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平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明教程》是一本 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史料为依据,实录性地反 映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音乐通史教材。
本教材由中国的固有音乐积淀时期、多元音乐融 合时期与民族文化绽放时期三大部分构成,共七章。
笔者试图通过音乐史实录的形式,从音乐发展脉络着 手,贴近历史事实,真实地再现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 进程。
**阶段 固有音乐积淀时期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史前—公元前1046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音乐的起源
第三节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舞
第四节 远古时期的乐器
第五节 宫廷乐师与音乐家
思考练习题
第二章 周秦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06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宫廷音乐
第三节 乐器及乐律的发展
第四节 音乐思想及音乐理论
思考练习题
第二阶段 多元音乐融合时期
第三章 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265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音乐机构——汉乐府
第三节 音乐的体裁
第四节 乐器与乐律理论
思考练习题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265年—589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民间音乐
第三节 西域音乐的东流
第四节 古琴音乐
第五节 乐律学的发展
思考练习题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1年—960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山歌、小曲与诗乐
第三节 宫廷音乐
第四节 音乐机构
第五节 乐曲与乐器
第六节 记谱体系与乐律学的发展
第七节 音乐家
第八节 外来的音乐家与对外交流
思考练习题
第三阶段 民族文化绽放时期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960年—1368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子及词乐的发展
第三节 说唱音乐
第四节 歌舞大曲的演进与戏曲、杂剧音乐的发展
第五节 器乐
第六节 音乐理论的发展
思考练习题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1368年—1911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民间小曲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简明教程”这类定名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生怕它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在“简明”与“详实”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在涉及如隋唐九部乐、宋代大曲等复杂音乐制度时,作者没有采用堆砌资料的方式,而是提炼出核心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差异,辅以清晰的图表(尽管这里只是文字描述,但其结构清晰可见),使得复杂的体系能够被迅速建立起大致的框架。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音乐理论术语,书中总能提供当下易于理解的注脚或类比,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一位高明的向导,在你初入这座历史迷宫时,为你指明了最主要的主干道,让你能够高效地建立起知识体系,而非被旁枝末节所困扰。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入门读物,确实在很多方面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人名,而是将音乐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它对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论述,就非常生动地展现了音乐在维护宗法秩序中的核心地位,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礼”与“乐”是如何相互渗透、共同构建起早期文明的骨架。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音乐风格的流变,例如从汉代的雅乐到魏晋玄学的清淡空灵,再到唐代燕乐的雍容华贵,那种过渡和因果关系的阐释,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读起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凝练的语言勾勒出最复杂的图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在享受知识吸收过程的同时,也对中国音乐的深厚底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民族乐器爱好者,我对音乐史的关注点通常集中在乐器和演奏技巧的发展线上。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又巧妙地避免了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古琴、琵琶乃至筚篥等关键乐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转变和构造演变,让人对乐器“活的生命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介绍唐代燕乐的合奏体系时,作者对不同声部配置的分析,既有理论的严谨性,又不失对听觉感受的描述,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一些失传的乐律和记谱法的讨论,虽然是基于有限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据,但其推测过程逻辑严密,展示了扎实的学术功底,让人在感到知识的浩瀚之余,也对古代工匠和乐师的智慧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开阔的国际视野,这在传统的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并不多见。作者在论述隋唐时期音乐的兼容并蓄时,并没有将焦点仅仅停留在本土的发展上,而是非常精妙地穿插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元素。例如,对于西域传入的曲调、乐器对唐代宫廷音乐的改造,乃至于其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音乐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有着令人信服的论述。这种将中国古代音乐置于更广阔的东亚文化圈和世界音乐交流史背景下来审视的态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音乐”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活跃的、不断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和融合的动态系统。这种宏大的历史观,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人不仅学习了历史事实,更领悟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普遍规律。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寻找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兼顾可读性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资料,直到接触到这本书,才算找到了理想的伴侣。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乐器形制和记谱法的介绍上,而是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音乐背后的“人”和“情”。书中对于某些著名乐曲或音乐家的侧面描写,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例如,对宋代文人音乐的探讨,不再是简单的将词牌与曲调对应,而是深入剖析了市民阶层兴起、理学思潮的影响下,音乐如何从宫廷的庄重走向士人的内省与闲适。这种由“物”及“人”,再由“人”及“境”的叙事路径,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材料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想象当时的演奏场景,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