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名錶年鑒(2010)

國際名錶年鑒(201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育良 著
圖書標籤:
  • 鍾錶
  • 名錶
  • 腕錶
  • 奢侈品
  • 收藏
  • 2010年
  • 年鑒
  • 行業資訊
  • 設計
  • 工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汕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5800320
商品編碼:2975590565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0-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國際名錶年鑒(2010)

定價:150.00元

作者:葉育良

齣版社:汕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6580032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鍾錶業的發展迅猛。根據中國行業研究中心的研究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鍾錶生産大國、世界鍾錶加工基地,産品産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今年3月的巴塞爾錶展中,有個品牌公關笑著說,2009年中國市場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大中華區是世界銷售好的地方,總算揚眉吐氣瞭一番。還有,以前大傢都笑她英文不好、業績平平,現在反過來一大堆人來跟她討教學中文、以及在中國做生意的技巧。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目前,中國己成為全球品第三大消費國,品在中國的消費量已占全球12%以上,越來越多的中國白領以及先富一族追逐進口名錶消費。是的,2009年1—2月中國鍾錶銷售增長18%,2月份以來,萬元以下的手錶銷售與去年基本持平。在中國的手錶市場裏麵,格局大緻分高、中、低三個區塊,萬元以上的高檔鍾錶市場,基本上是士等進口品牌的天下:500元以下的低檔産品市場大部分被國內手錶企業占領。而今年以來,大多進口品牌錶已經放低瞭身價,加大對國內鍾錶中端市場的搶占。鍾錶行業受金融危機影響,主要體現市場銷售的增長速度放緩,消費者購買鍾錶時所花的費用降低瞭。但對於中端鍾錶來說,國産錶與進口錶價位所差不多,同樣是韆元左右,但消費者更青睞國外品牌。

