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跨文化對話 26輯
定價:52.00元
售價:35.4元,便宜16.6元,摺扣68
作者:樂黛雲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080342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跨文化對話》叢書由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書院跨文化研究院與歐洲跨文化研究院等機構的中外學者組成學術委員會。其宗旨在於打破學科和文化的單一性,從政治、文化和社會思想等各方麵促進中外思想交流,增進相互瞭解。關注國內外文化熱點和國際社會重大問題,同時推齣中西方知識精英和一綫思想傢的*成果。當今跨文化現象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關注,但作為大型、高端和的叢書,《跨文化對話》當屬開拓者,已經走在中西方跨文化對話的時代前沿。
本輯以樂黛雲與杜維明的訪談開篇,首先討論瞭“是多元現代性,還是現代性又多元發展”的問題,杜維明教授認為,應該是西方“一根而發”,而“在地生根”,形成瞭多元的現代性。本輯的主打欄目是生態文明,七篇文章分彆從美學、符號學、哲學、心理學等方麵,討論瞭當態文明各方麵的重大問題,提齣瞭,為瞭讓過量生産和能源消耗的機器減速,文明的政治必將成為的齣路;提齣瞭,“生態整體主義”與“環境主義”的區分等等問題。
捲首語
主題訪談
是多元現代性,還是一元現代性有多元發展?
生態文明新思考
試論生態美學的研究對象
詩人與自然之死——關於梭羅與陶淵明的比較研究
從“全球符號學”到“災難符號學”
從人物異同論看硃熹的生態觀
生態文明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視角的人文社科研究之關鍵問題
全球範圍內的美國環境想象——生態全球主義者的反應
專論
文明的政治
《文明的政治》譯後記
跨學科研討
縱觀西方科學發展:一個傳統,兩次革命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 陳方正
自然哲學和科學的觀念——從《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齣現於西方》談起
對金觀濤就《繼承與叛逆》所作評論的迴應
對話顧彬
作傢的語言、聲音及其他:訪談顧彬
漫議顧彬
方法論研究
文化相異性個案研究的多重空間
數字化人文研究的個案方法
古典新讀
學者的使命——贊美費希特“大丈夫的思想方式”
“和而不同”新義:一個傳統觀念的萊維納斯(Levinas)式解讀
荷馬史詩的傳統與獨創——評口頭程式理論 陳戎女(北語比較文學教授)
奧列金的《》解釋中的意義觀
自覺·絕望·忍受——關於《哈姆雷特》一段颱詞的闡釋
圓桌筆談:中外文學關係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主持人語
“雙邊文學關係”的研究範式問題——兼論中外文學關係研究的核心問題
中外文學關係研究的主體立場及方法芻議
為瞭一種新實證主義
應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提倡“比較語義學”的方法
文學交流史中翻譯之位相
世界文學視域中的中外文學關係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國話語權
中外文學關係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展開的兩個問題
說東道西
中國瓷偶與龍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兼論文化差異及對“它者”的審美
域外奇書——內紮米阿魯茲依的《四類英纔》漫議
第二軸心時代的福音書——《室利羅摩剋裏希那言行錄》
信息窗
趙白生教授在哈佛發錶主題演講——“世界文學”的中國模式
山東尼山會議探討儒傢思想的意義
東亞文化交涉學會在大阪成立
比較人文研究中心成立
第五屆“中國文學人類學年會”即將召開
這本書的重量適中,無論是放在書桌上還是隨身攜帶,都顯得恰到好處。它不像那些厚重的學術專著那樣令人望而卻步,也不像一些輕薄的讀物那樣缺乏分量。它剛好處於一個平衡點,既有深度又不失易讀性。我喜歡把它放在床頭櫃上,睡前翻幾頁,讓那些智慧的火花在我的腦海中悄然點燃,伴我入眠。它的尺寸也很適閤握持,手指可以自然地搭在書脊上,帶來一種舒適的閱讀姿勢。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旅行途中,這本書會成為我最好的伴侶,在漫長的車程或飛行中,帶我穿越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的海洋。這種觸感和重量,本身就構成瞭一種邀請,邀請我進入書中的世界,與作者進行一場沉浸式的對話。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一種對知識和思考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盡管我尚未深入,但僅從書名和一些零散的文字來看,就透露齣一種成熟和內斂的氣質。它沒有浮誇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賣弄,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引導讀者去思考。我期待它能夠帶來一種啓發性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從新的角度審視自己,審視這個多元的世界。我喜歡那種能夠引起共鳴的文字,它不一定驚心動魄,但卻能在字裏行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相信,這本書所蘊含的智慧,一定能夠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地改變我的認知,拓寬我的視野。這種對語言的剋製和對思想的追求,是我對一本好書的最高期待。
評分閱讀體驗的舒適度對我來說至關重要,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書的紙張選用恰到好處,既不會太薄導緻墨水暈染,也不會太厚重影響翻閱的流暢性。我喜歡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觸感,讓我在翻書時有一種實在的把握感。字體的大小和行間距也經過瞭精心的設計,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是許多現代齣版物所忽視的細節。每次拿起這本書,都像是在享受一種寜靜的儀式,將自己從喧囂的現實中抽離齣來,沉浸在一個純粹的知識世界裏。我尤其欣賞它沒有過多的插圖或花哨的裝飾,而是將重點放在瞭文字本身的力量上。這種樸素而又內斂的設計風格,反而更加凸顯瞭內容的重要性,讓我更加專注於作者的思想和論述。它讓我感受到一種迴歸閱讀本質的愉悅,一種純粹的心靈對話。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懷,讓我在每一次閱讀過程中都感到一種被尊重的愉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我第一眼看到就被那精心挑選的色彩搭配和字體所打動。它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又充滿活力的氣息,仿佛預示著一場思想的盛宴即將開啓。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紙墨香撲鼻而來,這是我一直以來對實體書的情感寄托。目錄的編排也十分清晰,讓我對本書的整體結構有瞭初步的瞭解,每一章節的標題都引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the world of ideas it holds. 盡管我還未深入閱讀,但單憑這精緻的裝幀和充滿智慧的目錄,我就已經對這本書的價值充滿期待。我知道,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真正能觸動人心的好書是多麼難得。這本書給我帶來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承載著某種深邃的思考,一種跨越時空界限的對話。我喜歡這種感覺,它讓我覺得,閱讀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次與作者、與世界、與更廣闊的自我進行的深度交流。我甚至開始想象,書中那些精心設計的排版,是否也在無聲地訴說著某種關於溝通與理解的哲理。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圖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似乎並非那種寫實或具象的描繪,而是一種更抽象、更具象徵意義的錶達。那交織的綫條、跳躍的色彩,在我看來,隱喻著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融閤與理解。它沒有明確指嚮某個具體的場景或人物,而是將想象的空間留給瞭讀者。我常常會在工作之餘,望著書的封麵發呆,試圖從中解讀齣更多的信息和寓意。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在開始閱讀之前,就已經在我的心中播下瞭關於“對話”和“跨越”的種子。這種藝術性的設計,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件閱讀工具,更是一件能夠激發思考和想象的藝術品。它讓我意識到,好的封麵設計,本身就是對內容的一種有力注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