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儒源新探:周先祖与中国文化
定价:49.00元
售价:35.8元,便宜13.2元,折扣73
作者:周强,陈望衡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16110584
字数:
页码:2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深刻考察了庆阳先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其观点主要集中在:庆阳先周时期积淀形成的以早期农耕文明、礼乐制度、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先周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囊括了哲学、经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涉及范围之广在文化研究史上极为少见,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儒家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序言
前言
先周文化与儒源
儒源——周祖文化意义新探
先周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奠基作用
仁民与尊生:“公刘居豳”与“古公迁岐”的儒道精神
周代先王与中国儒学——以《逸周书·宝典》篇为中心的探讨
以“天”代“帝”:周人对于君权正当性之反思及“德”之初步独立
先周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
基于历史文献学的庆阳先周文化“儒源说”的实证分析
儒家的“礼”发端于周先祖时代
从《诗经》看儒家伦理与周部族文化的关系
庆阳先周文化与儒家礼学
《诗·大雅·公刘》篇新释新译
周祖农耕文化
全球视野下周祖农耕文化的特色、价值及创新
先周考古与先周农业史研究
中国美学的农耕特性及景观表现
陇东农耕祭祀活动与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庆阳远古农耕文明
北豳周祖农耕文化浅说
先周历史与民俗
豳国地望考
论不窋
“周”字起源考
泾水与先周历史文化
北豳遗诗与北豳先周文化的渊源
豳先王遗风蠡测
先周历史研究综述
先周历史研究综论
先周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后记
文化创新是周祖农耕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不过,传统农耕文化的创新总是面临困境:一是农耕文化中部分负面要素被某种程度地放大,农耕文化的价值易被遮蔽;二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海洋文化开发等背景下,传统农耕文化开发易被边缘化。目前,庆阳市正努力建设全国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其中,依托国家4A级景区周祖陵的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已全面开工,是农耕文化创新的重点项目之一。为此,借鉴世界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发展经验,对周祖农耕文化的创新可能有所裨益。
纵观全球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发展,文化创意集聚区至少包括三种模式。一是产业集聚模式:由多种产业功能相混合,如纽约苏荷区,等等。二是设施集聚模式:指为打造文化中心而集聚大剧院、美术馆等大型文化设施。例如,伦敦南岸艺术区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成为艺术集聚区,自80年代以来逐步建成新维克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泰特当代美术馆等大型场馆,从而成为欧洲大艺术中心之一,等等。三是孵化集聚模式:指依托大学、产业集群、科研机构等而逐步形成的集聚区。例如,深圳南山区依托深圳大学的创意设计集群、福田区依托深南大道形成传媒出版集群,等等。四是资源依托的集聚模式,依托已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创意集聚区。例如,以旧城更新与功能置换为指向,上海近七成的文化创意集聚区集中于内环线以内,不少就是利用石库门里弄、苏州河沿岸老厂房这些历史资源等建立。显然,世界文化创意集聚区是城市后工业化时期资源重新配置的产物,也是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
庆阳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属于资源依托的集聚模式,当前的复合型功能正不断拓展。一方面,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精髓,拓展农博、农植、农情、农趣、农雅、祭祀等功能;另一方面,还拓展到种植采摘、农家乐、手工业、驯化养殖业以及演艺游乐等不同产业,形成综合性产业开发运营格局。不过,庆阳周祖农耕文化的创新不仅仅是如此,还应当促进文化价值的聚变。
……
序言
前言
先周文化与儒源
儒源——周祖文化意义新探
先周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奠基作用
仁民与尊生:“公刘居豳”与“古公迁岐”的儒道精神
周代先王与中国儒学——以《逸周书·宝典》篇为中心的探讨
以“天”代“帝”:周人对于君权正当性之反思及“德”之初步独立
先周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
基于历史文献学的庆阳先周文化“儒源说”的实证分析
儒家的“礼”发端于周先祖时代
从《诗经》看儒家伦理与周部族文化的关系
庆阳先周文化与儒家礼学
《诗·大雅·公刘》篇新释新译
周祖农耕文化
全球视野下周祖农耕文化的特色、价值及创新
先周考古与先周农业史研究
中国美学的农耕特性及景观表现
陇东农耕祭祀活动与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庆阳远古农耕文明
北豳周祖农耕文化浅说
先周历史与民俗
豳国地望考
论不窋
“周”字起源考
泾水与先周历史文化
北豳遗诗与北豳先周文化的渊源
豳先王遗风蠡测
先周历史研究综述
先周历史研究综论
先周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后记
