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弟子规新解 | 作者 | 安子琴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金盾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605255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31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弟子规新解》分为四章,分别是时代呼唤弟子规、从训蒙文到弟子规、弟子规总序解读和弟子规新解故事。从一份调研报告开始,充分说明研读《弟子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后结合原文进行详解,同时穿插一些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自感自悟、深有感触的心得文章,以及专家解读,从全新的角度论证“弟子”应遵守的规矩。它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也是教子、教学的经典读物。 |
| 作者简介 | |
| 安子琴,北京市房山区东班各庄村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北京市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安子琴被聘为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专家、中央电教馆品德学科指导专家。分别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法制教育读本》,湖北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澳门教育局《品德与公民》等教材和教参的编写工作。主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新学案》。安子琴参与的科研项目《混合式研修: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获得首届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撰写的《网络研修的实践与思考》等多篇论文在北京市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在《北京教研》刊物发表;撰写的教学设计及课例点评多次在《中小学德育》杂志中发表。 |
| 目录 | |
| 章 时代呼唤弟子规 一、家长对《弟子规》的看法及需求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二)家长对孩子规矩教育及家规的看法 二、小学生对《弟子规》的看法及需求 (一)小学生阅读期待统计 (二)小学生对《弟子规》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大学生对《弟子规》的看法及建言 四、专家对《弟子规》的看法及希望 第二章 从训蒙文到弟子规 一、秀才李毓秀编著《训蒙文》 二、秀才贾存仁改成《弟子规》 第三章 弟子规总序解读 一、“弟子规”-一弟子的行为规范 二、“圣人训”——孔子的训诫 三、“孝”——善事父母者 四、“弟(悌)”——兄弟间的行为规范 五、“谨”——强调内心的修养、修身 六、“信”——讲信用、守信用 七、“泛爱众”——广泛地爱天下之人 八、“亲仁”——亲近能仁爱别人的人 九、“余力学文”——强调修身 第四章 弟子规新解故事 一、《弟子规》原文 二、弟子规,圣人训 李密辞官孝祖母 董遇读书用“三余” 虞舜大孝传后世 王丹孝心美名传 三、父母呼,应勿缓 汉明帝尊师敬师 司马迁撰写《史记》 才女班昭续《汉书》 祖啦三荐《大明历》 四、冬则温,夏则清 扇枕温衾好黄香 头炉烧饼敬亲娘 兄弟打工养母亲 张俊替父养奶奶 五、事虽小,勿擅为 刘备教子重贤德 陶母封鱼教子廉 三个苹果的教训 六、亲所好,力为具 鹿乳奉亲感动人 陆郎怀橘为母亲 皇甫绩自责改过 失去欢笑的母亲 七、亲爱我,孝何难 子路负米养双亲 王祥大孝感继母 江南孝女张菊花 八、亲有过,谏使更 孙之觉劝父改过 李世民泣谏父命 刘兰姐规劝婆婆 孟佩杰赡养病母 九、亲有疾,药先尝 刘恒侍母尝汤药 庾黔娄尝粪忧心 忠孝两全包青天 李应麟孝心侍母 十、兄道友,弟道恭 许武教弟举孝廉 孔融让梨古今传 李責力焚须姐弟亲 温公爱兄成美谈 背学兄弟手足情 十一、称尊长,勿呼名 张苍报恩品德高 杜环代人养母亲 赵玉芳侍奉姨妈 十二、路遇长,疾趋揖 予路懂礼孔子赞 信陵君谦恭敬老 冯友兰尊敬陈寅恪 