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定价:29.00元
作者:(明)张岱,谷春侠,张立敏 注析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348402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购买国学经典**辑、第二辑、第三辑请点击:国学经典**辑(40种)国学经典第二辑(40种)国学经典第三辑(20种)张岱编著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内容介绍:《陶庵梦忆》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的一部。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作者不自觉地会过滤掉很多记忆,只留下那些*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内容提要
目录
序
自序
陶庵梦忆
卷一
钟山
报恩塔
天台牡丹
金乳生草花
日月湖
金山夜戏
筠芝亭
砑园
葑门荷宕
越俗扫墓
奔云石
木犹龙
天砚
吴中绝技
濮仲谦雕刻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西湖梦寻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古代文人“闲适”哲学的随笔集,实在令人心神安定。这本书收集了许多古人的笔记和书信片段,内容涉及他们如何看待功名利禄、如何安排自己的闲暇时光,以及他们如何从自然万物中获取乐趣。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氛围的营造,通篇流淌着一种淡泊、超然的气质。它没有激烈的观点冲突,只有对生活本真的回归和温柔的叙述。比如,书中谈到某位隐士如何在雪天烹茶,如何对着月光抚琴,这些场景被描绘得极其宁静致远,让人读完后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杂事,深吸一口气。它像一剂清凉散,冲淡了现代生活的焦虑。通过阅读这些古人的“慢生活”记录,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里,以及如何才能在忙碌中为自己留出一方精神上的净土。这本书的文字是柔和的,但其对人生态度的引导却是深刻而有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能闻到墨香和旧纸张的味道。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明代文人生活的书,那本书的笔触细腻,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起居、精神追求描摹得入木三分。它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比如一场雨后初霁的景色,或者一次文人雅集上的风雅对答。读起来,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那些才子佳人同饮一杯清茶,共赏一阕小令。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服饰的讲究、园林的布局,都体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致与对美的执着追求。特别是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虽然不是主角,但却让人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精神对话。它让我反思,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放慢脚步,去细品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美好的事物。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我最近读到的一部关于古代园林意境营造的理论著作。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它不光描述了园林的布局和建筑,更深入探讨了“造园家”在设计时所追求的心理感受和哲学思考。比如,如何通过假山、水体和植物的配置,模拟出山野的辽阔或幽深,使游园者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无限的遐想。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具启发性,它将中国古典园林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认为那是一种将内心世界外化和理想化的空间艺术。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描述那些亭台楼榭、花木掩映的场景时,读起来简直就像是亲身漫步在其中,耳边有松涛阵阵,眼前是波光粼粼。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随意的点缀,背后都蕴含着深思熟虑的文化内涵和对人性的洞察。它不仅是关于园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南。
评分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本关于宋代美学的画册。那册子里的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挑选的艺术品,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精妙让人叹为观止。它不像普通的艺术史书籍那样堆砌理论,而是用大量的图例和简短精辟的文字,阐述了宋人如何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到日常器物和绘画之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宋瓷的研究部分,那些温润如玉的釉色,仿佛蕴含着千年的宁静与智慧。书里谈到,宋代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韵外之致”,一种不着痕迹的自然之美,这与我们当下追求的张扬和炫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引导我重新审视“美”的定义,发现真正的优雅往往是内敛和含蓄的。看完后,我开始对身边的一些老物件产生了新的兴趣,试着用宋人的眼光去观察它们的内在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实让人受益匪浅,它打开了我对传统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之门。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地方志和风俗考据的文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个“老饕”,他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历史变迁、民间传说、乃至地方方言的考究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它不像宏大的通史那样叙事,而是聚焦于琐碎但生动的细节,比如某个古镇的特定节日如何庆祝,哪种小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甚至某户人家的祖辈留下的家训是什么。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仿佛脚下踩的就是那片土地。书里穿插着许多老照片和手绘地图,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感。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多的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细节编织而成的。特别是关于旧时商贸往来的描述,那种人与人之间淳朴的契约精神,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在地记忆”,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