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 名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创建和谐的子关系
作 者 童利菁
出版日期 2016年10月1日 第1次印刷
定 价 36.00元
规 格 16开(165*224)
页 数 208页(字数:150千字) 印 张:13
书 号 ISBN 9787510846205
出 版 社 九州出版社
编辑推荐
“你不知道啊,就算我使劲催,他也要把作业拖到非写不可的那一刻,真是让人崩溃……”
“看着他慢吞吞的磨蹭劲,我真想把他的笔抓过来自己写,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孩子啊……”
“各种方法都试了,物质奖励、威逼利诱,但他就是不行动,真拿他没办法!”
……
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拖延为题而苦恼,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到你!台湾心理咨询师和子教育专家童利菁告诉我们: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动因,“催”只能让孩子更慢,父母更抓狂。
※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因素
◎越是讨厌的事情,拖延的借口越千奇百怪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拖拖拉拉
◎因为心存恐惧,所以停滞不前
◎因为活动太多,所以无限拖延
※不催不逼轻松解决孩子拖延的沟通技巧
◎制定鼓励性规则,预防孩子的拖延行为
◎正确回应孩子编造借口的方法
◎利用时间技巧,让孩子乖乖做完功课
◎制定“待办事项”清单+排列优先级,平息孩子内心的慌张与焦虑
内容简介
“你不知道啊,就算我使劲催,他也要把作业拖到非写不可的那一刻,真是让人崩溃……”
“看着他慢吞吞的磨蹭劲,我真想把他的笔抓过来自己写,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孩子啊……”
“各种方法都试了,物质奖励、威逼利诱,但他就是不行动,真拿他没办法!”
台湾心理咨询师和子教育专家童利菁告诉我们: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不挖掘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因素,“催”只能让孩子更慢,父母更抓狂。
其实,每个拖延的孩子内心并不想拖延,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恐惧和焦虑,他们也担心做不好招来责罚,影响自己在父母和老师面前的表现,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本书从儿童情绪科学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孩子焦虑和恐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的拖延问题。这样,大人才不会为孩子抓狂,孩子也能健康开心地成长。
书中所有的诀窍,都是子沟通的重要跳板,让你和孩子的感情更加近,创建和谐的子关系。
作者简介
童利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特殊教育硕士,主修情绪障碍。
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老师、高中主任辅导教师。
作者辅导过各类“问题孩子”,有些孩子是生活或学习方面存在问题,有些孩子则是有特殊障碍。但不论问题简单或复杂,作者永远正向看待每个孩子,并且经常提醒家长,教养孩子不能求快,一见到孩子的缺点便用力批评、纠正,而要把眼光放远,以目标为导向,循序渐进地教导。只要父母肯下工夫,没有无法解决的难题。
目录
序 | 我只是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 / 001
第1 章 | 为什么孩子总是拖拖拉拉 / 007
越是讨厌的事情,拖延的借口越千奇百怪 / 010
别拿“遗传”当借口 / 013
拖拉只是一种习惯 / 016
有时候,只是为了“引起注意” / 018
对孩子伸出援手,只会令他们更有恃无恐 / 021
了解孩子为何不想改变,才能帮他成功改变 / 023
预防拖延的方法:制定鼓励性规则 / 025
第2 章 | 消除孩子千奇百怪的拖延借口 / 027
帮助孩子理解借口与真实原因的差异 / 030
正确回应孩子编造借口的方法 / 031
