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

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賀敏 著
圖書標籤:
  • 英國
  • 土耳其
  • 曆史
  • 文化
  • 圖像研究
  • 19世紀
  • 歐洲
  • 奧斯曼帝國
  • 政治
  • 外交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易寶易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5978
商品編碼:2974412002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8-05-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
作者 賀敏
定價 80.00元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 9787030545978
齣版日期 2018-05-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對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土耳其形象及其成因進行瞭論述。本書認為這一時期英國的土耳其形象話語的錶述裹挾瞭政治、經濟、宗教和外交等因素,以大衛·厄剋特為典型代錶的英國激進主義者建構瞭一個政治上和諧平等、經濟上自由開放、宗教上世俗仁愛、外交上被動無奈的多元土耳其形象,由此構成瞭一種“反東方學”的形象話語。故而,新視角之下人格化的土耳其形象呈現齣與曆史上既定形象的差異,繼而引發瞭曠日持久的土耳其形象歐洲性爭論。實際上,多元化土耳其形象的復雜性與土耳其的權力有著緊密的關係,但是二者之間並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的關係。

   作者簡介

   目錄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東方迴響:19世紀早期英國對土耳其形象的建構與流變》 一部深入探索19世紀前半葉英格蘭如何審視、想象並塑造其眼中“東方”的巨著。 在19世紀初葉,當奧斯曼帝國依然是地中海東部和近東地區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當“東方”這個概念在歐洲人心中勾勒齣既神秘又充滿魅力的圖景時,大英帝國,這個正邁嚮其全球霸權巔峰的島國,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文化與認知轉變。本書《東方迴響:19世紀早期英國對土耳其形象的建構與流變》正是聚焦於這一關鍵時期,以1800年至1853年為時間軸,精微地剖析瞭英國社會內部關於土耳其的國傢形象、文化認知以及權力關係的復雜建構過程。這並非一本關於土耳其曆史的通史,也非對英土兩國交往史的簡單羅列,而是一次對“看”與“被看”的深刻洞察,一次對文化想象與政治現實相互作用的細膩描摹。 本書的研究起點,恰逢拿破侖戰爭的餘波仍在蕩漾,歐洲政治版圖發生著微妙的重塑,而奧斯曼帝國,這個“西亞病夫”的標簽尚未被廣泛加諸,卻已然顯露齣其內部的矛盾與外部的壓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英國人對土耳其的認知,不再僅僅是基於零星的旅行者遊記或外交官的報告,而是開始形成一種更為係統化、結構化的“土耳其形象”。這一形象,如同一個多棱鏡,摺射齣英國自身的曆史經驗、社會價值觀、政治野心以及文化心理。 作者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爬梳與辨析,包括但不限於英國的旅行文學、外交檔案、政治宣傳品、新聞報道、藝術創作(繪畫、版畫等)、以及當時流行的通俗讀物,勾勒齣一幅豐富而細緻的英國人眼中“土耳其”的肖像。這些材料揭示瞭“土耳其形象”並非鐵闆一塊,而是隨著時間、事件以及不同社會階層的視角而不斷演變的。 在視覺與文學的交匯點上:浪漫主義的東風與東方主義的凝視 19世紀初,浪漫主義思潮席捲歐洲,其對於異域風情、古代文明的迷戀,在英國對土耳其的想象中投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土耳其,尤其是其昔日輝煌的宮廷、神秘的哈雷姆、雄渾的蘇丹形象,以及異域風情的市井生活,成為瞭英國藝術傢和作傢們靈感噴湧的源泉。書籍中對大量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的深入解讀,揭示瞭這種浪漫主義式的“東方主義”如何將土耳其描繪成一個充滿異國情調、感官刺激、甚至帶有一絲危險魅力的世界。 然而,這種浪漫化的想象並非全然沒有政治意味。在這些描繪中,“東方”往往被塑造成一種靜止的、停滯的、缺乏理性與進步的“他者”,與代錶著進步、理性和文明的“西方”形成鮮明對比。作者通過分析這些視覺和文字的描繪,揭示瞭早期東方主義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為後來的殖民話語和文化霸權奠定基礎的。那些對土耳其宮廷奢靡、後宮神秘的描繪,在滿足歐洲人窺探欲的同時,也暗示著“東方”社會的“落後”與“腐朽”,為英國的“文明使命”提供瞭某種“正當性”。 政治風雲變幻中的“土耳其形象”:外交博弈與國傢敘事 1800年至1853年,是英土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從拿破侖戰爭期間的戰略閤作,到希臘獨立戰爭中英國微妙的立場,再到俄土戰爭的陰影籠罩,每一個重大的國際事件都深刻影響著英國對土耳其的認知與態度。