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測量與控製用無綫通信技術
定價:30.00元
作者:王平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210558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以測量與控製用無綫通信關鍵技術問題為基礎,有機地融入瞭作者參與製定美國儀器儀錶學會ISA-100a工業無綫通信標準所獲得的研究成果,係統地介紹瞭IEEE 802.11b、802.15.1(藍牙)、ZigBee三種無綫通信技術的原理。設計方法與産品開發技術,並以作者開發的無綫控製係統為典型例子,重點介紹瞭IEEE 802.11b、802.15.1(藍牙)、ZigBee三種用於測量與控製的無綫通信協議體係結構、協議棧軟件的設計開發,以及相應的無綫通信卡、無綫測控設備、無綫接入設備的開發方法和技術。
本書力求做到理論分析與技術應用並重,使讀者對用於測量與控製的無綫技術有一個係統、全麵、深入的瞭解,並掌握用於測量與控製的無綫技術産品的開發方法。
本書可作為自動控製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産品開發與工程應用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也可作為自動化、計算機、通信、測控、電氣等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用書。
目錄
章 概論
1.1 測量與控製中數據通信的特點與要求
1.1.1 測量與控製中數據通信的特點
1.1.2 測量與控製中數據通信的要求
1.2 測量與控製中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1.3 無綫通信技術在測量與控製中的廣泛應用
1.4 測量與控製領域無綫傳輸的國際標準
第2章 基於IEEE802.11b的測控網絡技術
2.1 IEEE 802.1lb協議體係
2.1.1 IEEE 802.11協議族
2.1.2 IEEE 802.11標準簡介
2.1.3 IEEE 802.11的協議結構
2.1.4 IEEE 802.11的拓撲結構
2.1.5 IEEE 802.11的網絡服務
2.2 IEEE 802.11協議棧程序設計
2.2.1 IEEE 802.11協議棧的設計思路
2.2.2 Protocol Control AP模塊
2.2.3 Transmission模塊
2.2.4 Reception模塊
2.5 基於IEEE 802.11b的EPA無綫現場設備開發
2.5.1 基於IEEE 802.1 1b的EPA無綫溫度變送器
2.5.2 基於IEEE 802.1 lb的EPA無綫手持操錶器
第3章 基於802.15.1(藍牙)的測控網絡技術
3.1 藍牙技術概述
3.1.1 藍牙技術及其發展
3.1.2 藍牙與IEEE 802.15.1
3.1.3 藍牙協議棧組成
3.1.4 藍牙個人區域網
3.2 藍牙協議棧的設計
3.2.1 主機控製接口HCl
3.2.2 L2CAP協議的實現
3.2.3 藍牙網絡封裝協議BNEP的實現
3.2.4 服務發現協議(SDP)的實現
3.3 藍牙通信卡的開發
3.3.1 藍牙通信卡硬件設計
3.3.2 藍牙通信卡軟件設計
3.4 基於EPA的藍牙接入網關的開發
3.4.1 EPA網絡中的藍牙接人協議模型
3.4.2 基於EPA的藍牙接入網關硬件設計
3.4.3 基於EPA的藍牙接入網關軟件設計
3.5 基於EPA的藍牙現場設備開發
3.5.1 基於EPA的藍牙手操器開發
3.5.2 基於EPA的藍牙電磁流量計開發
第4章 基於ZigBee的測控網絡技術
4.1 zigl3ee技術的發展
4.2 ZigBee協議體係
4.2.1 ZigBee協議架構
4.2.2 zigaee網絡的構成
4.3 ZigBee通信卡的開發
4.3.1 ZigBee通信卡硬件設計
4.3.2 zigaee通信卡軟件設計
4.4 基於EPA的ZigBee接人裝置開發
……
第5章 ISA與ISA-100簡介
第6章 基於無綫通信技術的測控係統示例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在對不同無綫標準兼容性的討論上,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對於一個需要進行係統集成的工程師來說是緻命的短闆。現代測量與控製係統往往需要跨越多個無綫生態係統,比如Wi-Fi、藍牙、ZigBee,甚至是一些專用的ISM頻段技術,它們之間的互操作性、資源競爭管理是實際部署中的核心難題。我仔細查找瞭關於“異構網絡融閤”的相關章節,卻發現內容非常淺顯,更多的是概念性的羅列,比如“要考慮兼容性”這樣的錶述,而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協議棧適配、數據格式轉換或乾擾協調的具體技術路徑和最佳實踐。這種蜻蜓點水的論述,使得讀者在麵對實際的多技術共存環境時,依然感到無從下手。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技術參考書,應當能夠剖析這些標準衝突的根源,並給齣如何通過軟件定義網絡(SDN)或更高級的調度算法來解決這些復雜集成問題的路綫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介紹各個標準各自為政的特點上。
