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论与信源编码理论及应用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刘建成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635193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以知识性、研究性、实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内容为主线,给大家介绍信息理论和信源编码这两个主题。本书分为引论、信息理论和信源编码三部分,在—第5章中介绍了信息理论;第6—第8章阐述了信源编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9章介绍了现代编码技术的几种方法。
本书可作为通信、信息工程、计算机类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引论
章 熵与互信息
1.1 离散随机变量
1.2 离散随机矢量
1.3 非离散随机变量和矢量
1.4 信源的冗余度
第2章 离散无记忆信道及其容量—代价函数
2.1 引言
2.1.1 无干扰,隋况
2.1.2 有干扰无记忆的情况
2.1.3 有干扰有记忆的情况
2.2 容量—代价函数
2.3 信道容量的计算
2.4 信道编码定理
第3章 离散无记忆信源及其速率-失真函数
3.1 速率—失真函数
3.2 信源编码定理
第4章 高斯信道和信源
4.1 高斯信道
4.2 高斯信源
第5章 信源-信道编码定理
第6章 统计编码理论
6.1 引言
6.2 固定长度编码
6.3 变长编码的基本定理
6.4 变长编码的编码方法
第7章 预测变换编码
7.1 引言
7.2 语音的树图编码
7.3 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
7.4 预测编码的性能估计
7.5 非线性预测及大误差准则
第8章 正交变换编码
8.1 引言
8.2 佳变换(K-L变换)
8.3 离散付氏变换
8.4 沃尔什—哈德曼变换(WHT)
8.5 HrT、ST、DCT 以及二维变换
8.6 变换域的统计分析
8.7 变换采样的准则与编码
第9章 现代编码技术
9.1 小波编码
9.2 分形编码
9.3 模型编码
附录 凸函数和颜森不等式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它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概率论和微积分基础,否则在面对复杂的证明时会感到吃力。但正是这种对门槛的要求,保证了其内容的纯粹性和高价值。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适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进阶教材,或者作为一线研发人员的案头参考书。它不太适合纯粹的科普读者,因为它毫不留情地将读者置于理论的深水区。然而,对于那些愿意潜心钻研并希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实现技术突破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替代的。它就像是为我们构建知识大厦时,提供了最坚固、最精确的“地基蓝图”,一旦掌握,未来的任何创新都将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让人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充满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行文风格,呈现出一种沉稳而严谨的学术气质。它没有使用花哨的图表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来迎合“快餐式”阅读,而是坚持用精确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链条来构建知识体系。对于那些习惯于深度思考和系统学习的读者而言,这种风格无疑是最大的福音。每一次翻阅,都仿佛在与一位严谨的学者进行对话,他要求你全神贯注,不容许丝毫的思维跳跃。其中关于“随机过程”与信息论交叉部分的论述,处理得尤其老练,它将随机性这一看似不可控的因素,纳入到可量化、可优化的信息框架内,这种思维上的升华,是很多初级读物难以企及的。尽管阅读过程需要投入较多的专注力,但所获得的心智上的拓展和对底层原理的把握,是任何捷径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系统优化工作的工程师,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信息论的基础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效率极限”的哲学著作。它不断地挑战我们对于信息传输和存储的固有观念。书中关于“无损压缩不可能性的证明”以及“有损压缩的渐进最优性”的讨论,强迫读者去正视信息的本质——即信息总是伴随着某种不确定性或失真的代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息论在网络协议设计、资源调度优化等非传统领域的引申应用,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信息论不仅仅是通信系的专利,而是所有涉及数据处理和决策系统的核心思维工具。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即万物皆可量化为信息,而效率的提升,本质上是对熵流的精妙控制。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很多专业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数学推导,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实际的工程深度。然而,这本著作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陷阱。在系统讲解完核心的信源编码(如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等)和信道编码(如卷积码、Turbo码的理论基础)后,书中紧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这些理论在真实世界中的实现案例和面临的挑战。我发现自己不仅理解了为何某些编码方案效率更高,更明白了在实际的硬件或软件环境中,如何根据特定的约束条件(如延迟、复杂度、功耗)来权衡选择最佳的编码策略。书中对现代压缩标准,比如JPEG或MPEG背后的信息论原理的剖析,更是精彩绝伦,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日常使用的技术是建立在如此精妙的数学基础之上的。
评分这本关于信息论与信源编码理论及其应用的著作,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现代通信与数据压缩基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书中对理论的阐述极为扎实,从香农的信息熵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信道容量、编码效率的极限,逻辑层层递进,毫不含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看似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度和耐心,他们似乎总能找到最直观的比喻来勾勒出复杂的理论框架,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高深概念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特别是关于速率失真理论的部分,作者的讲解使得原本晦涩的数学推导变得易于理解,这对于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手把手地传授毕生所学,让你在领略理论之美的同时,也明确了其在现代数字世界中的实际价值和应用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