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歐米茄集萃 | 作者 | 海寜繆茨裏茨/著 |
| 定價 | 59.0元 | 齣版社 | 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
| ISBN | 9787805017471 | 齣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內容簡介 | |
在《歐米茄集萃》中,我們將為大傢簡要介紹歐米茄能在今天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在闡述歐米茄品牌曆史的同時,我們還將選擇大約100款歐米茄腕錶——它們是各個時期中歐米茄産品中負盛名的款式——為您做詳細介紹。在我們所選的腕錶中,不但包括上個世紀初在計時競賽中獲勝的精品腕錶,您還將看到帶有傳奇色彩的登月係列和新的同軸擒縱係列腕錶,而後者則被看成是未來歐米茄品牌的奠基石。此外,《歐米茄集萃》還將為大傢展示一些齣自瑞士貝爾市的歐米茄品牌的、炫目的腕錶。 |
| 作者簡介 | |
| 海寜·繆茨裏茨,德國鍾錶專傢,從事鍾錶研究工作多年,特彆是在名錶研究領域建樹頗多,其對歐米茄、朗格、百年靈等的研究文章曾在德國各大媒體發錶,在德國社會産生瞭的影響。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1.展現100多款歐米伽的*美觀且大受歡迎的手錶 2.德國鍾錶專傢海寜·繆茨裏茨**力作 歐米茄目前已經是全世界**的腕錶製作商之一,早在21世紀初,無論是其外形還是技術性能,歐米茄品牌都達到瞭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歐米茄集萃》精選的100款歐米茄腕錶都是歐米茄品牌中*負盛名的款式,對讀者來說既是一次賞心悅目的名錶之旅,也為喜歡歐米茄的各界人士提供瞭更多的選擇參考。 在當今社會,名錶已經成為瞭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更是個人品味的象徵,而歐米茄無疑是名錶中的佼佼者,擁有一批追隨者。但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錶款呢?如何讓自己佩戴的歐米茄更好地彰顯自己的品味呢?又如何嚮他人介紹自己心愛的腕錶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在讀過這本《歐米茄集萃》後,就會一一顯現齣來瞭。 |
| 文摘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序言 | |
| 今天,歐米茄已經是世界上大的腕錶製造商之一。而早在21世紀初,無論是其外形還是技術性能,歐米茄品牌都達到瞭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可以這樣說,這一高度即便是在19世紀70年代爆發的所謂“石英危機”中也是無人敢想的。 斯沃琪集團董事會主席尼古拉斯·G.海耶剋先生曾經非常明智地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品牌的潛在價值未被充分發掘,而他隻用瞭幾年時間就創造瞭一個在全世界範圍備受歡迎的腕錶係列,其被接受程度甚至超過瞭公司之前的160年。 在本書中,我們將為大傢簡要介紹歐米茄能在今天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在闡述歐米茄品牌曆史的同時,我們還將選擇大約100款歐米茄腕錶——它們是各個時期中歐米茄産品中負盛名的款式——為您做詳細介紹。在我們所選的腕錶中,不但包括20世紀初在計時競賽中獲勝的精品腕錶,您還將看到帶有傳奇色彩的登月係列和新的同軸擒縱係列腕錶,而後者則被看作是未來歐米茄品牌的奠基石。此外,本書還將為大傢展現一些齣自瑞士貝爾市的歐米茄品牌的、炫目的腕錶。當然,本書很難做到麵麵俱到。因為把有160年曆史的歐米茄濃縮到本書中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期望是——邀請您暢覽本書,當然,好還待著一點點夢想。 後,鄭重感謝WerbeweltRelations公司剋裏斯蒂安·哈恩(Christiane Hahn)女士,她給瞭本書巨大的支持。 海寜·繆茨裏茨 |
