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老北京的门墩
定价:45.0元
作者:侯洁,刘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3024064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搜料时间较早,展示图片丰富有趣,难再寻。
内容提要
门墩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受到墓葬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宫廷建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包含多元素、多种文化构成的建筑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门墩除了具有建筑功能、装饰作用、等级象征,还因雕刻图案精美、内涵丰富,而逐渐成为一种精美的民间雕刻艺术品。北京门墩大多数在“”时被拆除、破坏或下落不明,65%的门墩已经消失,史料难以搜集,此书正是作者跟时间赛跑,拍摄、研究北京门墩十年后的作品。
目录
作者介绍
侯洁 1982年3月出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文博考古专业本科,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从小在北京皇城根长大,对北京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2005年起开始走遍北京城区大街小巷拍摄北京门墩。
刘阳 1981年2月出生于北京,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北京史研究会会员。15岁起开始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发表过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文章数百篇,2001年开始系统研究北京门墩。
文摘
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北京就出现了人类活动。北京的建城史更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更是明清两代的国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这里建造壮丽的宫殿、皇家园林、庙宇和民居。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特点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建
筑大多难逃火灾、虫蛀和木材腐朽等破坏;此外,战乱、盗抢、拆卸和自然灾害也是古代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原因。因此,中国古代建筑能保存至今的并不在多数,目前已发现的早的古建筑也只有佛光寺、南禅寺、天台庵和广仁王庙四座唐代建筑。
作为古都的北京,却万幸地保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遗存。除了宫殿庙宇、长城和皇家园林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胡同”是蒙古语的译音,意思为“水井”,顾名思义,有水的地方就有人。1276年,元朝在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原则建立了“棋盘状”的都城。胡同的建筑格局自此沿用,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今北京还有一些胡同保留着元代时期的面貌,如砖塔胡同、南锣鼓巷等,而三庙街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当时叫“檀州街”。也有学者认为“烂漫胡同”的历史可以推溯到唐代,但这样的说法还没有得到确凿印证。
在我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很森严的。普通百姓的民居与王府、公府、官府等建筑在等级上也有着鲜明的区别。小到大门上涂漆的颜色、门钉的数量,大到建筑格局形式,都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就连紫禁城中的每一座宫殿,在建筑上都有森严的等级要求,比如屋顶的建造形式、彩画的使用、台基的高低等,是不可逾越的。
普通的民居四合院,基本上是一户一院,大门在宅院东南角,开门首先看到的是影壁,过了影壁中间是庭院。有正房、倒座房、东西房,即“四合”。一般就是一进院落,有钱一点的可能有两进或三进院落,还会建游廊、垂花门等。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可能会减一间倒座房(南房),建成三合院。 而底层的贫民居住的地方,就是电影《龙须沟》中刻画的样子——所谓的“大杂院”,即几户人家住在一起。
而门楼、门墩、影壁、屋脊和门窗上面的雕饰、彩绘,则处处体现着民俗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吉祥的追求。此外,大门上还会有门联,写着祝福的话语。这些都体现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
门墩在北京地区四合院中普遍使用,是具有丰富民俗内涵的建筑文物,它体现着民族的思想,平民的特点,皇家的气质,是北京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石雕艺术的代表。门墩虽是一方小小的石头,但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在笔者研究门墩之前,日本学者岩本公夫曾对北京的门墩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填补了北京门墩的研究空白,并将毕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在岩本先生《北京门墩》一书的影响下,我们对北京门墩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实地调查,共考察胡同近300条。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调研后完成的。
序言
这本《正版刚老北京的门墩》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我常常在想,如今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也在不经意间遗失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门墩,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曾经是老北京人家门口最鲜明的标志,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现在,很多门墩已经消失,或者被冰冷的栏杆、简陋的砖头所取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留住了这些即将消逝的记忆,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去欣赏、去铭记。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述一些与门墩相关的家族故事,或者讲述某个门墩背后所发生的传奇经历?这种将历史与人情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那些物件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
评分坦白说,当初购买《正版刚老北京的门墩》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毕竟,门墩这个主题,听起来实在有些小众,甚至有些“土”气。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颠覆了我对门墩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侯洁和刘阳两位作者,用他们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沉默的石块赋予了生命。我仿佛能看到,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门墩是如何在胡同口静静伫立,见证着人来人往,守护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世界,我开始留意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之中的不凡。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细致的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识出不同风格的门墩,了解它们的分类,甚至学会如何欣赏它们的美。这种知识的增长,让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入。
评分初次翻阅《正版刚老北京的门墩》,我立刻被一种沉静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这本书并非那种喧嚣的介绍,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被岁月磨砺过的故事。我常常在想,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北京城,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门墩”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它不仅仅是门前的一对石墩,更是家庭的守护神,是身份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关于“定”与“稳”的哲学思考。那些坚实的门墩,无论风雨,都稳稳地立在那里,它们默默承受着一切,也默默地守护着家宅的安宁。我特别好奇,书里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家,在门墩的选择上又会有怎样的差异?材质、雕刻的图案、甚至尺寸的大小,是否都暗含着某种特定的规制或寓意?作者是否有考察到那些已经消失的胡同,通过珍贵的史料和照片,为我们重现那些曾经辉煌或朴实的门墩身影?这种探寻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考古般的乐趣,也让我对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有了更深的向往。
评分读《正版刚老北京的门墩》,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身边最不引人注目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住的城市也有一些老建筑,但对于门前的石墩,我以前从未仔细观察过。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配角”也能成为“主角”,讲述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我喜欢书中那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温度的叙述。我猜想,作者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一定走访了无数的老宅,与许多老北京人有过深入的交流,才能够挖掘出如此详实而生动的内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门墩的艺术价值,比如它们所承载的雕刻技艺,是否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工匠的精湛手艺?以及门墩上的吉祥图案,背后又有哪些美好的寓意和传说?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北京。
评分拿到这本《正版刚老北京的门墩》,说实话,我当初是被它那个朴实无华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书名吸引的。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和浮光掠影的时代,一个以“老北京的门墩”为主题的书,仿佛一股清流,让人不禁想要静下心来,去触摸那份沉淀下来的岁月痕迹。我特别喜欢这种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数故事的物件,它们不像宏伟的宫殿或精美的瓷器那样耀眼夺目,却默默地守护着一方天地,承载着寻常百姓家的喜怒哀乐,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更要去深入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感受那些最接地气的生活细节。门墩,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窗口,它不张扬,却足够有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认识那些不同形制、不同雕刻、不同年代的门墩,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有趣的民俗故事,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渊源?作者侯洁和刘阳,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学者的气质,希望他们的文字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临那些古老的胡同,去感受老北京那份独有的韵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