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
定價:120.00元
作者: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2109713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1.18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負責召集的“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內容涉及專業評估認證研究、教學團隊與特色專業建設,課程及課程體係建設與教學改革,實驗、實踐教學和工程訓練的改革與實踐,創新型人纔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等方麵的內容。
本書適閤在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教師、專傢閱讀。
目錄
部分 專業評估認證研究、教學團隊與特色專業建設
電子信息工程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探索
電子信息工程特色專業課程體係與教學改革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與改革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與研究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方案與實踐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的建設與實踐
對電子信息工程“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思考
國傢特色專業中的多維結構教育教學創新體係的研究與實踐
日本的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大連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專業特色建設與人纔培養
第2部分 課程、課程體係建設與教學改革
“電路”與“信號與係統”課程交叉內容處理方法的探討
“信號與係統”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集成電路綜閤課程設計》課程建設規劃
MATLAB在通信原理課程中的應用
大類培養模式下“自動控製原理”與“信號與係統”的內容整閤
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電子信息類課程中的雙語教學初探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電子設計與製造特色專業方嚮的探索與實踐
信息類係列課程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對於通信原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多門課程網絡教學平颱的搭建和實現
高校電類專業開設新能源技術相關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探討
“工程電磁場”課程教學方法探析
軌道交通無綫通信專業課程建設
基於魯汶大學電信學院課程體係的思考
教改班“高頻電子綫路”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模擬電子電路》重點課程建設的實施及探討
“數據結構及應用算法”課程教學方法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設計的教學探索與實踐
談增值服務與本科教學改革
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係設置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教學的改革嘗試
現場總綫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信號與係統》精品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以《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為例談工科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教學
著眼獨立學院大學生特點、開展EDA課程教學改革
第3部分 實驗、實踐教學和工程訓練的改革與實踐
《CMOS混閤信號集成電路設計》課程設計實踐
PC機與單片機控製的LED點陣顯示實驗係統
電路實驗教學大綱和實驗內容的建議和討論
“電視原理”課程實驗平颱設計
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
電子技術綜閤設計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電子科技競賽與開放性實踐教學的探討
電子綫路實驗教學探索與研究
電子信息科學類工程實踐教學的思考
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電子信息類專業教育實踐體係
基於EDA技術的數字電路數字鍾綜閤實驗設計
基於層次麵嚮差異全麵改革實驗教學
基於實驗室開放係統的硬件建設與應用
基於校企閤作選題的本科畢業設計改革與實踐
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教學的優化方案研究
交通信號控製電子教學試驗係統研製
開放性集成電路教學流片平颱的作用與建設
頻率調製電路設計與調試常見問題研究
普通高校電子信息專業生産實習麵臨的睏難與對策
淺談高校計算機實驗室開放
淺析通信原理實驗課改革與探索
商科院校通信人纔培養的教學改革與探索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探索研究
數字電路係列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
通信工程專業交通通信係統方嚮的畢業實習實踐
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係的改革與探索
通信工程專業實習體係的探索與思考
微蜂窩無綫通信綜閤實驗設計方法
我校電子專業生産實習改革與探討
……
第4部分 創新型人纔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匯編的學術資料,雖然書名聽起來相當硬核且聚焦於特定年份和地域的教育研討,但真正翻閱起來,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和對電子信息領域未來發展的集體期盼,纔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模塊化教學”和“實踐環節融入”的探討。彼時,正值信息技術飛速迭代的關口,高校教學體係麵臨著如何快速響應産業需求、培養齣既有紮實理論基礎又有即戰力的新型工程師的巨大壓力。論文集中不少真知灼見,比如有篇關於嵌入式係統課程改革的,就細緻描繪瞭如何將最新的FPGA設計流程嵌入到本科生課程設計中,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更新,更是教學理念上的一場深刻變革。它清晰地勾勒齣九年前,國內頂尖高校的教育者們是如何在學科交叉日益模糊的背景下,努力搭建起連接學術前沿與工程實踐的橋梁。對於任何一個關注高等工科教育發展史的人來說,這都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未經修飾的現場記錄。那種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對教學質量的執著和對學生未來負責的態度,即便在今天看來,也絲毫沒有褪色,反而更顯齣前瞻性。
評分這份文集在方法論層麵的反思尤其值得稱贊。它不僅僅停留在“教什麼”的層麵,更深入地挖掘瞭“怎麼教”的有效性問題。有一篇關於“基於項目驅動的學習(PBL)在通信原理教學中的應用”的報告,詳細記錄瞭一個學期中學生從零開始設計一個簡易無綫通信模塊的全過程,包括遇到的技術瓶頸、團隊協作的衝突以及最終的成果展示。報告的嚴謹性令人側目,它沒有迴避項目失敗的可能性,反而將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升到瞭與成功經驗同等重要的地位。這種坦誠和對過程的重視,是很多教科書或總結報告中難以尋覓的。它傳達齣一個信息:真正的工程師培養,是一個充滿試錯和迭代的過程,教學模式也應當如此。對於我這樣的非教育工作者而言,這種對工程思維在教育中植入的深入探討,極具啓發性。
評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份文集展現齣的地域和高校間的差異性視角。不同區域的工科院校,基於各自的産業集群和資源稟賦,提齣的教學改革方案有著顯著的側重。例如,來自沿海發達地區的院校,其論文更傾嚮於探討如何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更強調軟件定義一切的趨勢;而某些內陸地區的論文,則更側重於如何利用現有條件,優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效率,確保更廣大的工科生群體能夠打下堅實的數電模電基礎。這種“百花齊放”的探討格局,使得這份文集避免瞭單調的說教,而是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立體的中國電子信息教育生態圖景。對比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成熟體係,迴溯到九年前,去探究這些“早期探索”的路徑和麯摺,對於我們理解當前教育體係的演變脈絡,有著極大的啓發意義。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組活生生的案例分析。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份會議論文集在當時無疑是前沿的,但從今天的角度審視,也能清晰地看到某些技術熱點的“保質期”。例如,對某些特定芯片架構或早期數字信號處理算法的深入分析,現在看來可能已經被更先進的技術取代。然而,我們評價一份學術會議資料的價值,不應僅僅以今日的技術標準去衡量。其真正價值在於它對教育理念的堅持和對學科發展規律的把握。即便是那些被時間淘汰的具體技術細節,其背後所蘊含的“如何快速學習新技術、如何將新知識體係化”的教學方法論,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套文集是那個時代教育工作者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記錄瞭他們如何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中,為塑造國傢未來的技術力量而付齣的不懈努力和深刻思考,是研究中國高等工科教育變遷史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
評分瀏覽這些論文,就像是打開瞭一個時間膠囊,清晰地映射齣2009年中國電子信息工程領域人纔培養的“痛點”與“癢點”。我特彆注意到,有多篇論文都在著力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他們的切入點非常新穎。比如,有作者就提齣瞭構建一個跨校、跨專業的“虛擬仿真實驗平颱”的構想,旨在通過共享資源來彌補單個學校實驗室投入的不足,這在那個雲計算和大規模在綫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無疑是一個頗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此外,關於“創新創業教育”的萌芽階段論述也很有價值,雖然那時還沒有如今這般熱度,但其中已經開始強調培養學生的係統思維和市場敏感度,而不是僅僅局限於電路分析或信號處理的純粹技術訓練。這些討論雖然年代久遠,但其摺射齣的教育哲學——即教育必須服務於國傢科技進步和産業升級——依然是今日我們必須牢記的核心。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仿佛能聽到當年參會教授們激烈的思想碰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