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木生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史
  • 历史观
  • 文化批判
  • 社会思潮
  • 历史哲学
  • 文化研究
  • 知识分子
  • 现代性
  • 中国文化
  • 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ISBN:9787802374065
商品编码:297553321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张木生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802374065

字数

页码:5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
n  作序并郑重推荐!
n  学者张木生通过解读李零,大胆探索中国改革出路,石破天惊的新著

内容提要

一方面,“‘中国模式’、‘大国崛起’、‘儒家文化’不但可以救中国,而且还可以救世界”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腐败丛生,贫富分化,群体件不断发生,要求“自由、民主、宪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声不绝于耳。“左派”与“右派”之争日益白热化,中国又到了路径选择的关键时期。
n  我们现在推崇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大国崛起”是美好愿景还是春秋大梦?“普世价值”真的能救中国吗?国有企业就是社会主义吗?三十年来,我们建成了什么特色?……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向何处去?我们曾问过无数次的问题,在当下这个发展关键期,更是不能不问。然而,问题是现下的选择太多,有用的太少。的办法,就是选择被时间和实践证明过的、行得通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中,作者通过对李零多篇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当下中国的路径选择,以其汪洋恣肆、言之凿凿的行文风格,提出独到的见解。
n  书中不乏对中国现状的思考和批判,但不流于阴暗面的痛陈,博取肤浅之众的附和。而是层层深入,揪出现实背后的种种不和谐、不公正的本质,进而,在反思和批判中寻求更好的、更适合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
n  比如,他从根本上颠覆了非此即彼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大争论,无论是批评传统文化,如《河殇》,还是现在流行的弘扬传统文化,如新儒家。表面上非此即彼,二律背反,非论出个好坏高低,实际上都是现代化病灶在中国的水土不服,上吐下泻,忽而自卑,望山跑死马,忽而自大,刚学了点三招两式,过了几天好日子,花拳绣腿就想把别人放倒。放言30年河东,30年河西,21世纪是中国世纪。其实二者在文化立场之间互为表里,欢喜冤家。他们对历史的观察都有回溯性反差,倒霉看反面,全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参照系。”
n  他也并不掩饰民主的真相:“有人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不是东西,是制度。是统治人民的手段,民主也是统治人民的手段。沾污带血,民主也沾污带血,顶多是歪锅对扁灶。一个是对内狠,一个是对外狠。”
n  他对国企的批判也毫不留情:“正是亿万股民的数以十万亿计的血汗钱+大小非、大小限+垄断价格下的十几亿国民的无选择的高价消费+民营中小企业对上游央企业的利润转移,完成了央企的资本化,克隆的‘经济恐龙’想不赚钱都难。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是伪命题。”
n  如刘源所说:“他呼喊的,是实打实的制度建设,而不是哗众取宠的政治口号。他高明的,是超出‘新左’、‘老右’,越过‘主流’、‘非主流’。回到老祖宗那里,察起点、定基点;对照新时代这厢,先搞清、再搞定。”
n  总之,这本“逢左必右,逢右必左”的书,真的能够“左右”!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木生,196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5~1972年在内蒙古插队。插队期间,结合农村实际,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及研究,就中国农业发展史及世界农业发展史发表过一系列文章,并就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n  1973~1975年在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学习;1975~1980年在内蒙古商业学校教书;1980~198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1984~1990年任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1990~1993年任《中国百业信息报》(后为《中国税务报》)社长兼总编辑;1993~1995年任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专员;1996~2009年任《中国税务》杂志社社长。
n  著有《左右说实话--财税体制与行为》(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年),《管理如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文摘