编造借口是为了逃避问题与掩饰不足 / 034
利用时间技巧,让孩子乖乖做完 / 036
顺势把孩子逼到一个时间,让他按时完成工作 / 036
把话题完全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 038
重新定焦法,拉回孩子分散的心思 / 039
设定时间并倒数计时,减少孩子的拖延频率 / 041
学校作业的完成时间,要设定在截止日前 / 043
倒数计时,帮孩子养成按部就班做事的好习惯 / 044
教孩子把“倒数”的程序搞清楚、想明白 / 045
帮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力量 / 046
第3 章 | 如何奖励,孩子才会不拖延 / 049
建立奖励式规则 / 051
制订奖励清单 / 054
正面鼓励无效时,让孩子“选择结果” / 056
有效的奖励方法:让孩子无意间听到你赞美他 / 057
累进式奖励 / 058
压力式激励 / 059
孩子认真对待规则时,父母也要会学着遵守 / 061
找到孩子的“行动开关” / 063
提供孩子愿意努力争取的奖励方式 / 066
“完成事情本身就是大的奖励”这句话一点也不实际 / 067
“金钱奖励”必须考量合理性 / 068
孩子真正缺乏的是细节引导 / 069
第4 章 | 平息孩子内心的慌张与焦虑 / 073
平息孩子的慌张与焦虑 / 078
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份“待办事项”清单 / 080
好几件事情要同时处理时,排列优先级 / 082
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 083
帮助健忘的孩子做事有序化 / 084
第5 章 | 因为讨厌做某件事情,所以拖拖拉拉 / 089
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答案 / 091
抓对时机,就能让孩子主动说出问题 / 093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 095
越讨厌的事情越要个完成 / 098
与孩子分享的诀窍 / 099
别让孩子养成“装可怜就会有人代劳”的心态 / 099
把讨厌的部分变得不再讨厌 / 100
把痛恨的事情变成有趣的游戏 / 102
教孩子做事方法时,步骤要清楚 / 104
焦点放在完成时的“快乐”,忽略过程中的“讨厌” / 107
第6 章 |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拖拖拉拉 / 111
追求完美也许出于某种恐惧 / 114
不论表现多好,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 115
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所以逃避现实 / 116
完美主义的父母 / 118
以事情的圆满程度来定义自己的人格 / 120
因为害怕犯错,所以一再拖延 / 121
改变自言自语的方式 / 124
放弃“完美”,追求“卓越” / 126
第7 章 | 因为心存恐惧,所以拖拖拉拉 / 129
对“成功”的恐惧 / 132
恐惧无法掌控的“未知与改变” / 134
恐惧被批评或被处罚,所以裹足不前 / 137
害怕承担太多责任,所以拖拖拉拉 / 139
因害怕被拒绝,所以裹足不前 / 140
因为害怕做决定,所以拖拖拉拉 / 143
第8 章 | 因为活动太多,所以拖拖拉拉 / 147
活动太多的孩子,要教会他优先级的观念 / 149
当兴趣爱好变成压力时 / 151
因为“没有我不行”,所以我不能拒绝 / 153
简化孩子活动的四个步骤 / 157
第9 章 | 收拾凌乱杂物,不再拖拖拉拉 / 163
拖拖拉拉,是为了要与某样东西保持距离 / 167
当收藏品变成杂物时,就要果断处理 / 168
有时候,大人才是制造混乱的元凶 / 169
真正的收藏品,是种享受而非杂物 / 169
不是增加收藏空间,而是减少收藏品 / 170
帮助孩子放弃收藏品,也放开不舍的感情 / 172
杂物割舍法:不必丢弃但能清除 / 174
不让凌乱死灰复燃的方法:不再购买难处理的东西 / 175
帮助建立孩子购物界限的观念 / 178
培养孩子做决定的习惯 / 179
一般杂物处理:享受凌乱世界或让孩子做选择 / 180
第10 章 | 把握关键时刻,摆脱拖拖拉拉 / 185
孩子痛恨被强迫接受意见 / 188
再棒的理论也无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 190
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不会永远与你同步 / 191
阻碍,是可以预期的 / 192
........