這本關於歐洲中世紀手稿的裝幀藝術的著作,簡直是視覺的盛宴。作者通過對大量稀有文獻的細緻考證,不僅梳理瞭從羅馬晚期到文藝復興早期,不同地域和時期羊皮紙、犢皮紙的處理工藝,更深入地剖析瞭金屬活頁、珠寶鑲嵌以及皮革壓印等裝飾技法背後的文化語境。我尤其被其中關於“盧浮宮藏《貝裏公爵的豪華時禱書》”的章節所震撼,它不僅僅是圖文展示,更像是一次微觀的考古發掘,讓我們得以窺見中世紀抄寫員和裝幀師們如何將信仰與世俗的審美熔鑄於一冊書的物理形態之中。那些對微小飾帶、金屬扣件甚至固定綫繩的紋理分析,都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工藝細節近乎偏執的迷戀。如果你對書籍作為“物質文化”的研究感興趣,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絕對會讓你廢寢忘食。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書本”,原來每一個封套背後都隱藏著一段失落的工匠故事。
評分讀完這本聚焦於20世紀60年代日本先鋒電影對“身體政治”的反思的影評集,我感覺自己的感官被徹底重塑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是簡單地介紹大島渚或鬆本俊夫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在戰後社會結構劇變中,這些導演如何利用非傳統的鏡頭語言——比如長時間的靜止鏡頭、極端的濛太奇和對人體邊緣狀態的描繪——來錶達對傳統父權和集體主義規範的挑戰。作者的分析充滿瞭德裏達式的解構意味,尤其是在解讀那些充滿暴力美學和性彆模糊角色的段落時,筆力遒勁。它探討瞭在鏡頭前,身體如何成為一種抵抗的媒介,如何通過自我撕裂和重塑來反抗既定的社會腳本。對於想要理解後結構主義思潮如何滲透到視覺藝術領域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亞洲案例研究範本,讀起來酣暢淋灕,充滿瞭挑戰性。
評分我最近讀完的這本探討19世紀巴黎咖啡館文化的社會學專著,視角相當犀利。它完全跳脫瞭傳統的藝術史或文學史敘事,而是聚焦於沙龍文化如何作為一種新型的“公共領域”齣現並運作的。作者運用瞭大量的檔案材料,包括當時的警察巡查記錄、私人信件,甚至是賬簿中的消費明細,來重建1850年代至1880年代間,像“花神咖啡館”或“新雅典娜咖啡館”這樣的場所,如何成為知識分子、政治異見者和新興資産階級進行身份建構與意識形態交鋒的微觀劇場。書中的理論框架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它將咖啡因的攝入量與辯論的激烈程度進行瞭有趣的關聯分析,雖然有些大膽,但論證過程極其嚴謹。它成功地將那些看似輕鬆的日常聚會,解構成瞭深刻的社會權力博弈現場。讀完之後,你再路過任何一傢老式咖啡館,都會忍不住想象桌下的那些暗流湧動。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的一本關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天文學與曆法係統的普及讀物,真的非常引人入勝。作者成功地將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那種深植於泥闆楔形文字中的宇宙觀,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清晰地描繪瞭齣來。它不像傳統的曆史書那樣堆砌年代和王名,而是圍繞著“時間”的度量展開敘事:他們如何通過觀察金星的周期來預測戰爭,如何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不規則的月份,以及這些曆法如何直接影響瞭他們的農業周期和神廟祭祀活動。書中對於“時間單位”的追溯尤為迷人,比如“夏、分、厘”這些概念是如何從巴比倫的六十進製係統演化而來的。雖然主題聽起來有些專業,但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仿佛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星象學傢,一步步揭開古老泥闆上的秘密符號。
評分關於現代主義建築的材料哲學與倫理的這本書,簡直是建築係學生和理論愛好者的福音。它沒有過多糾纏於勒·柯布西耶或密斯·凡德羅那些著名的“符號性”作品,而是將焦點放在瞭混凝土、鋼材和玻璃這“三位一體”的材料在20世紀初被賦予的本體論意義上。作者精彩地論述瞭工業生産的標準化如何與現代主義對“純粹形式”的追求相耦閤,以及這種耦閤如何催生瞭一種新的“建築倫理”——即透明度、結構誠實性與功能的絕對優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時間性”的討論:混凝土如何通過其風化和汙損過程,反過來質疑瞭現代主義追求永恒的理想。書中對早期預製構件的失敗案例進行瞭令人警醒的分析,提醒我們技術理想主義的局限性。文字風格非常凝練,充滿瞭哲學思辨的重量感,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妙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