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例
定價:32.00元
售價:21.4元,便宜10.6元,摺扣66
作者:楊誌本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3487378
字數:
頁碼:2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一個海洋國傢,如果失去海權思想,就失去其戰略之重要根基,就不能建起一支強有力的海軍;即使建起一支海軍,也不會正確地運用這支海軍在海戰場上發揮其決定性作用,而導緻失敗,危及國傢國傢的安全。
《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例》由楊誌本著。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史料的引證上可謂是下瞭大工夫,它像是一座由無數史料碎片搭建起來的知識殿堂,結構嚴謹,但行走其中時,偶爾會因為缺乏清晰的指引而迷失方嚮。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特定曆史時期海防戰略調整的微觀分析,那些關於漕運安全保障和海外貿易保護的章節,展現瞭古代統治者對海洋經濟命脈的重視程度。作者在描述這些政策執行細節時,展現齣瞭一種樸素的、務實的史學態度,沒有過分拔高或貶低,隻是冷靜地呈現瞭曆史是如何運作的。然而,這種務實的風格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在描述近代的屈辱性海戰時,情緒的調動和對失敗教訓的深刻反思似乎有所欠缺。讀者在讀到那些沉船和失利時,往往期待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於民族精神和戰略眼光的拷問,但本書似乎將重點放在瞭“發生瞭什麼”而非“為什麼會如此發生”的層麵。總而言之,它是一本為求證史實而生的書,而非一本試圖喚醒曆史記憶的力作,其風格嚴謹,但缺乏必要的文學張力和情感共鳴。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的著作,從整體上看,展現齣一種宏大敘事的抱負,試圖梳理齣一條清晰的時間脈絡。作者在開篇便將讀者帶入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場景,著重描繪瞭早期水師的萌芽與發展,比如宋元時期的海防體係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逐步成型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當時造船技術和作戰策略的細緻考證,那些關於“福船”和“沙船”的結構解析,以及火器在水戰中的應用轉變,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軍事智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不過,在敘述到明代中後期的倭寇之患時,雖然提到瞭戚繼光的貢獻,但感覺對具體戰役的戰略部署和戰術細節的描摹稍顯保守,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對史料的轉述層麵,而非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深層動因和影響。全書的文筆功底紮實,引用的史料多為一手文獻,這無疑提升瞭其學術價值,但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某些專業術語的解釋略顯不足,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值得海事史愛好者收藏的參考書目,它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海洋力量的興衰提供瞭一個堅實的起點。
評分讀完這本洋洋灑灑的“海軍史例”,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資料的廣度上投入瞭巨大的心力,仿佛想把所有能找到的、與“中國”和“水師”相關的碎片信息都整閤進來。書的結構安排上,似乎更偏嚮於時間段的劃分,而非主題的深入剖析,這使得閱讀體驗時常齣現跳躍感。比如,剛讀完對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的震撼描述,下一章可能就跳到瞭鴉片戰爭前夕的“蚊子船”與列強鐵甲艦的對比,這種跨越感雖然體現瞭曆史的縱深,卻也讓我在消化信息時感到有些吃力,缺乏一個穩定而深入的切入點來把握核心的演變邏輯。我對其中關於近代海防思想轉變的討論比較感興趣,作者似乎試圖論證“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下,清廷內部對海軍現代化的抵觸與掙紮,這部分內容寫得較為生動,展現瞭技術引進與體製僵化之間的矛盾衝突。然而,對海軍人纔培養和技術人員階層的構建著墨不多,使得這些龐大的近代海軍建設看起來更像是一堆孤立的事件堆砌,而非一個有機的係統性工程。總體而言,它更像是一部編年史式的工具書,信息量巨大,但思想深度的挖掘尚有提升空間。
評分坦率地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種“硬啃”的體驗,它無疑是一部嚴肅的學術作品,其特點就是對細節的偏執和對宏大敘事的熱衷。作者的筆觸嚴肅、剋製,幾乎沒有使用任何煽情或描繪性的語言,一切都以史實為準繩,這對於追求嚴謹的學者來說是福音,但對於期望從曆史故事中獲得啓發的普通讀者,可能會感到枯燥。我特彆留意瞭關於近代海軍機構設置和人事任免的章節,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晚清“北洋”、“南洋”水師各自為政的尷尬局麵,以及權力中心對海洋戰略的短視。這本書對這些製度層麵的分析是到位的,它揭示瞭“兵器先行,體製後滯”的悲劇性根源。然而,我總覺得,在描述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重大決策時,作者似乎囿於資料的限製,未能對決策者個人的心理活動和復雜的政治博弈進行更深入的剖析。例如,甲午戰爭前夕的財政睏境是如何直接影響到軍艦維護和彈藥儲備的?這種“冰冷的數字背後的人性”和“權力的運作”在書中的體現略顯不足,使得那些海戰的失敗,最終隻是歸結於“技術落後”的簡單結論。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它對“海軍”概念在中國曆史語境中的“演變史”的梳理上。作者似乎很努力地想證明,古代的“水師”與近代的“海軍”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綫性的聯係,而非簡單的斷裂。這種嘗試體現在對不同曆史時期海防職能的對比分析上。比如,書中對明代衛所製度下水師的職能劃分,與清初建立水師衙門後的權力結構進行瞭細緻的對比,揭示瞭中央集權加強對海洋軍事力量控製的影響。書中對不同地域海防資源的調配也給予瞭關注,讓人瞭解到沿海省份在自我防衛中的主動性與局限性。但有趣的是,這種“連續性”的論述,有時會掩蓋掉西方海軍技術傳入後所帶來的“斷裂式”變革的衝擊力。當我讀到關於洋務運動後期,引進的西方艦船在操作規程、保養維護上與本土軍官的磨閤過程時,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文化衝突”與“技術移植”的張力描繪,但這些內容似乎隻是被輕輕帶過,稍顯遺憾。全書的學術基調很高,但敘事的節奏感略顯平鋪直敘,像是一部長篇的學術報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