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远离疾病丛书远离抑郁
定价:26.00元
作者:范晓清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220159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驱散抑郁阴霾,享受快乐人生。一部告诉人们如何远离抑郁,开启快乐心理的健康手册。
自古有言:心病还需心药医。
烦心的事天天都有,只看你如何面对。
身体患感冒找内科大夫拿药,精神患感冒找心理医生开方。
不开心不算病,经常不开心就是病。
人生多忧患,结郁在心田;时刻勤照料,开心每一天。
内容提要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极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许多人对它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抑郁症不等同于抑郁情绪,亦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疾病。国外有名心理学家形象地将抑郁症称作“精神上的感冒”。每年都有众多的生命因抑郁症死于自杀,其中亦包括许多社会地位较高、具有高学历的成功人士以及青春年少的大学生。
尽管抑郁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但是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本书从抑郁症的基本知识、致病因寨、症状表现、诊断鉴别、西医治疗、中医治疗、预防康复、病案分析八个方面综合、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防治抑郁症。我们不仅力求帮助患者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治疗抑郁症,预防抑郁症复发;更致力于帮助广大读者从日常生活中预防抑郁症,从而实现维护大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目录
章 抑郁症的基本知识
节 抑郁症的普遍性
一、抑郁情绪人人都曾有
二、关于抑郁症的概念
三、抑郁症不是精神病
四、抑郁症也不是抑郁情绪
五、抑郁症危害知多少
第二节 抑郁症是如何分类的
一、抑郁症的分类方法
二、什么是原发性抑郁症
三、什么是继发性抑郁症
四、什么是难治性抑郁症
第三节 哪些人容易患上抑郁症
一、老年人与抑郁症
二、中年人与抑郁症
三、青少年与抑郁症
四、儿童与抑郁症
五、女性与抑郁症
第四节 抑郁症与其他心理障碍
一、焦虑性神经症与抑郁症
二、强迫性神经症与抑郁症
三、恐怖性神经症与抑郁症
四、癔症性神经症与抑郁症
五、疑病性神经症与抑郁症
六、人格障碍与抑郁症
第二章 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节 遗传因素与抑郁症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基因染色体的突变
三、有关遗传病因的自我测试
第二节 内分泌改变与抑郁症
一、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
二、性激素的改变
三、生长抑素与褪黑素
第三节 疾病因素与抑郁症
一、营养缺乏导致的抑郁症
二、脑部病变导致的抑郁症
三、内脏病交导致的抑郁症
四、其他病变导致的抑郁症
五、药源性原因导致的抑郁症
第四节 环境因素与抑郁症
一、长期的工作压力过大
二、家庭婚姻问题的伤害
三、情感问题得不到疏导
四、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三章 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第四章 抑郁症的诊断鉴别
第五章 西医治疗抑郁症
第六章 中医治疗抑郁症
第七章 抑郁症的预防与康复
第八章 病案分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显著的优点,那一定是它拒绝了“积极心态至上”的单一叙事。在我的体验中,很多鼓舞人心的书籍会过度强调“积极思考”,但对于一个深陷泥潭的人来说,“强迫自己积极”往往会带来更深的内疚感,因为它暗示了“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去想开点”。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更具弹性的心理空间,它允许“悲伤共存”。作者似乎在说:你可以同时感受痛苦,并且依然可以迈出微小的一步。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关于“情绪的层级”:接纳最底层的悲伤,而不是急于跳到顶层的快乐。这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它承认了抑郁不是一个需要被“治愈”的敌人,而更像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共处”的内在状态的一部分。这种去标签化和去污名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放下“我必须尽快摆脱它”的重负,转而关注当下能做到的,哪怕只是呼吸一次深长的空气。整本书的基调是温和但坚定的,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不抑郁的人”,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带着这份经历依然能好好生活的人”,这种务实的温柔,是我阅读过所有相关书籍中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这一点,恐怕是很多高功能抑郁者都无法逃脱的枷锁。作者没有泛泛而谈“放下执念”,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必须做得完美”的内在驱动力——往往源于对失败的极度恐惧,以及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内化。书中有一个概念令我醍醐灌顶,它将“完美主义”描述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度膨胀”,目的是通过控制外在的可见成果来避免被内在的脆弱感击垮。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将所有自我价值都绑定在“产出”上的行为模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瞬间让你“顿悟”的万能钥匙,而在于提供了一系列“思维的工具箱”。