中国是忽而自大,忽而自卑,讲中国先前如何阔,你跟外国一讲就气短。我们学西方,学得一塌糊涂,讲破天,也改变不了今天的世界格局。你再学也学不到人家阔起来的全部国际化过程,过了这村没这店。拷贝复制的结果不言自明,人在江之头,君在江之尾,座次早已排好,你排在非洲、南亚前头,你就感谢上苍吧。
n  ——文化立场和立场文化
n  西方人总是把自己从古打扮得根红苗正,个个都威武雄壮,“高大全”,而其他文明在他们眼里是邪恶。后来的后抢者德国、日本是他们好的学生,二战时对外如麻,对内歌舞升平。这种文明的集大成者就是美国,世界几乎所有人都爱美、恐美,对外,美国在冷战之后永远是战争状态,找啊,找啊,找敌人,找到的是“绿祸”和“黄祸”。
n  ——古代的现代化和现代的古代化
n  中国思想的精华,绝不是“独尊”之后的儒家,更不是宋明理学之后的儒家。令人夸张地鼓动“祭孔”与“读经”,反而排斥湮没许多值得发掘的精华。一句《左传》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喊着叫着哭着闹着要弘扬传统的人,不妨试试。——西方中心论和中华老大论
n  明明是自己现代化的不良反应,外国的月儿圆,什么都怪秦始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是东西。统一不如分裂,宗教大一统胜于国家大一统,什么都要和国际接轨,为历史扳道岔。现在可好,自从有了盛世感,昏聩的这帝那帝,失德的曾胡左李都从故纸堆的字里行间刨出来,又都“天纵聪明”、“德侔天地”。他们各个感天而生、蛟龙上护,红光烛天,不不是双手过膝,两耳垂肩,便是生有异相,天降大任。替自己壮胆,为世界开太平。
n  ——大历史观:自内以观彼,自外以观己
n  我的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不是垃圾桶,什么资本主义的东西都可往里装,而是要驾驭、领导那些不得不存在的资本主义。首先要解决谁领导?为了谁?真党领导,真为人民服务,玩真格儿的。“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为主导”,也决不是一句空话。
n  ——中国特色再探讨
n  人有许多病都治不好,更不要说绝症。病笃乱投医,西医不灵找中医,中医不灵找巫医,病人总是在三者间转磨。政治也是如此,传统不灵求现代化,资本主义不灵求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灵再求传统,也是转磨。为什么在社会、政治改革上,不试一试中国党人,毛提出,实践的新民主主义?
n  ——中国特色再探讨
n  ……

