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落日:日本帝国的覆灭
定价:68.00元
作者:安德鲁·威斯特、格里高里·莫特逊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27966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海上力量丛书——《落日 日本帝国的覆灭》
日本“武士道”精神与美国“天定命运”的交战!正义与邪恶的激烈交锋!两位历史学家共同创作,撰写人类历*悲壮的战争画面!
★美日双方在辽阔的太平洋上演了*大规模的海战。
★从日本军事扩张到偷袭珍珠港再到投降,横跨整个太平洋海战的时间轴。
★特色的全彩插画、历史档案、特写照片展示了更加真实的战争历史。
★航母对决、岛屿争夺、海空联合,展现了的太平洋战争。
内容提要
★战争一触即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8日,美、英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在不到半年时间,鲸吞了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处于暂时的军事优势。
★1942年6月,中途岛大海战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日本从此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8月,日本孤注一掷地发动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即瓜岛战役,由于日本总部的一个低级失误,让瓜达尔卡纳尔岛成为日军永远的“之岛”……
★日军的扩张、偷袭珍珠港、进军新加坡、缅甸陷落、决战中途岛、盟军的反击、战略防御中的日本、黎民的曙光、解放东南亚、残酷的岛屿战争战、日军*后的挣扎。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史实图片,详细展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从崛起到灭亡的全过程。
目录
1 日军的军事扩张日本的崛起变革年代中国东北地区上海事变日本走向战争中国的战事日军的胜利与暴行美日关系恶化2 偷袭珍珠港战争一触即发谈判失败军力和计划永远的耻辱之日奇袭和灾难不尽的日军胜利细枝末节3 日军的疯狂进攻日军初战告捷英军兵败马来亚日本兵进新加坡投降的代价ABDA军(美英荷澳联军)东印度群岛的陷落缅甸的陷落菲律宾的陷落巴丹灾难巴丹岛上的死亡行军4 决战中途岛战争计划处于劣势的美军杜立特空袭MO作战计划珊瑚海战斗打成平手作战计划和情报日军的情报失误中途岛:两支海军舰队相遇日本人难下决心日本“零”式战机大逞威风美军俯冲式轰炸机的致命打击日本舰队的反击后一击结论5 盟军的反击科科达小道盟军的胜利日军登陆瓜岛和场血战前途未卜的瓜岛形势开始转向后的搏杀美军的胜利盟军在新几内亚的胜利“硬币”行动计划盟军进军拉包尔缅甸战役6 战略防御中的日本占领埃尼威托克环礁缅甸战况第二次若开战役日军的反击“温盖特旅”又打回来了围困因多深入缅甸移师密盟军的胜利袭击荷兰迪亚鸟头半岛7 黎明的曙光菲律宾海战塞班岛大捷攻占提尼安进军加罗林血战佩菜利乌岛重返菲律宾麦克阿瑟在莱特莱特湾战役日本空军敢死队——“神风特攻队”战火烧到日本本土8 解放东南亚“乌号攻势”开进英帕尔平原在印度的日本军队攻陷科希马英帕尔相持战攻势受阻返回缅甸进军曼德勒军队的部署沿海岸南下攻占仰光9 残酷的岛屿争夺战莱特之战攻占吕宋进军马尼拉城市战事血战吕宋岛菲律宾南部征服棉兰老岛硫黄岛进攻开始折钵山冲绳首里防线日军溃败10 日军后的挣扎婆罗洲的澳大利亚军队封锁日本轰炸战略燃烧的城市东京的毁灭和平的试探波茨坦公告“小男孩”广岛之死尾声
作者介绍
安德鲁·威斯特(Andrew Wiest),
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兼任该校越南研究项目部主任。
他是该校二战史研究方面的教授。
他曾在英国桑德赫斯特的皇家军事学院主讲二战史。
他的著作有:《佩逊戴尔和英国皇家海军》、《图解一战史》、《图解越战史》,并曾与吉奥佛里·杰森(Geoffrey Jenson)合编《从现代武装冲突的军事和社会角度看:技术时代的战争》。
格里高里·路易斯·莫特逊(Gregory LouisMattson)
曾获南密西西比大学的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美战。
该书是他的第二部著作,在此之前,他曾和利奥·道赫特·南姆(Leo Daugherty Nam)合著《镜头前的历史》一书。
他现在住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是一位自由撰稿人。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性角度来评价,这部作品的文字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没有那种学院派写作的僵硬和刻板,反而充满了文学的张力。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尤其是在描述特定场景和人物内心活动时,那种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完美融合。有些段落,我甚至会联想到经典的小说描写,那种对细节的捕捉和氛围的营造,让人叹为观止。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这种叙事风格的魅力在于,它既能满足历史爱好者的严谨考据需求,又能提供给普通读者绝佳的阅读享受。它不依赖于花哨的技巧,而是依靠对事实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情感的敏锐捕捉,来构建起一座宏伟的文学殿堂。读这样的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对作者才华的折服。
评分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最难解的历史悖论。它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善或恶,而是试图还原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你会看到那些曾经被神化的英雄人物,也曾有过动摇和恐惧;那些看似愚蠢的决策背后,或许隐藏着当时难以预料的困境。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它迫使读者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满足于“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对文化冲突和自我认同危机的描绘,非常具有当代意义。它探讨了当一个强大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重新定位自己,这种心理学的剖析,是极其精彩的。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组织形态变迁的社会学论文,只是它披着史诗的外衣。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妙,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拖沓或仓促。它巧妙地在宏观的战略部署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之间来回穿梭,这种交替使得历史的画面立体而饱满。当叙述转向战场的具体细节时,那种紧张感如同电流般贯穿全身,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士兵的呐喊。但紧接着,笔锋又会转向高层的政治角力,那种深沉的算计、隐藏的野心,又让人体会到另一种更为隐蔽的残酷。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保证了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吸引。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在材料的筛选和组织上,使得复杂的历史事件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没有任何晦涩难懂之处。读完后,那种知识的充盈感是扎实的,不是那种一闪而过的快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了那个时代运作的底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终结”这个主题的处理。它不是将帝国的覆灭视为一个突然的断裂点,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其内部结构是如何一点点地腐蚀、松动,直到最终轰然倒塌的全过程。那种缓慢的、几乎不可察觉的衰亡过程,比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更具警示意义。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危机往往潜伏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是那些被忽视的内部矛盾、僵化的体制和逐渐失灵的领导力共同铸就的。这种对“慢性病”的深度剖析,比对“急性病”的描绘更令人深思。它让我们意识到,任何强大的实体,其衰亡都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的系统性问题。这种对历史规律的提炼和总结,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成为了一部关于权力、衰败与变革的永恒寓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之宏大,着实令人震撼。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将一个庞大帝国的兴衰轨迹层层剥开,展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链条。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尤其是在描绘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力,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更是一部充满张力的戏剧,每一个人物的抉择、每一个战略的失误,都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连锁反应,最终导向了无可避免的结局。我读到某些章节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的措辞,那种文字的重量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沉重。它探讨的议题,远超出了单纯的战争胜负,更多的是关于文明的自我认知、面对变革时的集体心理,以及帝国宿命论的探讨。这种全景式的叙事,让人在合卷之后,依然能感觉到历史的余温,久久不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