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國人的信仰、生活與動物觀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莽萍
齣版社: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620352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00kg
古代中國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應對自然萬物?這乃是中國傳統智慧中豐富、迷人的部分。中國人的動物觀就孕育其中。
瞭解古代中國人的動物觀,須要拓寬視界,不但要走齣“軸心時代”而進入純真的遠古,而且要“製度性宗教”而深入神仙鬼怪活躍其中的民間信仰,更要擺脫漢族中心主義的藩籬,去親近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傳統。
這是一個的淵源久遠的傳統,也是一個在急速的現代化過程中幾乎被我們遺棄和忘卻的傳統。重拾這一傳統,發掘它在現活中的重要意義,正是我們今天須要完成的急迫的一項任務。
總序
序言
章 導論
第二章 早期中國人的信仰、生活與動物觀
一、早期中國人生活之地域與環境
二、《山海經》與《詩經》:早期中國人生存與情感實錄
三、早期中國人經驗中的動物
第三章 仁民愛物:經典中的教誨
一、極高明而道中庸
二、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三、君子遠庖廚
四、老馬反為駒
五、數罟不入洿池
第四章 悲憫與護生:佛道傳統中人與動物
一、佛教的護生理念與實踐
二、道教傳統中的人與動物
三、道教和佛教的素食傳統
第五章 慈心廣被:信仰中的女性
一、齋戒與佛法並進的信仰者
二、崇尚不殺生的生活
三、佛道雙修與儒傢化育
四、文明教化的女主角
第六章 感恩與敬畏:少數民族的動物觀
一、眾生同源,萬物有靈
二、崇拜與敬畏
三、感恩還債
四、共生共存
五、和諧相處
第七章 民間社會中的動物觀念
一、化蝶
二、動物之通天異秉
三、人畜一般
四、“愛養之道”
五、反對傷生害物
跋:再續傳統
莽萍,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本科、研究生畢業,新聞史碩士。現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領域:當代世界宗教思潮、中國宗教問題、環境倫理與動物保護。主要著述:《俞頌華傳》、《綠色生活手記》。譯著有《打開牢籠》(閤譯)。主編“護生文叢”叢書
這本書帶來的衝擊力是潛移默化的,它不像那些轟轟烈烈的說教,而是像一股清泉,緩緩地注入你的思想,然後悄悄地改變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瞭解,但讀瞭這本書後,我纔意識到之前理解的有多麼膚淺。作者用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卻又不失細膩的筆觸,將中國人的信仰、生活方式以及對動物的態度,串聯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我特彆震撼於書中對“天人閤一”和“萬物有靈”的解讀,這些古老的觀念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被實踐和傳承的。舉個例子,書中對中國人對待“損耗”和“消耗”的態度,就展現瞭一種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他們不會簡單地將自然資源視為可供無限開采的對象,而是傾嚮於在利用中保持一種平衡,甚至是對被消耗的事物抱有一種特殊的“哀憐”或“尊重”。這種態度,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瞭他們看待動物的方式上。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中國人動物觀的分析,讓我看到瞭這種觀念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解釋瞭為什麼中國人既能有溫柔的“放生”行為,也能有“吃”的行為,這背後並非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復雜的哲學考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以前對很多事情的理解都“塌房”瞭!我一直以為中國人的信仰就是佛教、道教,或者是一些民間信仰,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信仰的內涵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包容得多。“物我相融”這個概念,與其說是一種宗教信仰,不如說是一種世界觀,一種哲學態度,它滲透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細節的捕捉,簡直是神來之筆。從早晨的一碗粥,到傍晚的一聲招呼,再到節日的慶祝方式,甚至是人際交往的禮儀,都隱隱約透著這種“與萬物一體”的思想。而對動物的看法,更是讓我醍醐灌頂。我之前覺得中國人對待動物的態度有些矛盾,一方麵有愛護,一方麵又有利用。但這本書卻解釋瞭這種“矛盾”背後的邏輯。中國人並非簡單地將動物視為純粹的“他者”,而是將它們視為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無論是作為食物,還是作為精神寄托,都包含著一種深刻的理解和聯係。比如,書中對動物在神話傳說中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成為中國人情感的投射,這些都讓我印象深刻,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中那種獨特的“情感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真的非常獨特!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很感興趣,但很多時候都隻是停留在錶麵,瞭解到一些“道法自然”、“天人閤一”之類的概念,卻很少能深入理解它們是如何滲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國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認知。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語言來堆砌,而是通過非常生動和細緻的敘述,展現瞭“物我相融”這一核心觀念在不同層麵的體現。從對自然的敬畏,到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再到對萬事萬物的看法,都清晰地勾勒齣一個中國人看待世界的獨特框架。尤其是關於動物觀的部分,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總覺得中國人對動物的態度比較復雜,有愛護,也有利用,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種復雜性背後更深層次的哲學根源。它解釋瞭為什麼在中國文化中,動物不僅僅是食物或寵物,更常常被賦予象徵意義,甚至是某種精神的寄托。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人的情感世界和價值取嚮有瞭更深刻的體悟,也對“和諧共處”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化的理解。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有點猶豫,因為“信仰”和“生活”這兩個詞聽起來有點宏大,我擔心會讀起來比較晦澀。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語言非常親切,作者的敘述方式更像是和讀者在拉傢常,娓娓道來。它不像很多理論書籍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大堆復雜的概念,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故事、民間傳說、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來慢慢引導讀者去體會“物我相融”的境界。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節日習俗和飲食文化的描寫,這些都是最貼近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麵。你會發現,很多看似普通的習俗背後,都蘊含著中國人對宇宙、對生命的獨特理解。比如,某個節日的祭祀儀式,並非簡單的迷信,而是對生命輪迴和感恩的一種錶達。再比如,一道傢常菜的做法,也可能摺射齣對食材的尊重和對自然的順應。而書中最讓我著迷的部分,莫過於對中國人動物觀的闡釋。它解釋瞭為什麼在中國畫中,龍、鳳、虎等動物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以及它們所代錶的意義。這些內容讓我覺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如此豐富和立體,而“物我相融”恰恰是連接這一切的紐帶,將自然、人、神靈,甚至是動物,都編織成一張緊密的網。
評分這是一本真正能讓你“看見”中國人的書。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民族,最根本的還是要從他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入手,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非常齣色。作者並沒有以高高在上的學術姿態去解讀,而是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物我相融”這一核心思想,融入到對中國人在信仰、日常生活以及對動物的態度等多個維度的深入剖析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並沒有將這些內容孤立起來分析,而是將它們有機地聯係在一起,展現瞭一個完整而立體的中國文化圖景。比如,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如何體現在他們的飲食習慣和節慶活動中;而這種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又如何延伸到他們對動物的理解和對待。書中對動物的探討,尤其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它解釋瞭為什麼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動物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存在,更常常被賦予瞭道德、哲學甚至精神層麵的意義。這種“萬物皆有靈”的觀念,以及中國人將其內化到日常生活的實踐中,真的讓我對中國人的世界觀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感覺到,中國人並非是將自己與自然、與其他生命隔離開來,而是將自己視為宇宙中一個自然而然的組成部分,與萬物共生共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