序言



《重塑视野:审视文明的脉络与精神》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更广阔、更深刻的文化历史观的探索。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洪流裹挟着过往的一切,历史的叙述也日益碎片化、情绪化。在这股浪潮中,我们不免感到迷失,对文明的理解变得模糊而浅薄。本书并非要颠覆既有的历史叙事,更不是要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框架,而是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发现之旅,重新审视我们看待文化与历史的方式,进而构建一种更具韧性、更富洞察力的视野。 我们将从“视角”的演变入手。历史并非是铁板一块的固定事实,它的呈现方式、解释角度,无不受到观察者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以及价值取向的影响。从早期的史诗叙事,到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编年史,再到后来关注社会经济、底层民众的史学革命,每一次视角的拓展,都为我们理解过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视角转变背后的动力,探讨不同视角下的历史故事如何相互碰撞、补充,甚至形成张力,从而揭示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向。我们将考察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声音,它们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存,又如何在新的解读中重新获得生命力的。例如,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少数族裔的文化传承,以及被忽视的日常生活的细节,都曾长期被宏大叙事所遮蔽。本书将通过鲜活的案例,展现这些“失落”的维度如何丰富我们对文明演进的理解,让历史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舞台,而是无数个体共同谱写的宏大交响。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时间”的感知。我们习惯于线性思维,将历史视为一条单向度、不可逆转的河流。然而,文明的进程并非总是平滑向前,它充满了循环、断裂、回响与叠合。本书将探讨不同文明如何理解时间,例如,某些东方文化对循环往复的重视,与西方追求进步发展的线性观念之间的差异。我们将分析“当下”如何塑造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与建构,以及“未来”的想象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通过对不同时间观念的比较,我们可以摆脱单一的线性桎梏,理解历史的非连续性与多层次性,认识到过去的某些面向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当下重现,而未来的可能性也早已潜藏在历史的基因之中。我们将考察那些“被遗忘的未来”——那些曾经被设想过但最终未能实现的社会形态、技术蓝图或价值体系。这些“未竟的可能”并非只是历史的残骸,它们折射出人类在特定时期的思想局限与想象力,也为我们反思当下与展望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是本书着重探讨的议题。文化并非仅仅是艺术、文学、哲学等“高雅”的产物,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语言、习俗、信仰,到技术、制度、社会结构,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将挑战那些将文化简单划分为“西方”与“东方”、“主流”与“边缘”的二元对立。我们将深入探究文化如何在交流、碰撞、融合中不断演变,强调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文化作为一种活态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它如何塑造个体身份,又如何影响群体行为。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文化载体,例如,物质文化(服饰、建筑、饮食)、仪式文化(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口头文化(传说、谚语、民歌)等。这些看似琐碎的文化元素,实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观念,它们是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窗口。我们将分析这些文化载体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迁,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与传播过程。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意义”的建构。历史并非只是事件的堆叠,而是意义的场所。我们如何为过去的事件赋予意义?这些意义是如何在不同的社群、不同的时代中被重塑、被争夺的?本书将审视那些影响深远的“历史叙事”,分析它们是如何形成并传播的,以及它们在塑造集体认同和政治意识形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批判性地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相”,认识到历史的解读往往是一个充满争议与协商的过程。通过对历史叙事变迁的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理解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被建构和再建构的文化产品。本书将关注那些“非官方”的或“民间”的历史叙事,例如,地方史、家族史、个人回忆录等。这些叙事往往更能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它们为宏大叙事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化的面向。 本书的核心并非提供一套固定不变的“改造方案”,而是提供一种“方法论”的启示。它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开放、更批判、更动态的态度去面对文化与历史。我们将倡导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洞见融汇贯通,以期获得更全面的理解。我们也将强调“反思性”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审视自身在理解历史与文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与局限。最终,本书的目标是赋能读者,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更为深刻和包容的文化历史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也更有智慧地面对未来。 在探索这些议题的过程中,本书将借鉴丰富的跨文化案例,从古希腊的城邦精神到中国的儒家思想,从印度的哲学体系到非洲的口述传统,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再到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与后殖民思潮。通过这些具体的、鲜活的例子,我们将看到不同文化在面对相似的历史境遇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与应对方式,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我们将避免对任何单一文明进行道德评判或优劣比较,而是力求呈现其历史演进的脉络与内在逻辑。 本书特别关注“断裂与连续”的辩证关系。文明的进步并非总是线性发展,历史中充斥着突如其来的变革、颠覆性的创新,以及旧秩序的崩塌。同时,即使在剧烈的变革时期,许多过去的元素也以隐秘的方式延续下来,并在新的形态中获得生命。本书将深入分析那些历史的“拐点”和“分水岭”,探讨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看似微小但却持久的文化基因,它们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保持其核心特质,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将审视“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群的集体记忆是如何被塑造、被固化,又如何在特定事件或时代变迁中被重写或遗忘的?本书将探讨纪念碑、博物馆、历史教科书、大众媒体等在构建集体记忆中的作用,并分析那些关于“民族英雄”、“历史罪人”等叙事的形成过程。我们将认识到,集体记忆并非是对过去的真实记录,而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充满价值判断的社会建构。通过理解集体记忆的运作,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往往受到我们所属社群的集体认知的影响。 本书还将探讨“文化边界”的流动性与模糊性。在信息爆炸、全球化深入的今天,文化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常态。然而,与此同时,文化认同的危机、民族主义的复苏等现象也日益凸显。本书将深入分析文化边界的动态演变,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既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能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多元文化。我们将考察那些“混杂文化”的产生,它们是如何打破原有的文化藩篱,形成新的文化形态的。 最后,本书强调“主体性”的回归。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面前,我们不应被动接受,而应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去辨析、去构建。通过掌握审视文化与历史的工具与方法,我们能够摆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历史探寻者。本书希望点燃读者对文化历史的求知欲,鼓励他们以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更富创造性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本书,是对我们理解世界方式的一次邀请,一次启迪,一次赋予我们重新塑造自己视野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让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开它,但我从书名《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中,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变革的力量。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并非是单纯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更侧重于探讨一种“观”的转变。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很多时候是被“喂养”的,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质疑,去反思。这本书会不会提出一些新的视角,一些不那么循规蹈矩的解读方式?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认识历史的新大门。也许,它会深入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性,甚至是如何被有意或无意地“改造”过的。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案例,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人的历史观发生改变时,他对当下的认知,甚至对未来的思考,都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关于如何拥抱变化,如何用更开阔的胸襟去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读完一本关于思想史的著作后,我开始思考“文化”这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题目,似乎正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延伸。我猜想,这本书可能要探讨的是,我们如今所推崇的某些文化价值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塑造、被选择,又被“改造”的。作者是否会追溯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比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它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看待社会、艺术、道德的标准?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考古学家,层层剥开我们文化表层下的历史积淀,去发掘那些被遗忘的根源。而“改造”这个词,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重塑。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意识地去审视,去甄别,去吸取那些有益的部分,而剔除那些阻碍我们进步的糟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论,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去进行这种“改造”,从而构建一种更加健康、更加有生命力的现代文化。如果它能激发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思想启蒙。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文化演变的著作,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让我们去拆解那些塑造我们集体认知的“文化符号”。这本书的篇幅似乎很厚重,内容也一定相当扎实,因为它涉及到的是一个非常宏观的议题——我们是如何形成今天这种看待历史的方式的。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精力去梳理各种思潮的演变,从古代的先贤哲学,到近现代的各种社会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影响了我们解读历史事件的逻辑。比如,同样一件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解读可能会天翻地覆。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解读的变迁?会不会分析,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什么样的政治语境,造就了某种特定的历史叙事?我对此非常好奇。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辨别那些看似客观的历史陈述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和立场。不仅仅是“知道”历史,更要“理解”历史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如果这本书能引导我形成一种更敏锐、更具批判性的历史观,那么它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历史更多元的面向。

