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信息論與信源編碼理論及應用
定價:25.00元
售價:17.0元,便宜8.0元,摺扣68
作者:劉建成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635193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試圖以知識性、研究性、實用性、先進性、綜閤性的內容為主綫,給大傢介紹信息理論和信源編碼這兩個主題。本書分為引論、信息理論和信源編碼三部分,在—第5章中介紹瞭信息理論;第6—第8章闡述瞭信源編碼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第9章介紹瞭現代編碼技術的幾種方法。
本書可作為通信、信息工程、計算機類各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從事電子、信息、通信、計算機、自動化等專業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考。
目錄
引論
章 熵與互信息
1.1 離散隨機變量
1.2 離散隨機矢量
1.3 非離散隨機變量和矢量
1.4 信源的冗餘度
第2章 離散無記憶信道及其容量—代價函數
2.1 引言
2.1.1 無乾擾,隋況
2.1.2 有乾擾無記憶的情況
2.1.3 有乾擾有記憶的情況
2.2 容量—代價函數
2.3 信道容量的計算
2.4 信道編碼定理
第3章 離散無記憶信源及其速率-失真函數
3.1 速率—失真函數
3.2 信源編碼定理
第4章 高斯信道和信源
4.1 高斯信道
4.2 高斯信源
第5章 信源-信道編碼定理
第6章 統計編碼理論
6.1 引言
6.2 固定長度編碼
6.3 變長編碼的基本定理
6.4 變長編碼的編碼方法
第7章 預測變換編碼
7.1 引言
7.2 語音的樹圖編碼
7.3 小均方誤差(MMSE)準則
7.4 預測編碼的性能估計
7.5 非綫性預測及大誤差準則
第8章 正交變換編碼
8.1 引言
8.2 佳變換(K-L變換)
8.3 離散付氏變換
8.4 沃爾什—哈德曼變換(WHT)
8.5 HrT、ST、DCT 以及二維變換
8.6 變換域的統計分析
8.7 變換采樣的準則與編碼
第9章 現代編碼技術
9.1 小波編碼
9.2 分形編碼
9.3 模型編碼
附錄 凸函數和顔森不等式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行文風格,呈現齣一種沉穩而嚴謹的學術氣質。它沒有使用花哨的圖錶或過於口語化的錶達來迎閤“快餐式”閱讀,而是堅持用精確的術語和嚴密的邏輯鏈條來構建知識體係。對於那些習慣於深度思考和係統學習的讀者而言,這種風格無疑是最大的福音。每一次翻閱,都仿佛在與一位嚴謹的學者進行對話,他要求你全神貫注,不容許絲毫的思維跳躍。其中關於“隨機過程”與信息論交叉部分的論述,處理得尤其老練,它將隨機性這一看似不可控的因素,納入到可量化、可優化的信息框架內,這種思維上的升華,是很多初級讀物難以企及的。盡管閱讀過程需要投入較多的專注力,但所獲得的心智上的拓展和對底層原理的把握,是任何捷徑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廣度與深度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平衡點。很多專業書籍要麼過於偏重理論的數學推導,讀起來枯燥乏味,要麼隻是泛泛而談,缺乏實際的工程深度。然而,這本著作巧妙地避開瞭這些陷阱。在係統講解完核心的信源編碼(如霍夫曼編碼、算術編碼等)和信道編碼(如捲積碼、Turbo碼的理論基礎)後,書中緊接著用大量的篇幅討論瞭這些理論在真實世界中的實現案例和麵臨的挑戰。我發現自己不僅理解瞭為何某些編碼方案效率更高,更明白瞭在實際的硬件或軟件環境中,如何根據特定的約束條件(如延遲、復雜度、功耗)來權衡選擇最佳的編碼策略。書中對現代壓縮標準,比如JPEG或MPEG背後的信息論原理的剖析,更是精彩絕倫,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日常使用的技術是建立在如此精妙的數學基礎之上的。
評分這本書的難度是毋庸置疑的,它需要讀者具備紮實的概率論和微積分基礎,否則在麵對復雜的證明時會感到吃力。但正是這種對門檻的要求,保證瞭其內容的純粹性和高價值。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適閤作為研究生階段的進階教材,或者作為一綫研發人員的案頭參考書。它不太適閤純粹的科普讀者,因為它毫不留情地將讀者置於理論的深水區。然而,對於那些願意潛心鑽研並希望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實現技術突破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深度和廣度是無可替代的。它就像是為我們構建知識大廈時,提供瞭最堅固、最精確的“地基藍圖”,一旦掌握,未來的任何創新都將建立在堅實可靠的理論基礎之上,讓人對未來的技術發展充滿信心。
評分這本關於信息論與信源編碼理論及其應用的著作,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理解現代通信與數據壓縮基石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源。書中對理論的闡述極為紮實,從香農的信息熵概念齣發,逐步深入到信道容量、編碼效率的極限,邏輯層層遞進,毫不含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那些看似抽象的數學概念時所展現齣的清晰度和耐心,他們似乎總能找到最直觀的比喻來勾勒齣復雜的理論框架,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高深概念的讀者,也能感受到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特彆是關於速率失真理論的部分,作者的講解使得原本晦澀的數學推導變得易於理解,這對於希望將理論應用於實際工程設計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在手把手地傳授畢生所學,讓你在領略理論之美的同時,也明確瞭其在現代數字世界中的實際價值和應用邊界。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係統優化工作的工程師,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信息論的基礎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效率極限”的哲學著作。它不斷地挑戰我們對於信息傳輸和存儲的固有觀念。書中關於“無損壓縮不可能性的證明”以及“有損壓縮的漸進最優性”的討論,強迫讀者去正視信息的本質——即信息總是伴隨著某種不確定性或失真的代價。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信息論在網絡協議設計、資源調度優化等非傳統領域的引申應用,這些內容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信息論不僅僅是通信係的專利,而是所有涉及數據處理和決策係統的核心思維工具。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即萬物皆可量化為信息,而效率的提升,本質上是對熵流的精妙控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