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欧米茄集萃 | 作者 | 海宁缪茨里茨/著 |
| 定价 | 59.0元 | 出版社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 ISBN | 9787805017471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在《欧米茄集萃》中,我们将为大家简要介绍欧米茄能在今天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在阐述欧米茄品牌历史的同时,我们还将选择大约100款欧米茄腕表——它们是各个时期中欧米茄产品中负盛名的款式——为您做详细介绍。在我们所选的腕表中,不但包括上个世纪初在计时竞赛中获胜的精品腕表,您还将看到带有传奇色彩的登月系列和新的同轴擒纵系列腕表,而后者则被看成是未来欧米茄品牌的奠基石。此外,《欧米茄集萃》还将为大家展示一些出自瑞士贝尔市的欧米茄品牌的、炫目的腕表。 |
| 作者简介 | |
| 海宁·缪茨里茨,德国钟表专家,从事钟表研究工作多年,特别是在名表研究领域建树颇多,其对欧米茄、朗格、百年灵等的研究文章曾在德国各大媒体发表,在德国社会产生了的影响。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1.展现100多款欧米伽的*美观且大受欢迎的手表 2.德国钟表专家海宁·缪茨里茨**力作 欧米茄目前已经是全世界**的腕表制作商之一,早在21世纪初,无论是其外形还是技术性能,欧米茄品牌都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欧米茄集萃》精选的100款欧米茄腕表都是欧米茄品牌中*负盛名的款式,对读者来说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名表之旅,也为喜欢欧米茄的各界人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参考。 在当今社会,名表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个人品味的象征,而欧米茄无疑是名表中的佼佼者,拥有一批追随者。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表款呢?如何让自己佩戴的欧米茄更好地彰显自己的品味呢?又如何向他人介绍自己心爱的腕表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读过这本《欧米茄集萃》后,就会一一显现出来了。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今天,欧米茄已经是世界上大的腕表制造商之一。而早在21世纪初,无论是其外形还是技术性能,欧米茄品牌都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可以这样说,这一高度即便是在19世纪70年代爆发的所谓“石英危机”中也是无人敢想的。 斯沃琪集团董事会主席尼古拉斯·G.海耶克先生曾经非常明智地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品牌的潜在价值未被充分发掘,而他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创造了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备受欢迎的腕表系列,其被接受程度甚至超过了公司之前的160年。 在本书中,我们将为大家简要介绍欧米茄能在今天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在阐述欧米茄品牌历史的同时,我们还将选择大约100款欧米茄腕表——它们是各个时期中欧米茄产品中负盛名的款式——为您做详细介绍。在我们所选的腕表中,不但包括20世纪初在计时竞赛中获胜的精品腕表,您还将看到带有传奇色彩的登月系列和新的同轴擒纵系列腕表,而后者则被看作是未来欧米茄品牌的奠基石。此外,本书还将为大家展现一些出自瑞士贝尔市的欧米茄品牌的、炫目的腕表。当然,本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为把有160年历史的欧米茄浓缩到本书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期望是——邀请您畅览本书,当然,好还待着一点点梦想。 后,郑重感谢WerbeweltRelations公司克里斯蒂安·哈恩(Christiane Hahn)女士,她给了本书巨大的支持。 海宁·缪茨里茨 |
这本关于欧洲中世纪手稿的装帧艺术的著作,简直是视觉的盛宴。作者通过对大量稀有文献的细致考证,不仅梳理了从罗马晚期到文艺复兴早期,不同地域和时期羊皮纸、犊皮纸的处理工艺,更深入地剖析了金属活页、珠宝镶嵌以及皮革压印等装饰技法背后的文化语境。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卢浮宫藏《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的章节所震撼,它不仅仅是图文展示,更像是一次微观的考古发掘,让我们得以窥见中世纪抄写员和装帧师们如何将信仰与世俗的审美熔铸于一册书的物理形态之中。那些对微小饰带、金属扣件甚至固定线绳的纹理分析,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工艺细节近乎偏执的迷恋。如果你对书籍作为“物质文化”的研究感兴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会让你废寝忘食。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书本”,原来每一个封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失落的工匠故事。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一本关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与历法系统的普及读物,真的非常引人入胜。作者成功地将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那种深植于泥板楔形文字中的宇宙观,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晰地描绘了出来。它不像传统的历史书那样堆砌年代和王名,而是围绕着“时间”的度量展开叙事:他们如何通过观察金星的周期来预测战争,如何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不规则的月份,以及这些历法如何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农业周期和神庙祭祀活动。书中对于“时间单位”的追溯尤为迷人,比如“夏、分、厘”这些概念是如何从巴比伦的六十进制系统演化而来的。虽然主题听起来有些专业,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星象学家,一步步揭开古老泥板上的秘密符号。
评分读完这本聚焦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先锋电影对“身体政治”的反思的影评集,我感觉自己的感官被彻底重塑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介绍大岛渚或松本俊夫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在战后社会结构剧变中,这些导演如何利用非传统的镜头语言——比如长时间的静止镜头、极端的蒙太奇和对人体边缘状态的描绘——来表达对传统父权和集体主义规范的挑战。作者的分析充满了德里达式的解构意味,尤其是在解读那些充满暴力美学和性别模糊角色的段落时,笔力遒劲。它探讨了在镜头前,身体如何成为一种抵抗的媒介,如何通过自我撕裂和重塑来反抗既定的社会脚本。对于想要理解后结构主义思潮如何渗透到视觉艺术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亚洲案例研究范本,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挑战性。
评分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材料哲学与伦理的这本书,简直是建筑系学生和理论爱好者的福音。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勒·柯布西耶或密斯·凡德罗那些著名的“符号性”作品,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混凝土、钢材和玻璃这“三位一体”的材料在20世纪初被赋予的本体论意义上。作者精彩地论述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如何与现代主义对“纯粹形式”的追求相耦合,以及这种耦合如何催生了一种新的“建筑伦理”——即透明度、结构诚实性与功能的绝对优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时间性”的讨论:混凝土如何通过其风化和污损过程,反过来质疑了现代主义追求永恒的理想。书中对早期预制构件的失败案例进行了令人警醒的分析,提醒我们技术理想主义的局限性。文字风格非常凝练,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重量感,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探讨19世纪巴黎咖啡馆文化的社会学专著,视角相当犀利。它完全跳脱了传统的艺术史或文学史叙事,而是聚焦于沙龙文化如何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领域”出现并运作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包括当时的警察巡查记录、私人信件,甚至是账簿中的消费明细,来重建1850年代至1880年代间,像“花神咖啡馆”或“新雅典娜咖啡馆”这样的场所,如何成为知识分子、政治异见者和新兴资产阶级进行身份建构与意识形态交锋的微观剧场。书中的理论框架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它将咖啡因的摄入量与辩论的激烈程度进行了有趣的关联分析,虽然有些大胆,但论证过程极其严谨。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轻松的日常聚会,解构成了深刻的社会权力博弈现场。读完之后,你再路过任何一家老式咖啡馆,都会忍不住想象桌下的那些暗流涌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