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家庭教育书籍。作为一位对孩子教育充满热情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家长,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孩子问题,并且让我重拾信心的书。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它没有像其他一些书籍那样,仅仅罗列一些生硬的育儿技巧,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学角度,去剖析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和拖延的根本原因。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经验,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了家长能够理解和应用的实用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恐惧”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孩子害怕黑暗或者怪物,更多的是指孩子内心深处对不确定性、对失败、对被评判的担忧,而这些担忧往往与家长的言行息息相关。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因为我回想起自己确实有过很多无意识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恐惧的种子。而对于“拖延”,书中给出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以为孩子拖延就是懒惰,需要严加管教,但书中却指出,拖延很多时候是孩子在面对压力、害怕失败、或是追求完美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深入的洞察,让我不再简单地去责怪孩子,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和谐的子关系”的构建框架。它强调了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应该是孩子值得信赖的“伙伴”。书中提供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沟通技巧和互动场景,让我明白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孩子的问题“困扰”的家长,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并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引路人。这本书,绝对是我育儿路上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健康、更积极、更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一位身处育儿“迷雾”中的新手妈妈,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常常被孩子的一些行为弄得焦头烂额,尤其是当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恐惧、焦虑,或者在学习、日常事务上出现严重的拖延时,我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从严厉的批评到温柔的鼓励,但效果总是短暂且不尽如人意。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给出“怎么做”的训练手册,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作者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研究成果,将原本晦涩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家长能够理解和应用的实践方法。比如,它详细阐述了“恐惧”是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可能与家长的过度保护、不当的批评,甚至是童年的一些创伤经历有关。这一点让我醍醐灌顶,因为我回想起自己确实在不经意间,将一些自己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或者用了一些可能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来“管教”他们。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拖延”的解读,它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孩子懒惰,而是深入分析了拖延背后可能隐藏的对失败的恐惧、完美主义倾向、或者是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策略。这让我意识到,与其一味地催促孩子,不如先找到他们拖延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书中提出的“和谐的子关系”的概念,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它强调了建立一种基于信任、尊重和理解的亲子连接,认为这种连接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作者通过具体的沟通技巧和互动场景,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看见”孩子、倾听孩子需求、并能与孩子同频共振的家长。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它不仅解答了我过去的困惑,更让我对未来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与孩子的“战争”,而是一场关于爱与理解的“旅程”。
评分这本《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创建和谐的子关系》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能引起共鸣、也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家庭教育书籍。作为一位有着多年育儿经验的家长,我曾经以为自己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教育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孩子身上时不时冒出的恐惧感、莫名的焦虑,还有那令人抓狂的拖延症,总是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从奖励机制到惩罚手段,似乎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让亲子关系一度变得紧张。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育儿道路上的迷茫。它没有泛泛而谈空洞的理论,而是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孩子产生恐惧、焦虑以及拖延的深层原因。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恐惧”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指害怕黑暗或者怪物,更多的是孩子内心深处对不确定性、对失败、对被评判的担忧,而这些担忧往往与家长的言行息息相关。这一点让我汗颜,因为我回想自己,确实有过很多无意识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恐惧的种子。而对于“拖延”,书中提供的解读更是让我大为震撼,它打破了我一直以来认为孩子拖延就是懒惰的刻板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拖延背后可能隐藏的完美主义、对任务的抗拒、或是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提出的“和谐的子关系”的构建理念。它强调了在育儿过程中,家长应该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伙伴”,通过真诚的沟通、无条件的爱和积极的鼓励,与孩子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情感连接。书中提供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沟通技巧和互动策略,让我明白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孩子的“问题”,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去支持、去引导。这本书,是我送给自己和孩子最好的礼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健康、更积极、更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能触及灵魂的家庭教育书籍。作为一位二胎妈妈,我本以为自己已经积累了不少育儿经验,但当我面对大宝身上日益明显的恐惧、焦虑,以及对学习表现出的极度拖延时,我依然感到手足无措。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甚至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直到我接触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原来我在教育孩子上,一直都在“闭门造车”。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些“套路”或“技巧”,而是深入探究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作者以一种极其温柔、理解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孩子内心世界的脆弱和敏感。