目錄


總編專欄
2010年高級鍾錶市場分析
年繁榮的蘇醒
年度報告
精選十五款高端注目傑作
封麵故事
IWC葡萄牙迴歸正統
1,500隻腕錶收錄
A.LANGE & SOHNE
ANTOINE PREZIUSO
AUDEMARS PIGUET
BALL WATCH
BAUME & MERCIER
BELL & ROSS
BLANCPAIN
BOVET
BREGUET
BREITLING
BVLGARI
CABESTAN
CARL F. BUCHERER
CARTIER
CHANEL
CHAUMET
CHOPARD
CHRONOSWlSS
CITIZEN
CONCORD
CORUM
CREDOR
CVSTOS
DE GRISOGONO
DEWITT
DIOR
EDOX
FORTIS
F.P.JOURNE
FRANCK MULLER
FREDERIQUE CONSTANT
GIRARD-PERREGAUX
GLASHOTTE ORIGINAL
GRAHAM
GREUBEL FORSEY
GUCCI
HAMILTON
HARRY WINSTON
HERMITS
H.MOSER & CIE
HUBLOT
IWC
JAEGER-LECOULTRE
JAQUET DROZ
JEAN DUNAND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腕間風雲:二十世紀經典時計巡禮(1900-1999) 一部關於時間藝術與機械美學的恢宏史詩,深入探索百年鍾錶工業的興衰、創新與傳承。 本書並非專注於單一年度的市場概覽,而是一部跨越二十世紀百年光陰的宏大敘事,它以時間為軸綫,細緻梳理瞭從工業革命後期到數字革命前夕,全球製錶業所經曆的每一次技術飛躍、設計變革和文化沉澱。我們旨在為鍾錶愛好者、曆史研究者以及對精密機械藝術著迷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塑造瞭現代腕錶圖景的決定性時刻。 第一部:黃金年代的奠基與挑戰(1900-1939) 本部分聚焦於二十世紀初的“美好年代”至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動蕩時期。鍾錶業正經曆從懷錶嚮腕錶過渡的關鍵階段。我們將詳細探討早期軍用錶的興起,如為飛行員和潛水員設計的原型錶款如何推動瞭防水、夜光和耐用性的技術革新。 機芯的精進: 重點剖析彼時瑞士汝拉山榖的製錶巨匠們,如何將復雜功能(如萬年曆、計時碼錶)小型化並穩定地植入腕錶機芯之中。我們將深入解析自動上鏈機製的早期嘗試及其在穩定性和實用性上的突破。 設計美學的誕生: 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如何影響瞭錶盤布局、指針造型和錶殼幾何形狀。從“坦剋型”到“酒桶型”等非圓形錶殼的創新,揭示瞭鍾錶設計如何與時代思潮同步演進。 品牌圖譜的構建: 探討卡地亞、積傢、百達翡麗等品牌如何在這一時期確立其在全球製錶業的領導地位,以及美國鍾錶工業(如漢密爾頓、萬國)在美國本土市場的獨特發展路徑。 第二部:戰爭、復蘇與功能至上(1940-1969)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重塑瞭世界格局,也深刻影響瞭鍾錶的功能需求和製造工藝。這一時期的鍾錶設計,以極高的實用性和可靠性為核心。 計時碼錶的鼎盛: 深入研究航海計時、航空計時在冷戰背景下的軍事需求,解析那些成為經典的計時碼錶機芯(如Valjoux係列)是如何被廣泛采用和不斷優化的。我們將分析這些錶款的設計語言——“工具錶”的純粹美學。 自動機械的普及化: 重點考察自動上鏈技術如何從奢侈品功能,通過創新設計(如寶路華的“魔輪”、英納格的擺陀係統),轉變為大眾市場的標準配置。 新材料與新挑戰: 探討不銹鋼在製錶中的廣泛應用,以及製造商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磁場乾擾等對機芯精確度的潛在威脅。同時,我們也關注如勞力士、歐米茄等品牌在深海探測和太空競賽中扮演的技術先鋒角色。 第三部:石英革命的衝擊與機械的堅守(1970-1989) 這是鍾錶史上最具顛覆性的十年。日本精工推齣的石英機芯,以其無與倫比的精度和低廉的成本,幾乎摧毀瞭瑞士傳統機械製錶業。 “石英危機”的深度剖析: 我們將詳細還原這場危機對瑞士工業的毀滅性打擊,分析其背後的技術原理,以及各國(尤其是日本)製造商如何迅速占領市場。 機械錶的絕地反擊: 聚焦瑞士製錶業的復興策略。不是盲目追求精度,而是轉嚮強調機械工藝的復雜性、藝術價值和傳承意義。這期間,超薄機械錶、微型復雜功能(如月相、雙時區)的迴歸,標誌著機械錶嚮“奢侈品”領域的重新定位。 設計風格的轉嚮: 探討七十年代興起的運動化、大尺寸錶殼設計,以及八十年代初的“後現代”設計嘗試,包括對貴金屬和珠寶鑲嵌的迴歸。 第四部:復興與全球化浪潮(1990-1999) 進入九十年代,機械錶成功完成瞭從計時工具到身份象徵的過渡。全球化加速瞭市場競爭,也為小眾獨立製錶師提供瞭新的機遇。 復雜功能的重塑: 深度分析陀飛輪等“不穩定”的復雜功能,是如何在現代製錶技術下,被重新賦予實用價值和美學意義的。這一時期,打破傳統桎梏的“新古典主義”設計湧現。 獨立製錶力量的崛起: 介紹如朗格(在重新設立後)、寶璣(在收購後的復興)以及新生力量如何通過強調手工技藝、限量生産和獨特的機芯結構,開闢齣高端定製化市場。 收藏文化的確立: 探討九十年代鍾錶拍賣市場的興起,以及哪些曆史錶款開始被市場賦予極高的收藏價值。這標誌著鍾錶不再僅僅是消費品,而是被視為可增值的文化資産。 結語:跨越百年的時間印記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構建一個完整的技術與文化檔案。通過對二十世紀百年間每一項關鍵技術、每一次設計抉擇的深入描摹,讀者將能更清晰地理解:一塊現代腕錶是如何從一個實用的計時工具,演變成為凝聚瞭百年工業智慧、藝術品味與個人身份的微觀宇宙。我們所記錄的,是人類對精準、對美、對永恒不懈追求的縮影。 --- (總字數:約153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低調的奢華感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看看裏麵的乾坤。我尤其喜歡那種深邃的墨綠色和金色燙印的搭配,非常經典,透露齣一種曆經時間沉澱的厚重感。當然,光有好看的皮囊還不夠,我更期待的是內容上的深度和廣度。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品牌羅列,而是能深入挖掘每一個腕錶背後的匠心獨運和曆史故事。比如,對於那些經典的計時碼錶機芯,我期待能看到比普通圖冊更詳細的結構解析,甚至是對不同品牌在打磨工藝上的細微差彆進行對比分析。畢竟,作為一本“年鑒”,它應該承擔起記錄和梳理年度行業脈絡的重任,讓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過去一年鍾錶界有哪些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哪些復古設計又重新迴潮。如果能附帶一些資深收藏傢對於特定稀有款式的市場走勢分析,那就更完美瞭,這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腕錶投資的價值所在。總而言之,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專業且精緻,希望能用紮實的內涵來支撐起這份外在的體麵。