比如,它介绍了一种“熵增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即承认混乱和不完美是宇宙的自然趋势,从而将与自我的对抗,转化为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相处。这种将心理困境置于更宏大哲学背景下进行审视的方法,极大地减轻了我对自己“不够好”的苛责感。它教会我,允许自己处于“未完成”和“不完美”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进步。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怀疑的心态。市面上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汗牛充牛马,很多要么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包装,要么就是浮夸空洞的心灵鸡汤,读者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甚至觉得被冒犯。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似乎采用了多重视角来构建对“抑郁”的理解。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谈论症状,更是在探讨结构性的困境。比如,它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关于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以及人际关系中“隐性期望”对个体精神状态的影响分析,这些分析不是那种生硬的社会学论调,而是通过案例或故事片段自然渗透出来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对抑郁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个体化学物质失衡”的简单论断,而是拓宽到了对生活方式和存在意义的反思。特别是它关于“如何与那些不理解你的人沟通”的那一章,简直是解救了我无数次尴尬和沮丧的时刻。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但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剧本”,教我们如何在不耗费过多能量的情况下,设定边界,并礼貌地拒绝那些消耗性的社交请求。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大众心理读物”的预期,它具有一种近乎冷静的洞察力,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笼罩在心头的迷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简直是治愈系读物的典范。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被极度碎片化的时代,阅读体验本身就是对抗焦虑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字体选择适中,行距宽松,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翻阅时几乎感觉不到视觉上的压迫感。更重要的是,它在结构设计上体现了对“易耗竭心智”的尊重。它没有强迫你一口气读完所有章节,而是将内容切分成许多独立的小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清晰的小标题,且内容简短精悍。这对于那些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只花五分钟阅读一个片段,然后合上书本,花一整天时间去消化吸收其中的观点,而不会有“我必须马上看完下一页”的阅读压力。这种“短小精悍,但内涵深厚”的布局,完美契合了抑郁状态下大脑的处理能力。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插画或符号,并非简单的装饰,它们往往起到了一种视觉上的“喘息点”作用,用柔和的线条和色调,暂时缓解了文字带来的情绪张力。我个人认为,对于心理困境的人来说,阅读工具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同等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的体贴。
评分这本《远离疾病丛书》中的《远离抑郁》(如果书名是这个的话,我姑且按此来评价,但请注意,我的评价内容是基于对“抑郁”这个主题的普遍理解,而非对您具体那本书的了解)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我内心深处那片常年被阴云笼罩的森林,作者像是那个知道所有秘密的向导,手里提着一盏微弱但坚定的灯笼。我最欣赏的是它处理情感的细腻度,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你应该振作起来”的口号式说教,而是真正深入剖析了抑郁情绪是如何像藤蔓一样,一点点缠绕住人的意志和行动力的。书中描绘的那些日常瞬间——清晨醒来时,连抬起眼皮都觉得耗尽了全身力气的无助感,或者面对熟悉的社交场合时,内心涌起的巨大排斥和自我隔离的冲动——简直是精准到令人心悸的复刻。这种“被看见”的感觉,对于正在与抑郁抗争的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它承认了痛苦的真实性,而不是试图否认或美化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微小胜利”的记录,比如“今天我给自己冲了一杯茶”,或者“我出门走了五分钟”,这些在常人看来不值一提的行为,在书中被赋予了史诗般的意义。这让我意识到,康复不是一个瞬间的爆发,而是一系列极其缓慢、需要被郑重对待的细碎努力的累积。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温柔的伙伴,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指南,它用同理心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我”和“能好起来的那个我”之间的距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