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制史
定价:36.80元
作者:张洪林,李世宇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800788901
字数:444000
页码:3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编写者在占有、分析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成熟与变化,并对每个朝代的立法、司法状况进行了梳理与评析。同时,编写者将法律思想的剖析与法律制度的描述紧密结合起来,将典型案例的点评与一般诉讼程序的说明结合起来,使得几千年中国法制演变历程得到立体而生动的展现。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洪林 女,化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5年来主持了教育部的专项研究课题《面向21世纪的法学教育改革与对策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加入WTO与法学教育改革对策研究》,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广东省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反家庭暴
文摘
序言
坦白讲,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张弛有度,绝非那种一板一眼的教科书式写作。有时候,它会突然抛出一个极具思辨性的论断,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对着空气沉思良久,思考这个观点放在那个历史节点上究竟意味着什么。接着,作者又会用大量的史料和旁征博引来佐证,但这些佐证绝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被巧妙地镶嵌在叙事的主线上,既丰富了内容,又提升了美感。我感觉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极其谦卑而又批判的,他既尊重历史的既有形态,又敢于挑战那些陈旧的定论。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视角,使得全书读起来充满了张力和智慧的碰撞,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上的极大满足。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情感层面的表达上,也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只是对制度的冷峻剖析,在那些关于刑罚、人身自由和财产继承的讨论中,作者不动声色地注入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他笔下的古代立法者和执法者,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被置于特定的社会压力和文化背景下,他们的决策也因此带上了人性的复杂色彩。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度同情,让原本应该枯燥的法律史,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它让我反思,法律的本质究竟是束缚还是保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个界限又是如何被模糊或重新划定的?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共鸣力,非常触动人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极其独特,它似乎绕开了一般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些非常微小的、边缘化的法律实践切入,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整个法律体系的肌理。比如说,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分析某个古代地方法院的文书格式演变,这在普通读者看来可能索然无味,但我却从中读出了权力结构的细微转移和底层民众诉求的表达困境。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避免了将历史写成冰冷的时间线。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侦探游戏,跟着作者的思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档案中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蛛丝马迹。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细致、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去审视历史的严肃性,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学术厚重感,它拒绝迎合现代阅读的碎片化趋势,坚持用完整、复杂的长句来表达严密的逻辑链条。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吃力,需要集中精神去跟上作者的思维拐点,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它带来的思想穿透力是惊人的。书中对某些概念的界定和溯源,清晰而精准,几乎没有模糊地带,这对于任何严肃的思考者来说都是一种福音。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为了简化而牺牲了精确性,而是以一种近乎固执的严谨,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认知框架。读完之后,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清晰的思维模型,足以让你面对其他相关议题时,也能迅速找到分析的切入点。
评分这部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没得挑,那种老派文人特有的那种内敛而又深沉的笔法,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畅销书,恨不得把所有的重点都用粗体字标出来,生怕你看不懂。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胸有成竹,他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腔调,娓娓道来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背后的时代脉络。我尤其喜欢他对细节的把握,比如描述古代某个诉讼场景时,那种氛围的营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潮湿和木头的味道。读到某些章节,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在那种法律框架下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无奈。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所不具备的。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引”着你进入那个历史的深处,让你自己去体会和感悟,非常高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