这本《文明的基石:远古神话与信仰初探》简直是一场关于中国早期精神世界的奇幻之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必须深入其神话和信仰体系。作者在这本书中,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蒙昧而又充满想象力的时代,通过对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等一系列经典神话的梳理和解读,展现了先民们对宇宙起源、生命生成、社会秩序的早期认知和哲学思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神话背后象征意义的挖掘,他并非将神话当作单纯的故事来讲述,而是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宇宙观、伦理观、以及早期社会结构的影响。比如,他解读女娲补天,不仅仅是关于灾难的叙述,更是对人类生存智慧、修复能力的赞美,以及早期社会母系氏族特征的折射。文字充满了诗意,又不乏理性分析,读起来既能感受到神话的神秘魅力,又能获得深刻的文化启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礼乐文明的肇始: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形成》这本书,则是一次对中国古代社会构建过程的深度剖析。我一直认为,一个文明能否长久延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成熟度。作者在这本书中,将焦点放在了“礼”和“乐”这两个核心概念上,并将其视为中国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我特别赞赏作者对“礼”的多元解读,他将其不仅仅理解为一套繁琐的仪式,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等级制度、伦理关系、人际交往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礼”来维系社会稳定和群体认同。而“乐”的分析也同样精彩,作者将其视为一种情感的宣泄、道德的教化,以及社会和谐的体现。全书的论述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从氏族时代的萌芽,到夏商周的初步确立,再到春秋战国的发展,作者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为何能够形成如此强大而持久的文化凝聚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河图洛书与宇宙密码:上古智慧的奥秘》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未知领域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符号、图谱,特别是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其中隐藏着某种深刻的宇宙规律或智慧。这本书的作者似乎真的踏入了那个领域,他将我们熟悉的河图、洛书,甚至八卦、九宫等概念,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宇宙观和哲学体系中进行解读。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将这些符号孤立地看待,而是尝试将它们与天文、地理、历法、甚至古代的军事、医疗等各个领域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他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并通过逻辑推理,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破解一个古老文明留下的密码,每理解一个符号,都能感受到背后蕴含的深邃智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既有探索未知的兴奋,又有拨开迷雾的豁然开朗。
评分刚翻了几页《东方智慧的源流:古老氏族与文明曙光》,就被作者的宏大视角和细致考据所震撼。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早期文明的形成过程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著作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的理论,要么过于通俗化,流于碎片化的故事叙述。《东方智慧的源流》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氏族”这一概念在早期社会组织中的核心地位,并试图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氏族社会形态的比较分析,来揭示中国文明独特的演进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史前遗址、考古发现的解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这些物质遗存与当时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技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出一个生动、可感知的早期中国社会图景。文字流畅而不失严谨,引用的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亲眼见证着那些模糊的古老身影,感受着他们如何孕育出璀璨的华夏文明。
评分《器物文明与技术传承:古代中国的生活图景》这本书,为我描绘了一幅极其生动、触手可及的古代生活画卷。相比于宏大的政治、哲学叙事,我更偏爱通过物质文化来了解历史,而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器物,从陶器、玉器、青铜器,到车马、农具、甚至纺织品,他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器物的形制、工艺,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讨了这些器物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功能、象征意义,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理念。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青铜器的论述,他不仅仅将其视为精美的艺术品,而是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权力结构、祭祀礼仪、甚至战争模式紧密联系。读这本书,仿佛能够闻到古代工匠炉火的温度,听到他们劳作的号子,感受到古代先民们在物质创造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匠心。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可以触摸的物质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