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丛书:尚书
定价:26.00元
作者:顾迁 注译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348329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为底本,按原书顺序分为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五十八篇。断句参酌诸家,择善而从;对字词的注释力求简明,不做繁征博引;译文在敷述经文的前提下,疑难处偏重意译,力求文从字顺、流畅自然。
目录
虞夏书
尧典
舜典
大禹谟
皋陶谟
益稷
禹贡
甘誓
五子之歌
胤征
商书
汤誓
仲虺之诰
汤诰
伊训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盘庚上
盘庚中
盘庚下
说命上
说命中
说命下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周书
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
武成
洪范
旅獒
金滕
大诰
微子之命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蔡仲之命
多方
立政
周官
君陈
顾命
康王之诰
毕命
君牙
冏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中国早期政治哲学颇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购买这本《尚书》的动机主要是想探究早期王朝的“天命观”是如何演变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梳理非常出色。顾迁先生对“天命靡常”和“德配天”等核心概念的辨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不仅引用了后世儒家经典的解读,还细致地对比了不同篇章中对“天”的理解差异,展示了先秦时期思想的流变性。特别是对于《皋陶谟》中的“刑”(刑罚制度)的论述,让我对古代司法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它并非一味强调严苛,而是更注重教化与慎用。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只是告诉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这种探究式的阅读体验,让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得说,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抱持着一种近乎挑剔的态度。市面上那么多国学入门读物,往往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今译”,把原文的韵味和力量都给稀释了。但令人欣慰的是,这套《尚书》的注译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文”中的“气”。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那些涉及祭祀、誓盟、训诫等礼仪性文本时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回避古代社会中那些对现代人而言略显陌生的道德规范和权力结构,而是通过细致的语境还原,让我们明白在那个时代,这些话语是如何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石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能感受到那种古老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它更像是一份沉重的历史文件,需要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去体会。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社背景。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这本《尚书》也不例外。纸张的质感很好,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更重要的是,它的装帧设计很“内敛”,没有那种浮夸的金色装饰,非常符合经典文献的沉稳气质。但抛开外在,其内容上的一个亮点是,它对篇章之间的关联性做了梳理,虽然《尚书》本身是散篇的汇编,但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不同君王、不同时期的训言其实构成了一个宏大的道德和政治光谱。我个人喜欢那种细致的脚注,它不像有些版本那样把所有解释都堆到正文下面,而是用精炼的语言点到为止,既不打断阅读的节奏,又能及时解答关键疑问,读起来非常“顺畅”。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对“古籍阅读”这件事产生了新的信心。过去我总觉得读这些老书,需要配齐一堆参考书,才能勉强啃下来。但这本《尚书》的编纂者显然深谙“授人以渔”的道理。它在处理那些涉及到古代官职、度量衡和地名的地方时,没有采用那种大段大段的背景知识灌输,而是以一种更“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译注中。比如,书中对“度邑”的解释,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注,更包含了对当时城市规划理念的侧面描述。这种细微之处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尚书》作为“政论”典籍的魅力所在——它展现了中国早期统治者如何运用语言来构建合法性和说服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入,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代思维模式的钥匙。
评分这本《尚书》的译注本,坦白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起初对这类太过“古老”的典籍有些敬而远之。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满是佶屈聱牙文字的“古董”,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预期。首先,顾迁先生的注译工作做得极其扎实,他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每一个历史背景、每一个关键人物的身份,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深厚古汉语功底的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比如在解读“盘庚”部分时,书中对殷商迁都的社会动因和政治考量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决策的重量与不易,而不是单纯地把它们当作古代帝王的空洞口号来看待。而且,排版设计上采用了左右对照的清晰布局,注释部分紧随原文,查找起来非常方便,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大大提高。对于那些想真正“读懂”而非仅仅“翻阅”先秦文献的朋友,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学术入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