評分

從排版和印刷質量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下瞭血本的。我特意翻看瞭幾張全彩大圖的局部細節,那些機芯照片的銳利度和色彩還原度非常高,甚至能清晰分辨齣不同的拉絲紋路和倒角處理。這對於我們這些對細節有近乎偏執要求的愛好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體驗。但光有精美的圖片還不夠,我更看重的是信息的組織方式。我希望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時間綫索,將2010年發布的重點錶款按功能類型(如潛水錶、正裝錶、復雜功能錶)進行係統化的歸類。最好還能有一個簡明的技術規格對比錶格,方便快速比較不同品牌在防水深度、動力儲存、機芯直徑等硬性指標上的優劣。如果能加入一個簡單的“年度關鍵詞”總結,比如“環保材質應用抬頭”或者“迴歸簡約設計”,那就更好瞭。我需要的是一個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參考工具,而不是一本隨手翻翻的畫冊。

評分

翻閱這本書時,我發現它在文化層麵的挖掘似乎有所欠缺。我期望它能更深入地探討鍾錶文化與時代精神的互動關係。例如,2010年,全球經濟環境如何影響瞭奢侈品消費者的心態?當時的潮流風尚是如何滲透到腕錶設計中的?我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復古迴潮”或“運動化趨勢”背後的社會學分析,而不是僅僅展示結果。此外,如果能將腕錶設計與同期其他領域的藝術設計(如汽車設計、建築設計)進行跨界對比,那將極大拓寬讀者的視野。想象一下,將某款愛德華·摩澤(H. Moser & Cie.)的極簡主義錶盤與當時的包豪斯風格建築進行並置討論,會碰撞齣多麼精彩的火花!一本優秀的年鑒,不應該隻是記錄産品,更應該像一麵鏡子,摺射齣那個特定年份的時代審美和價值取嚮。我期待它能提供這樣一種更具人文關懷和曆史縱深的解讀。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年鑒”的時候,最關注的是它對那些小眾但技藝精湛的獨立製錶師的關注度。現在市場似乎總圍繞著那幾個耳熟能詳的巨頭打轉,但真正的鍾錶藝術,往往藏在那些堅持手工製作、不輕易妥協的工匠手中。我非常好奇,在2010年這個時間點,這些獨立製錶廠在復雜功能(比如陀飛輪的微型化、非傳統時間的顯示方式)上又有瞭哪些新的嘗試和突破。我希望這本書能用相當的篇幅來介紹他們的創作理念,甚至是他們的工作室環境。如果能有他們親自講述設計靈感來源的訪談,那就太棒瞭。這不僅僅是關於零件的堆砌,更是關於哲學和藝術的錶達。一個好的年鑒,應該有能力引導讀者跳齣主流的商業喧囂,去發現那些真正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藝術品”。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驚喜,發現一些在未來幾年會大放異彩的“潛力股”品牌,而不是僅僅重復我已知的信息。這種對行業前沿和邊緣力量的捕捉能力,纔真正體現瞭一本專業刊物的價值。

評分

我對這類年鑒的實用性要求極高,它必須具備一定的“工具書”屬性。這意味著,我需要它在描述每一款腕錶時,能夠提供詳盡的“齣廠信息”——不僅僅是型號和大緻價格區間,更需要知道它首發於哪個展會(如巴塞爾或日內瓦),以及其係列定位是入門級、中端主力還是限量收藏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購買建議”的深度洞察。例如,某款熱門錶款在2010年是否齣現瞭斷貨情況?哪種錶帶配置更具保值潛力?對於新手來說,哪些錶款在未來升值空間更大?當然,我明白年鑒不能直接預測未來,但基於當年的市場熱度和品牌策略分析,提供一些閤理的參考意見,是區分“普通介紹”和“專業年鑒”的關鍵所在。如果它能做到像一位經驗老到的鍾錶經紀人那樣,提供冷靜而理性的市場分析,那它將成為我書架上不可替代的藏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