以及官兵以血肉之躯构筑防线的悲壮。本书将深入剖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战事初期,特别是针对东部沿海防御体系的部署逻辑,探讨各战区指挥官在信息不畅、补给匮乏的极端条件下,所做的战术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得失。 二、 军事整备与战区重塑:1938年至1941年的战略调整 随着日军攻势的深入,沿海战略要地相继沦陷,中国军队被迫后撤,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巩固大后方,建立以武汉、长沙、徐州为核心的纵深防御体系,同时加强游击战和特种作战的运用。 本书将重点描绘国民革命军的军事体制改革与战力重塑。从整编地方部队、引入美式(史迪威等顾问团介入前)或英式军事思想,到新型兵种(如炮兵、工兵)的初步发展,都构成了这场艰难转型的一部分。我们考察了国民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兵力至各个战区,特别是针对华中、华南等关键区域的防御部署。 具体案例分析将涵盖:武汉会战中各集团军的协同作战模式,如何通过消耗战迟滞日军的进攻速度;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和情报信息,实施“口袋战”或“诱敌深入”的战术,取得阶段性胜利。这不仅是军事层面的较量,更是后勤、情报与政治动员的综合体现。 三、 边区军事与敌后抗争:不同武装力量的战略定位 抗战时期,中国战场绝非单一军事力量的舞台。除了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辟的根据地,成为了牵制日军后方、扩大抗战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本书将独立于正面战场的叙事之外,详细论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建制与战略目标。这包括:游击战术的理论与实践,如“麻雀战”、“地道战”等对日军后勤和治安的持续骚扰;根据地政权建设与军民关系的确立,如何有效动员人力物力支持前线;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不同武装力量之间在战略目标和战术配合上产生的复杂互动关系。理解抗战的全面性,必须正视这种多方力量共同构筑的抗日网络。 四、 装备与训练的极限挑战:士兵的日常与战术的演进 一部战争史的背后,是前线士兵的血肉与意志。本书将力求超越宏大的战略叙事,深入到具体部队的日常运作。在缺乏标准化装备、补给时常断绝的环境下,中国军队如何维持战斗力? 我们将探讨早期德式(如德械师)装备的成效与局限性,以及在装备匮乏时,部队如何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如刺杀、手榴弹投掷、野战生存)来弥补技术差距。战术上,从早期的以阵地战为主,到后期为适应游击环境而强化的渗透、伏击和快速反应能力,都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教育。通过对特定师团或旅级单位的案例重构,展现中国军人在绝境中摸索出的、最适合自身环境的生存与作战之道。 五、 国际视野下的军事援助与外交影响 抗战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本书不会忽视英、美、苏等国对华军事与经济援助的作用,同时也将分析这些援助对中国军队战略部署和装备水平带来的复杂影响。 例如,驼峰空运的开辟,不仅是后勤的奇迹,更是对中国空军和地面防空体系的直接支撑。国际顾问团的到来,如何试图整合和现代化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以及这些外部干预在不同时期对国民政府军事决策产生的推力与拉力,都将成为分析的重要维度。理解中国军队的战略选择,必须将其置于全球反法西斯斗争的大背景下去审视。 总结:从血肉长城到战略反攻的漫长征途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聚焦于军事行动与部署的抗战画卷。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战役胜负,而是试图解析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中国军队在战略思想、战术执行、后勤保障以及部队精神层面上所经历的巨大磨砺与演变,勾勒出这支军队如何从最初的挫败中汲取经验,最终支撑起保卫民族生存的铁血长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构建得非常严密,就像解剖一台复杂的机械,作者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当时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执行的得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似乎每引用一句话、每一个数据,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和比对。这种学术的严谨性,是判断一部历史著作价值的关键所在。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上,作者不仅描述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并且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替代路径,虽然只是假设,却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历史复杂性的维度。这对于我这类深度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相当独特,它避开了那些已经被无数次重复叙述的宏大战场,而是聚焦于特定区域和特定兵种的视角。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写法,让读者得以窥见战争机器运转中最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齿轮是如何运作的。我尤其对其中描述的后勤保障和基层军官的日常感到兴趣,那才是战争中最真实、最考验人性的部分。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一支军队是如何维持战斗意志的。这种聚焦于“人”和“过程”的描写,使得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评分

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并非一气呵成、读来令人窒息的那种全景式铺陈,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若干次“喘息”的机会——或许是一段关键人物的信件节选,或许是一张当时绘制的简易地图的重现。这些穿插物有效地调节了读者的情绪波动,使我们在吸收大量信息和复杂背景的同时,不至于感到精神上的过度疲劳。每次暂停下来消化前一章的内容,再进入下一章时,都能带着一种被重新聚焦后的清醒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顾了学术深度与阅读体验的佳作,让人读完后,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沉浸感。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些关于早期中国近代史的口述史和回忆录,总觉得那些鲜活的个体经验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因此,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和内敛,没有过多渲染情绪化的词汇,而是用一种近乎档案整理般的冷静笔触,铺陈出事件的脉络。这种不事渲染的叙事,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冲击力,让读者能够自己去感受历史的残酷与壮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些特定的决策背后,普通士兵和基层指挥官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那种无声的呐喊,通过文字间隙传递出来,令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年代感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纸张的质感摸上去也很有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是一本用心制作的书。从整体的版式来看,印刷清晰,注释和图表的排版也显得井井有条,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很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阅读,都非常方便。尤其要提的是,书脊的处理非常结实,一看就知道是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耐用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扎实程度,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期待和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史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