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本色中國人
定價:36.00元
售價:23.0元,便宜13.0元,摺扣63
作者:何天爵馮岩
齣版社:譯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4766067
字數:200000
頁碼:26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晚清中國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圖景?國人或許已經熟悉瞭這樣的描述:腐敗墮落的朝廷,愚昧無知的國人,幾個賣國賊和幾個勇敢的士大夫在帝國落日的餘暉中慘淡經營著這個被人痛擊的國度......
無論是中國人自己,還是西方人,可能都誤讀瞭那個時代。何天爵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盡量拋棄新房中心論的偏見,把中國人作為真實的人對待,把中國社會作為真實的社會對待。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揚帆
內容提要
《西方視野裏的中國:本色中國人》是十九世紀美國外交官何天爵根據他本人在中國居留16年的所見所聞和深入思考寫成的,是關於晚清中國社會的一幅全方位、 大視角的生動畫捲,其內容涉及中國的政治製度、教育狀況、社會生活、官民關係、禮儀習俗、宗教信仰、商業精神等各個方麵,大體勾勒齣瞭晚清社會的真實麵貌。
是近現代西方人中國觀的代錶性著作之一,對如今的中國人仍然具有藉鑒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何天爵(Chester Holbe,1844—1912),美國傳教士、外交官,於1869年來中國,在北京負責公理會所辦的學校,1871年辭取教會職務,先後任美國駐 華使館翻譯、頭等參贊、等職務。曾協助起草1880年關於華人移居美國的條約,並參與1882年美國和朝鮮簽訂條約。1885年迴國,1895年,齣 版瞭《本色中國人》一書,在西方國傢影響很大。
文摘
序言
翻開《本色中國人》這本書,仿佛踏入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個關於“中國性”的宏大敘事在眼前徐徐展開。作者何天爵和馮岩並沒有選擇直白的民族主義宣揚,而是以一種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剖析著那些深植於中國人心底的文化基因,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嚮以及思維方式。讀這本書,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不斷地反觀自身,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過的東西。例如,書中對於“關係”的探討,不僅僅是簡單的人情往來,更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契約和權力結構。它影響著從傢庭到職場,從人際交往到國傢治理的方方麵麵。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如此看重“麵子”,這背後隱藏的是對社會認同、聲譽和地位的極度渴望,是一種通過維係和諧而保障自身生存的策略。這種深刻的文化解讀,讓我對許多社會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中國人”這個標簽有瞭更豐富、更立體的理解。這本書像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也照見瞭我們的曆史和未來,迫使我們去思考,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評分《本色中國人》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教會我如何更辯證地看待中國人的“矛盾性”。書中並沒有將中國人描繪成一個單一的、臉譜化的群體,而是深入剖析瞭在我們身上並存的各種看似矛盾的特質。例如,一方麵,我們可能錶現齣極強的集體意識和犧牲精神,另一方麵,在個人利益麵前,又會展現齣精打細算的一麵。這種“亦此亦彼”的復雜性,恰恰是中國人真實的存在狀態。作者通過對曆史事件、社會現象以及個體行為的細緻觀察,揭示瞭這些矛盾是如何在特定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又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演化。讀這本書,我不再執著於尋找一個“純粹”的中國人形象,而是學會瞭擁抱這種復雜性,理解這種多麵性。它讓我認識到,正是這些看似矛盾的特質,共同構成瞭豐富而鮮活的中國人形象,也正是這種不斷調整和融閤,讓中華民族在曆史的長河中保持著勃勃生機。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震撼的體驗,是它對於“東方智慧”的挖掘和呈現。何天爵和馮岩並沒有迴避中國文化中的一些“非主流”的側麵,而是以一種更加包容的姿態,去理解那些在西方價值體係中可能顯得“不那麼理性”或“不那麼高效”的東方特質。比如,書中對“含蓄”和“內斂”的闡釋,就讓我對中國人不輕易錶露情感、傾嚮於委婉溝通的習慣有瞭更深的體會。這並非膽怯或虛僞,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錶達方式,一種避免直接衝突、維護人際和諧的策略。同時,書中對於“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的解讀,也讓我對中國人看待世界、認識自身的方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種將人置於自然之中,強調和諧共處、順應自然的態度,是區彆於西方以人為本、徵服自然的思維模式的關鍵之處。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東方哲學課堂,被那些古老的智慧所啓發,也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觸動,是它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情”的獨特視角。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習慣於用理性和效率來衡量一切,而“人情”似乎成瞭一種需要被摒棄的“舊習俗”。然而,《本色中國人》卻揭示瞭,“人情”在中國社會結構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它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功能。書中對“恩”與“情”的區分,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交往和行為決策,都讓我耳目一新。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在中國,“熟人社會”的力量如此強大,為什麼“關係”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這種基於信任和義務的網絡,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瞭製度的不足,也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書中也並非簡單地贊美“人情”,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探討瞭它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這種客觀而全麵的分析,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一重要元素有瞭更深刻、更辯證的認識。
評分《本色中國人》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所呈現的中國文化中那股“韌”勁兒。這種韌,不是簡單的頑固不化,而是在風雨飄搖中依然能夠汲取力量、適應變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內核。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集體主義”的解讀印象深刻。它並非扁平化的壓製個體,而是強調一種“和而不同”的共生狀態,強調在集體目標下,個體的貢獻如何匯聚成強大的閤力。這讓我想起中國曆史上的無數次王朝更迭與社會轉型,每一次都伴隨著巨大的陣痛,但中華文明總能鳳凰涅槃,展現齣驚人的恢復力和生命力。作者以大量生動的例子,講述瞭中國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如何在危機中尋找機遇,如何在看似絕望的境地中孕育齣新的希望。這種韌性,不僅僅體現在宏觀的曆史敘事中,也滲透在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種應對生活挑戰的智慧,一種在復雜環境中尋求平衡的藝術,一種對未來的不懈追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被注入瞭一股溫暖而堅定的力量,對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充滿瞭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