評分我對書中關於低功耗和電池壽命管理的章節感到非常失望,這部分內容對於物聯網(IoT)驅動的無綫傳感器網絡來說,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但書中的講解卻流於錶麵化和教科書式的陳述。關於如何實現“超長待機”,書中主要提及瞭睡眠模式和周期性喚醒機製,這些都是十年前的基礎知識瞭。真正有價值的實踐經驗,例如如何根據業務需求動態調整采樣率以平衡功耗和數據時效性、如何利用環境能量收集技術(Energy Harvesting)來延長節點壽命、或者針對不同調製方案(如LoRa與NB-IoT)的實際功耗麯綫分析和優化參數設置等深度內容,幾乎沒有涉及。這使得這本書對於那些負責設計和部署大規模、無人值守的戶外監測係統的工程師來說,缺乏實用的指導價值。讀完後,我依然需要去翻閱芯片廠商提供的Datasheet和應用筆記,纔能找到真正能幫助我延長電池壽命的關鍵技術細節,這說明本書在“工程應用深度”上有所欠缺。
評分這本書在安全機製的探討上明顯落後於當前技術發展的步伐,安全問題在工業控製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本書的論述卻顯得過於理想化和過時。書中提到瞭傳統的加密和認證方法,比如使用預共享密鑰(PSK)或簡單的對稱加密算法來保護數據傳輸。然而,在麵對工業控製係統(ICS)日益增長的網絡攻擊風險時,這些基礎防護措施已經遠遠不夠瞭。我期待書中能詳盡介紹如基於硬件安全模塊(HSM)的密鑰管理、量子安全算法在低功耗設備上的適應性部署、以及零信任架構在邊緣計算節點如何實現動態授權和訪問控製等更具前瞻性的安全策略。遺憾的是,對於如固件簽名驗證、安全啓動流程等保障設備完整性的關鍵環節,書中的筆墨少得可憐,仿佛工業無綫通信的安全風險僅僅停留在“防止數據被竊聽”的階段,這與當前網絡安全形勢嚴重不符。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清晰度真的有待提高,閱讀體驗直綫下降。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信號傳播模型的部分,圖錶的設計顯得過於陳舊和晦澀,很多關鍵的公式推導過程省略得讓人摸不著頭腦,仿佛作者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深厚的數理基礎,可以直接跳到結論。例如,在講解MIMO(多輸入多輸齣)係統時,涉及到的矩陣運算和復雜的空間復用原理,沒有配以足夠直觀的圖示來輔助理解,導緻我不得不頻繁地在多個章節之間來迴翻閱,試圖拼湊齣完整的知識圖景。相比於市麵上其他專業書籍,這本書在視覺傳達上顯得非常保守和不友好。我本以為作為一本技術專著,嚴謹的邏輯和詳盡的圖解是標配,但這次的閱讀過程更像是在啃一本老舊的、缺乏現代設計感的教科書。對於需要快速掌握復雜概念的工程師而言,這種低效的知識傳遞方式無疑是巨大的時間成本浪費,希望未來再版時能引入更多動態演示或者更現代化的、能一目瞭然的工程示意圖。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測量與控製用無綫通信技術》,但是讀完之後,我感覺這本書的內容和我期望的有些齣入。首先,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最新無綫通信技術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應用的深度分析,比如5G在遠程高精度控製中的延遲優化、低功耗廣域網(LPWAN)在海量傳感器數據采集中的實際部署挑戰等等。然而,這本書更多地側重於對基礎無綫通信原理的梳理,例如調製解調、信道編碼、頻譜管理等,這些內容雖然重要,但對於一個想瞭解前沿應用和實際工程問題的讀者來說,顯得有些泛泛而談。書中對具體工業場景的案例研究相對較少,即使有提及,也多是概念性的描述,缺乏詳細的技術參數、性能指標和實施步驟。這使得讀者很難將書本知識直接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結閤當前工業4.0的背景,深入探討如何利用現有技術解決工業現場復雜的電磁乾擾、高可靠性要求等痛點問題,而不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麵。整體而言,它更像是一本入門級的理論教材,對於追求實踐深度和前沿技術的專業人士來說,可能需要尋找更具針對性的專業文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