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莽萍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620352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应对自然万物?这乃是中国传统智慧中丰富、迷人的部分。中国人的动物观就孕育其中。
了解古代中国人的动物观,须要拓宽视界,不但要走出“轴心时代”而进入纯真的远古,而且要“制度性宗教”而深入神仙鬼怪活跃其中的民间信仰,更要摆脱汉族中心主义的藩篱,去亲近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传统。
这是一个的渊源久远的传统,也是一个在急速的现代化过程中几乎被我们遗弃和忘却的传统。重拾这一传统,发掘它在现活中的重要意义,正是我们今天须要完成的急迫的一项任务。
总序
序言
章 导论
第二章 早期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一、早期中国人生活之地域与环境
二、《山海经》与《诗经》:早期中国人生存与情感实录
三、早期中国人经验中的动物
第三章 仁民爱物:经典中的教诲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
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三、君子远庖厨
四、老马反为驹
五、数罟不入洿池
第四章 悲悯与护生:佛道传统中人与动物
一、佛教的护生理念与实践
二、道教传统中的人与动物
三、道教和佛教的素食传统
第五章 慈心广被:信仰中的女性
一、斋戒与佛法并进的信仰者
二、崇尚不杀生的生活
三、佛道双修与儒家化育
四、文明教化的女主角
第六章 感恩与敬畏:少数民族的动物观
一、众生同源,万物有灵
二、崇拜与敬畏
三、感恩还债
四、共生共存
五、和谐相处
第七章 民间社会中的动物观念
一、化蝶
二、动物之通天异秉
三、人畜一般
四、“爱养之道”
五、反对伤生害物
跋:再续传统
莽萍,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研究生毕业,新闻史硕士。现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领域:当代世界宗教思潮、中国宗教问题、环境伦理与动物保护。主要著述:《俞颂华传》、《绿色生活手记》。译著有《打开牢笼》(合译)。主编“护生文丛”丛书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以前对很多事情的理解都“塌房”了!我一直以为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佛教、道教,或者是一些民间信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信仰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包容得多。“物我相融”这个概念,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信仰,不如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态度,它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从早晨的一碗粥,到傍晚的一声招呼,再到节日的庆祝方式,甚至是人际交往的礼仪,都隐隐约透着这种“与万物一体”的思想。而对动物的看法,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之前觉得中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有些矛盾,一方面有爱护,一方面又有利用。但这本书却解释了这种“矛盾”背后的逻辑。中国人并非简单地将动物视为纯粹的“他者”,而是将它们视为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食物,还是作为精神寄托,都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理解和联系。比如,书中对动物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中国人情感的投射,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那种独特的“情感共鸣”。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看见”中国人的书。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入手,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去解读,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物我相融”这一核心思想,融入到对中国人在信仰、日常生活以及对动物的态度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剖析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孤立起来分析,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中国文化图景。比如,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如何体现在他们的饮食习惯和节庆活动中;而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如何延伸到他们对动物的理解和对待。书中对动物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动物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更常常被赋予了道德、哲学甚至精神层面的意义。这种“万物皆有灵”的观念,以及中国人将其内化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真的让我对中国人的世界观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中国人并非是将自己与自然、与其他生命隔离开来,而是将自己视为宇宙中一个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与万物共生共荣。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像那些轰轰烈烈的说教,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注入你的思想,然后悄悄地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之前理解的有多么肤浅。作者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却又不失细腻的笔触,将中国人的信仰、生活方式以及对动物的态度,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我特别震撼于书中对“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的解读,这些古老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被实践和传承的。举个例子,书中对中国人对待“损耗”和“消耗”的态度,就展现了一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他们不会简单地将自然资源视为可供无限开采的对象,而是倾向于在利用中保持一种平衡,甚至是对被消耗的事物抱有一种特殊的“哀怜”或“尊重”。这种态度,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他们看待动物的方式上。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国人动物观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种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既能有温柔的“放生”行为,也能有“吃”的行为,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复杂的哲学考量。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的非常独特!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了解到一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类的概念,却很少能深入理解它们是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认知。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堆砌,而是通过非常生动和细致的叙述,展现了“物我相融”这一核心观念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再到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独特框架。尤其是关于动物观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觉得中国人对动物的态度比较复杂,有爱护,也有利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复杂性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根源。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动物不仅仅是食物或宠物,更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甚至是某种精神的寄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对“和谐共处”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犹豫,因为“信仰”和“生活”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宏大,我担心会读起来比较晦涩。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亲切,作者的叙述方式更像是和读者在拉家常,娓娓道来。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来慢慢引导读者去体会“物我相融”的境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节日习俗和饮食文化的描写,这些都是最贴近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面。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普通的习俗背后,都蕴含着中国人对宇宙、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比如,某个节日的祭祀仪式,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对生命轮回和感恩的一种表达。再比如,一道家常菜的做法,也可能折射出对食材的尊重和对自然的顺应。而书中最让我着迷的部分,莫过于对中国人动物观的阐释。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画中,龙、凤、虎等动物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些内容让我觉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如此丰富和立体,而“物我相融”恰恰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将自然、人、神灵,甚至是动物,都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