比如,书中关于“恐惧”的论述,它深入分析了孩子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对未知事物的担忧、甚至是家长不经意间的过度保护和否定而产生恐惧。这一点让我如梦初醒,我回想起自己确实有过一些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的言行。而对于“拖延”,书中给出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一直以为拖延就是孩子懒惰的表现,需要严加管教,但书中却指出,拖延很多时候是孩子在面对压力、害怕失败,或是试图寻求关注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最让我欣喜的是,本书提出的“和谐的子关系”的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基于情感连接、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亲子互动模式。书中提供了大量生动、可操作的沟通技巧和互动场景,教会我如何去倾听孩子,如何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如何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本“育儿宝典”,它不仅解决了孩子身上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如何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有了清晰的方向。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对待我的孩子,也看到了孩子身上发生的积极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乐于分享,也更能勇敢地面对挑战。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个新手爸爸来说,简直就是一次“救赎”。我一直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快乐成长。但现实情况是,我的孩子身上出现的恐惧、焦虑,以及在学习上的拖延,总是让我感到头疼不已。我尝试了各种“育儿偏方”,但效果都微乎其微,甚至让亲子关系一度陷入僵局。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育儿方面存在着多么大的误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教你怎么办”,而是深入探究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作者用非常细腻、富有同理心的笔触,描绘了孩子内心世界的脆弱和敏感。比如,书中关于“恐惧”的阐述,它深入分析了孩子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对未知事物的担忧、甚至是家长不经意间的过度保护和否定而产生恐惧。这一点让我如梦初醒,我回想起自己确实有过一些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的言行。而对于“拖延”,书中给出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一直以为拖延就是孩子懒惰的表现,需要严加管教,但书中却指出,拖延很多时候是孩子在面对压力、害怕失败,或是试图寻求关注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最让我欣喜的是,本书提出的“和谐的子关系”的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基于情感连接、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亲子互动模式。书中提供了大量生动、可操作的沟通技巧和互动场景,教会我如何去倾听孩子,如何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如何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本“育儿宝典”,它不仅解决了孩子身上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如何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有了清晰的方向。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对待我的孩子,也看到了孩子身上发生的积极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乐于分享,也更能勇敢地面对挑战。
评分这本书,真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投资”!我曾经一直以为,教育孩子就是不断地给他们灌输知识,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我的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对黑暗的恐惧、对新环境的焦虑,以及写作业时的严重拖延,总是让我感到困惑和无助。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甚至感觉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原来我在教育孩子上,一直都在“跑偏”。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提供一套生硬的“公式”,而是深入探究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作者用非常细腻、感性的语言,描绘了孩子内心世界的脆弱和敏感。比如,书中关于“恐惧”的阐述,它深入分析了恐惧的根源,可能源于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对未知世界的担忧,甚至是家长不经意间的过度保护和否定。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我回想起自己确实有过一些让孩子感到不安的言行。而对于“拖延”,书中给出的解读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拖延就是懒惰,但书中却指出,拖延很多时候是孩子在面对压力、害怕失败、或是追求完美时的自我保护。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在不经意间加剧了他们的压力。最令我欣喜的是,本书提出的“和谐的子关系”的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基于情感连接、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亲子互动模式。书中提供了大量生动、可操作的沟通技巧和互动场景,教会我如何去倾听孩子,如何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如何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本“育儿宝典”,它不仅解决了孩子身上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如何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有了清晰的方向。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对待我的孩子,也看到了孩子身上发生的积极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乐于分享,也更能勇敢地面对挑战。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育儿生涯中的“及时雨”!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总是对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一些我理解不了的行为,比如莫名其妙的恐惧,或者对任何事情都显得拖拖拉拉,我更是感到手足无措。我尝试过很多育儿书籍,但大多要么理论过于深奥,要么方法过于理想化,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实践。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才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育儿说明书”。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原因。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理解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孩子内心世界的脆弱和敏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恐惧”的论述,它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家庭环境、亲子互动,甚至是家长自身不曾察觉的焦虑和期待如何影响孩子。这一点让我如梦初醒,原来我无意识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恐惧的种子。而对于“拖延”,书中给出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孩子懒惰的表现,需要严加管教,但书中却指出,拖延很多时候是孩子在面对压力、害怕失败,或者试图寻求关注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深入的洞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更让我欣喜的是,这本书提出了“和谐的子关系”的理念,它强调了建立一种基于信任、尊重和共情的情感连接。