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法製史
定價:36.80元
作者:張洪林,李世宇
齣版社:中國民主法製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800788901
字數:444000
頁碼:34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編寫者在占有、分析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全麵闡述瞭中國法律製度的起源、發展、成熟與變化,並對每個朝代的立法、司法狀況進行瞭梳理與評析。同時,編寫者將法律思想的剖析與法律製度的描述緊密結閤起來,將典型案例的點評與一般訴訟程序的說明結閤起來,使得幾韆年中國法製演變曆程得到立體而生動的展現。
目錄
作者介紹
張洪林 女,化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近5年來主持瞭教育部的專項研究課題《麵嚮21世紀的法學教育改革與對策研究》、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中國加入WTO與法學教育改革對策研究》,廣東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廣東省傢庭暴力的現狀及反傢庭暴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極其獨特,它似乎繞開瞭一般的宏大敘事,而是從一些非常微小的、邊緣化的法律實踐切入,然後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地揭示瞭整個法律體係的肌理。比如說,作者花瞭很大篇幅去分析某個古代地方法院的文書格式演變,這在普通讀者看來可能索然無味,但我卻從中讀齣瞭權力結構的細微轉移和底層民眾訴求的錶達睏境。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極大地避免瞭將曆史寫成冰冷的時間綫。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參與一場偵探遊戲,跟著作者的思路,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檔案中尋找那些被遺忘的蛛絲馬跡。它教會瞭我如何用更細緻、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去審視曆史的嚴肅性,這一點,我非常欣賞。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張弛有度,絕非那種一闆一眼的教科書式寫作。有時候,它會突然拋齣一個極具思辨性的論斷,讓你不得不停下來,對著空氣沉思良久,思考這個觀點放在那個曆史節點上究竟意味著什麼。接著,作者又會用大量的史料和旁徵博引來佐證,但這些佐證絕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如同精心雕琢的寶石,被巧妙地鑲嵌在敘事的主綫上,既豐富瞭內容,又提升瞭美感。我感覺作者對待曆史的態度是極其謙卑而又批判的,他既尊重曆史的既有形態,又敢於挑戰那些陳舊的定論。這種“既入世又齣世”的視角,使得全書讀起來充滿瞭張力和智慧的碰撞,讓人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得到瞭思想上的極大滿足。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在情感層麵的錶達上,也遠超我的預期。它並非隻是對製度的冷峻剖析,在那些關於刑罰、人身自由和財産繼承的討論中,作者不動聲色地注入瞭一種深沉的人文關懷。他筆下的古代立法者和執法者,不再是刻闆的符號,而是被置於特定的社會壓力和文化背景下,他們的決策也因此帶上瞭人性的復雜色彩。這種對曆史人物的深度同情,讓原本應該枯燥的法律史,讀起來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光輝。它讓我反思,法律的本質究竟是束縛還是保障?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這個界限又是如何被模糊或重新劃定的?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整部作品具有瞭穿越時空的共鳴力,非常觸動人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感到一種久違的學術厚重感,它拒絕迎閤現代閱讀的碎片化趨勢,堅持用完整、復雜的長句來錶達嚴密的邏輯鏈條。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吃力,需要集中精神去跟上作者的思維拐點,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就會發現它帶來的思想穿透力是驚人的。書中對某些概念的界定和溯源,清晰而精準,幾乎沒有模糊地帶,這對於任何嚴肅的思考者來說都是一種福音。它不像某些入門讀物那樣,為瞭簡化而犧牲瞭精確性,而是以一種近乎固執的嚴謹,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堅實的認知框架。讀完之後,你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清晰的思維模型,足以讓你麵對其他相關議題時,也能迅速找到分析的切入點。
評分這部書的文字功底實在是沒得挑,那種老派文人特有的那種內斂而又深沉的筆法,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它不像現在市麵上那些暢銷書,恨不得把所有的重點都用粗體字標齣來,生怕你看不懂。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胸有成竹,他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腔調,娓娓道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條文背後的時代脈絡。我尤其喜歡他對細節的把握,比如描述古代某個訴訟場景時,那種氛圍的營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潮濕和木頭的味道。讀到某些章節,我甚至會忍不住停下來,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在那種法律框架下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無奈。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純粹的學術著作所不具備的。它不是在“教”你知識,而是在“引”著你進入那個曆史的深處,讓你自己去體會和感悟,非常高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