评分

我最近对“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似乎能够解释很多我们当下集体行为和思想的根源。这本书的题目《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正好触及了这个敏感而又重要的议题。我猜测,作者可能想要探讨的,并非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陈述,而是我们是如何“选择”记住某些历史,又“遗忘”某些历史的过程。这种选择,往往受到时代潮流、意识形态,甚至是权力结构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揭示,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历史叙事,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又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他者”的声音?我期待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那些僵化的历史认知,形成一种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历史观。而“改造”二字,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解放,是对那些被禁锢的思想的解放,是对那些被压抑的声音的解放。如果这本书能引导我们走向一种更清醒、更自主的历史解读,那它无疑是一本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且更有勇气去塑造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关于如何审视和重塑我们与过去的关系。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如何构建起对历史的认知的?是教科书的简单陈述,还是那些被反复讲述的宏大叙事?这本书似乎想要挑战那些既定的框架,邀请我们去探索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理解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声音。我想象着作者会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抗争与妥协,他们的文化创造与传承。或许,它会揭示那些看似固若金汤的历史真相,背后隐藏着多少主观的选择和时代的局限。我期待它能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静止不变的文本,而是活生生、不断被重新解读和理解的河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或许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在与历史的互动中形成的,又如何能够被我们主动地去塑造。它提出的“改造”二字,不是要抹杀过去,而是要以更开放、更批判、更包容的视角去拥抱历史,从中汲取养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深信,一个更成熟、更具活力的文化,一定能从对历史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诞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