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些政治事件如何被英國媒體和政治精英解讀,以及這種解讀如何反過來塑造瞭公眾的“土耳其形象”。 例如,當奧斯曼帝國在與俄國的衝突中麵臨威脅時,英國的“土耳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會轉變為一個需要保護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盟友,盡管這種保護並非全然齣於善意,而是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反之,當土耳其內部齣現動蕩,或者其政策觸及英國利益時,“土耳其形象”中消極的元素,如其專製、不公、甚至野蠻的一麵,便會被放大和強調。 本書特彆關注瞭英國外交官、政治傢在構建和傳播“土耳其形象”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的報告、演講、以及在國會上的辯論,都成為瞭塑造公眾輿論和影響國傢政策的重要力量。作者通過對這些精英敘事的分析,揭示瞭“土耳其形象”如何成為一種外交工具,服務於英國在國際舞颱上的戰略目標。 社會變遷與“土耳其形象”的內部張力 除瞭宏觀的政治與文化因素,本書還深入探討瞭19世紀英國社會內部的結構性變化如何影響著“土耳其形象”。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和中産階級的興起,英國社會對“他者”的認知方式也發生瞭改變。 一方麵,新興的科學與理性精神,使得一部分英國人開始以更為實證、甚至帶有優越感的方式審視土耳其的社會製度和文化習俗,批判其“封建”、“落後”。另一方麵,對“東方”的浪漫想象也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與理性批判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復雜的文化心理。 本書還對不同社會階層的視角進行瞭區分。貴族、商人、知識分子、以及普通民眾,他們所接觸到的“土耳其”信息來源和理解方式存在差異,從而形成瞭多元而有時相互矛盾的“土耳其形象”。例如,旅行文學中的異國風情,可能對部分中産階級讀者具有吸引力,而政治評論則可能更能影響到精英階層。 “土耳其形象”的流變與未竟的議題 本書的研究止於1853年,即剋裏米亞戰爭爆發的前夕。這個時間節點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它標誌著19世紀上半葉英土關係的一個重要轉摺點,也預示著未來更為復雜和緊張的國際格局。然而,作者並非僅僅止步於曆史的陳述,而是通過對1800-1853年這一時段的深入分析,為理解後續更為人熟知的“東方主義”和殖民敘事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縱深。 《東方迴響》並非將“土耳其形象”視為一個靜態的、被動的概念,而是強調其建構性、流動性與主體性。它不僅僅是被動接受外部信息的“客體”,更是在互動、博弈與想象中,不斷重塑自身與被塑造的“主體”。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揭示瞭“他者”形象的建構是一個主動的、充滿意識形態運作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往往與建構者自身的曆史、文化、社會和政治利益緊密相連。 這部著作,是對19世紀早期英國社會文化史的一次重要貢獻,它提醒我們,在審視任何一個國傢或民族的“形象”時,都必須警惕其中的權力運作與意識形態的滲透。通過本書,我們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19世紀英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關係,更能獲得一種反思當下國際關係與跨文化交流的寶貴視角。它是一次關於“看見”的邀請,也是一次關於“被看見”的審視,將引領讀者踏上一場深入探究文化想象與曆史現實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1800年到1853年,那個年代的英國,正是工業革命如火如荼,蒸汽機轟鳴,殖民地遍布全球的鼎盛時期。而另一端的奧斯曼帝國,卻是在“病人”的邊緣掙紮,內部改革的呼聲與外部列強的覬覦交織。作者將目光聚焦於“英國的土耳其形象”,這本身就極具挑戰性。因為“形象”從來都不是客觀事實的簡單復刻,它承載著建構者的情感、動機和期望。我迫切想知道,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有限但又充滿想象力的年代,英國的知識分子、藝術傢、商人、甚至是普通民眾,是如何“看見”土耳其的?是浪漫化的東方情調,是充滿異域風情的“土耳其浴”和“後宮”,還是政治舞颱上那個需要被操縱的“大國棋子”?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具體的文本或藝術實例,來佐證這些形象的形成和傳播?我猜想,作者會從曆史學、文化研究、文學批評等多個角度切入,試圖解構這些“土耳其”的英國化麵貌,揭示其背後隱藏的權力關係和文化邏輯。這種研究,與其說是在研究土耳其,不如說是在研究19世紀的英國自身。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立刻勾起瞭我對曆史文本研究的興趣。1800-1853年,這是一個微妙的時期,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也逐漸顯露齣衰落的跡象。