书中提供了大量生动、具体的沟通技巧和互动场景,教会我如何才能真正地“看见”孩子,如何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如何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健康的伙伴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对孩子充满焦虑的家长,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并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引路人。这本书,绝对是我送给所有家长的一份宝贵礼物。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忙碌的职业女性,同时又要兼顾家庭和孩子的教育,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尤其是在面对孩子身上的一些“顽固”问题时,比如他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或者对学习、作业表现出惊人的拖延,让我倍感沮丧。我尝试了各种市面上能找到的育儿书籍,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提供的方法过于理想化,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落地。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像其他书那样仅仅罗列一些技巧,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学角度,去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它让我明白,孩子的恐惧和焦虑,很多时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家庭环境、亲子互动,甚至是家长自身未曾察觉的担忧。作者的叙述非常接地气,她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小故事,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讲得浅显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比如,书中对于“拖延症”的解读,就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孩子拖延就是懒惰,需要严加管教,但书中却指出,拖延很多时候是孩子应对压力、避免失败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他们试图寻求关注的信号。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沟通方式,是否在无形中加剧了孩子的恐惧和焦虑。而“和谐的子关系”这个概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强调的是一种基于情感连接、互相尊重的亲子互动模式,这与我过去一直以来奉行的“权威式”教育理念截然不同。书中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教我如何去倾听孩子,如何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如何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孩子的问题“困扰”的家长,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并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伙伴。我开始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也看到了孩子身上发生的积极变化。这本书,绝对是我育儿路上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最近一年来读到的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类书籍!我一直以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顺其自然,偶尔做做引导,没想到自己原来一直在用一种非常被动的方式应对,孩子身上的小毛病,什么怕黑、上学前哭闹、做作业拖拉,我都觉得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表现,顶多就是无奈地叹口气,然后继续我的“鸡飞狗跳”的日常。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猛然醒悟,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孩子心中播撒恐惧和焦虑的种子,而我浑然不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没有一味地指责家长,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感受。比如,书中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为害怕考试而整夜失眠,妈妈却只是一味地鼓励她“加油”,却没有真正理解她内心的煎熬。这种细节的描绘,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我孩子曾经经历过的无助。我开始反思,我平时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真的有效?我是否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孩子,而不是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书中提到的“和谐的子关系”这个概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他们就会快乐,却忽略了情感连接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和共情的基础上的。它教会我如何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从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洗礼,对孩子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把孩子的“问题”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看作是他们成长的信号,是他们向我发出的求助。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和孩子沟通,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虽然过程有些磕磕绊绊,但令人欣喜的是,我看到了孩子身上微小的变化,他们变得更愿意和我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更愿意尝试去解决问题。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迷茫的家长,变成了一个更有方向、更有力量的引路人。
评分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正在为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小难题”而烦恼的家长们。说实话,我之前一直在一个误区里徘徊,总觉得孩子的恐惧、焦虑、拖延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小插曲”,顶多就是象征性地去安慰一下,或者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反而变得更加抗拒和封闭。直到我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对孩子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我一直以来所采取的方法也是多么的无效。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比如,书中对于“恐惧”的成因,就从生理、心理、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孩子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甚至是家长传递的过度担忧而产生恐惧。而对于“拖延”的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以为孩子拖延就是懒惰,需要严厉管教,但书中却指出,拖延很多时候是孩子在面对压力、害怕失败、或是追求完美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深入的洞察,让我不再简单地去责怪孩子,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和谐的子关系”的构建框架。它强调了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应该是孩子值得信赖的“伙伴”。书中提供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沟通技巧和互动模式,教会我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去共情他们的情绪,如何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本“育儿秘籍”,它不仅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更让我对未来的亲子关系充满了信心。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对待我的孩子,也看到了孩子身上发生的积极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也更能勇敢地面对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