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绝妙好词(国学经典典藏版 全本布面精装)
定价:69.00元
作者:周密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4866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周密*、卢欣科编译的《*妙好词》全书7卷,共收南宋词人132家,词作近400首。作品按作者的时代先后顺序分卷排列,始于张孝祥(1132),终于仇远 (1247),跨度一百余年。自卷一至卷四每卷起首者皆与下一卷相隔二三十年。卷五至卷七多为宋末临安词人群体,其中不少人为周密西湖吟社的同仁。卷中所选词人作品十篇以上的有卢祖皋、姜夔、史达祖、吴文英、李彭老、李莱老和周密本人,都为南宋时期较有名气的婉约派词人。其中姜夔、吴文英*负盛名,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亦有收录,但皆取其婉雅清丽之作。
目录
卷一张孝祥 念奴娇 西江月 清平乐 菩萨蛮范成大 醉落魄 朝中措 眼儿媚 忆秦娥 霜天晓角洪迈 踏莎行陆游 朝中措 乌夜啼 乌夜啼陆淞 瑞鹤仙韩元吉 水龙吟 好事近姚宽 菩萨蛮 生查子吴琚 柳梢青 浪淘沙 浪淘沙辛弃疾 摸鱼儿 瑞鹤仙……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让我感到满意的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格调”的坚守。在如今这个追求流量和眼球的时代,许多看似经典的选本,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会倾向于选取那些情感外露、甚至略带煽情色彩的作品。然而,这本典藏版,似乎更侧重于那些意蕴深远、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妙处的词作。它的选取标准非常高,即便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也选择了它们最精妙的、最能体现作者独特风格的篇章。阅读下来,给我一种非常沉静、高雅的审美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雅集之中,周围环绕的都是那些真正懂得风雅之士的低语。这种对文学“神韵”的捕捉和传承,是任何速成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绝妙”,不在于辞藻的华丽堆砌,而在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真性情和高远的境界,这才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和尊重的经典。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它处理得非常得体,既没有少到让人抓瞎,也没有多到让人分心。很多时候,读古文最大的障碍就是生僻字词和典故的理解。这本书在处理这些地方时,选择了非常精炼和地道的解释方式,往往一语中的,点出其在当时语境下的核心含义,而不是长篇大论地进行文学史的分析。例如,对于一些特定的、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时代背景的词汇,它会给出非常精准的对照或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试着跳过注释直接阅读了几段,发现虽然能感受到韵律之美,但很多意境的深度就此错失了。而有了这些恰到好处的注解,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的深入性得到了完美的平衡。它像一位默不作声的向导,在你迷路时轻轻指引一下方向,然后又退到一边,让你自己去欣赏眼前的风景,而不是全程喋喋不休地讲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米黄色的纸张,配上那种典雅的布面精装,简直是送礼自留两相宜的佳品。我一直想找一套真正能沉下心来读的国学经典,市面上太多版本要么是排版太密让人望而生畏,要么就是装帧过于花哨失了古韵。这一本不同,它很好地平衡了传统审美和现代阅读体验。内页的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扉页的设计,那种晕染开的淡淡墨迹,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古人的气息。可以说,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让人每次路过都能产生翻开它的冲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读者的尊重。我非常看重一本书的外在,因为它往往预示着内在的品质,而这本《绝妙好词》的初印象,无疑是满分,让人对手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我认为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工具书范畴。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快餐式的知识产品,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感,但真正的好东西,往往需要慢下来细品。《绝妙好词》就是这样一本需要“慢读”的书。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它带在身边,在通勤的间隙,或者睡前的一小段时间,随手翻开一页,读上两三首。它有一种奇妙的魔力,能瞬间将你从现代生活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那个讲究意境和风骨的古代文人世界。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它选词的风格,尝试在自己的日记中加入一些更讲究的表达方式,虽然远不及原作的万分之一,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让我们认识“好词”,更是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种文化素养的熏陶。
评分初读下来,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内容的编排逻辑,它不像某些词选集那样只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堆砌,而是似乎融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主题性的考量。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某些特定意象的收录和排列,比如“月”这个意象,从初唐的清冷到宋词的婉约,再到后世的悲凉,编者似乎精心设计了一条情感的暗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捕捉到文学风貌的演变和时代情绪的变迁。这种“讲故事”的选词方式,远比单纯的词条罗列要高明得多。而且,它并没有过度添加现代的解读和注释,而是保留了大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想象,这一点非常难得。它尊重了经典本身的力量,没有试图用当代人的视角去“过度阐释”古人的心境。对于一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种克制反而是一种最大的慷慨,它提供了一把钥匙,但开启哪扇门,全凭读者自己的悟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互动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