而英國,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為全球性的海洋帝國,其海外擴張和外交政策深受其對其他文化的認知和想象的影響。我一直對“他者”的想象如何形成和演變感到著迷,而“英國對土耳其的形象”無疑是一個極具代錶性的研究案例。這本書的主題讓我想到,當時的英國媒體、文學作品、甚至是外交官的報告,可能都充斥著對土耳其的各種描繪。這些描繪是基於事實的觀察,還是經過瞭文化過濾和意識形態的加工?書中會探討哪些具體的媒介和文本,來呈現這些“形象”?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忽視的史料,例如當時旅行者留下的日記、小說傢筆下的異域風情、或者政治傢關於“東方問題”的論述。我相信,通過對這些“形象”的細緻分析,我們不僅能瞭解19世紀英國的視角,更能洞察當時國際政治格局下的權力運作和文化交流。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以吸引我——“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光是這個標題,就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和跨文化交織的畫麵。1800到1853年,這可是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奧斯曼帝國正經曆著衰落與轉型,而大英帝國則處於維多利亞時代的上升期,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在這段關鍵時期,英國是如何看待和塑造“土耳其”這個概念的?書中提齣的“形象研究”更是讓我充滿好奇。我設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瞭當時的文學作品、旅行筆記、新聞報道,甚至可能還有藝術品和外交文件,去捕捉那些潛藏在字裏行間、圖像中的微妙感知和刻闆印象。我們知道,一個國傢對他者的“形象”構建,往往是其自身意識形態、政治目的和文化偏見交織的産物。那麼,在維多利亞時代,麵對一個在歐洲和亞洲都占據重要地位但又日益式微的奧斯曼帝國,英國人究竟看到瞭什麼?是東方神秘的“他者”,是需要被“文明化”的落後之地,還是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棋子?我期待書中能揭示這些復雜的視角,以及這些形象在英國國內輿論、政治決策乃至文化生産中扮演的角色。這種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19世紀英土關係的原貌,更能提供一個觀察“他者想象”如何形成和演變的絕佳案例。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就如同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1800到1853年,這個時期在英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各自的曆史進程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前者正處於輝煌的上升期,其全球影響力日益擴大;後者則在內外壓力下艱難轉型,被視為“歐洲病夫”。作者將研究焦點放在“英國的土耳其形象”,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價值且充滿挑戰的課題。我猜測,書中會深入探討,在那個信息相對有限但又充滿奇思妙想的時代,英國人是如何構建和理解“土耳其”這個概念的。這其中可能包含瞭對東方神秘主義的迷戀,對伊斯蘭文明的誤解或片麵認知,以及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對奧斯曼帝國角色的定位。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對當時文學、藝術、旅行記錄、甚至是一些政治宣言的細緻分析,來呈現這些“形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英國的公眾輿論和對外政策。這不僅僅是對曆史文本的研究,更是對一個時代文化心理和社會思潮的深刻洞察。

評分

“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心生嚮往。1800至1853年,這段時間跨越瞭拿破侖戰爭的餘波,見證瞭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也目睹瞭奧斯曼帝國的持續動蕩與歐洲列強圍繞“東方問題”的角力。在此背景下,英國對土耳其的“形象”究竟是怎樣的?我好奇這本書能否提供一種不同於簡單政治和經濟分析的視角,去探究這種“形象”是如何被建構、傳播,又如何影響瞭當時的英國社會和外交政策。我設想,作者可能深入分析瞭大量的原始資料,包括那些描繪異域風情的浪漫主義文學,刻闆印象式的報刊報道,甚至是藝術傢筆下充滿東方主義色彩的畫作。這些“形象”是否反映瞭英國對自身文明優越感的投射,還是對一個衰落但仍具有戰略意義的帝國的復雜情感?我期待本書能夠揭示,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緩慢但想象力卻異常活躍的時代,英國人是如何通過“看見”土耳其,來定義自身,並在這個日益變化的世界中定位自己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