十三、尊长前,声要低 程门立雪成美谈 宋濂求学尊师长 张良取履得兵书 梅兰芳虚心拜师 十四、朝起早,夜眠迟 车胤囊萤夜读书 温公警枕朝起早 “诗佛”王维爱干净 齐白石惜时如金 两个和尚的故事 十五、冠必正,纽必结 子路死而衣冠正 赵宣子礼退杀手 苏轼的节俭生活 王安石不修边幅 十六、对饮食,勿拣择 从吃相看人品行 淳于琼贪杯误事 张飞醉酒失徐州 李白醉戏高力士 都是喝酒惹的祸 十七、步从容,立端正 箕踞而坐的原壤 杨朱敬听言 德才兼备刘铭传 家教楷模丰子恺 十八、缓揭帘,勿有声 表里如一蘧伯玉 苏嘉死于不小心 马路赛车教训深 十九、事勿忙,忙多错 管宁割席绝友交 王惟一铸铜人模 葛洪静心抄书籍 不看热闹游香山 有意义的劳动课 二十、将入门,问孰存 孟子休妻礼不该 “赞拜不名”有萧何 三顾茅庐显诚意 陶行知拜师求学 二十一、用人物,须明求 摘枣留钱讲信用 宋濂借书按时还 林积还珠不言谢 林纾送米父母知 父债子还有诚信 二十二、凡出言,信为先 立木为信是商鞅 曾子杀猪言有信 季札挂剑兑诺言 柳季守信无价宝 二十三、见未真,勿轻言 三人成虎轻信言 苏轼改诗教训深 师信颜回不信谗 詹谷受托守承诺 信义兄弟“好人榜” 二十四、凡道字,重且舒 孔子虚心求教礼 为学三年不窥园 虚心懂礼的裴秀 祖孙买驴话短长 二十五、见人善,即思齐 善于学习的魏照 梁上君子改恶习 见贤思齐世风清 二十六、唯德学,唯才艺 孔子不耻问项橐 刮目相看是吕蒙 不攀衣物比品德 风雨之后见彩虹 二十七、闻过乐,益友来 忠言逆耳伍子胥 齐威王纳谏用能 唐太宗闻过则喜 宋碌拒绝奉承人 道我短者是益友 二十八、无心非,名为错 暮夜却金是杨震 宋子罕以廉为宝 周处回头金不换 有过能改不如无 二十九、凡是人,皆须爱 晏娶直谏齐景公 晏婴使楚人格高 谦虚的小明姑娘 三十、已有能,勿自私 祁奚荐贤为社稷 不贪富贵的罗敷 纺织专家黄道婆 能者合作创新篇 三十一、人不闲,勿事搅 楚庄王不揭人短 朱元璋怕揭己短 人有短处切莫揭 三十二、道人善,即是善 灌夫因骂招大祸 戴渊受劝真改过 齐白石教徒有方 走好生活步 三十三、凡取与,贵分晓 韩信一饭报千金 曹操推己善及人 吕蒙正不记人过 好朋友互谅互让 三十四、待婢仆,身贵端 将相和国泰民安 吴起爱兵如亲人 宽厚待人好刘宽 韩琦恕仆度量大 劝说同学理服人 三十五、同是人,类不齐 王烈能体谅人心 朱冲送牛给邻居 三十六、能亲仁,无限好 孟母教子有义方 不亲仁者齐桓公 吕公著亲仁拜师 错交朋友误前程 三十七、要力行,要学文 赵括善纸上谈兵 伯乐子按图索骥 书呆子上市买鞋 三十八、读书法,有三到一 同师学艺有高下 杨惜读书不分心 戴震学问追根源 三十九、宽为限,紧用功 博学多才的沈括 范仲淹断齑画粥 章学诚笨鸟先飞 华罗庚勤学好问 四十、清,墙壁净 陈蕃扫屋悟道理 “心正笔正”柳公权 王献之苦学书法 四十一、列典籍,有定处 韦编三绝是孔子 司马光教子爱书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 四十二、非圣书,屏勿视 凿壁借光是匡衡 苏洵焚稿成名家 康熙读书不知倦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弟子规新解》: 王祥、王览结婚后,由于兄弟友爱,也感动、教育了哥俩的妻子,妯娌(兄妻和弟妻的合称)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体贴。 可是,朱氏反而变本加厉,就连王祥的妻子也一样受到虐待。后母经常要王祥干这干那,王览也自愿跟着王祥一起吃苦;朱氏同样憎恨王祥的妻子,王览的妻子在王祥妻子受到虐待时,也比照王览那样做。王祥丧父之后,他孝子名声逐渐大了起来,这更遭到后母的记恨。 朱氏深深地记恨王祥,想用毒酒毒死王祥。但是被王览知道了,正当朱氏要给王祥喝的时候,王览一下子夺过来就要喝,王祥也怀疑酒有毒,就和王览抢着喝,后母自己知道事情已经暴露了,干脆自己把酒碗抢下来摔在了地上。这次事情平息后,后母再给王祥食物时,王览都要先吃,后母怕毒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就不再下毒了。 之后,朱氏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和王祥这样友爱,甚至用生命保护哥哥,她被这种共患难、同死生的手足情震撼了,从此一家人和睦相处了。 王祥、王览孝敬父母、兄弟友爱的故事,感动了朱氏,这说明“真情能够化解家庭中的各种矛盾”,让我们珍惜这真情吧! 江南孝女张菊花 宋代,江南有一个孝女,名叫张菊花,她的父亲是个生意人,外出做生意时,往往很久才回家一次。张菊花在母亲的抚养下逐渐成长起来,一家人过得很是幸福。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哲学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新解”,它可能会为了迎合快节奏的生活而牺牲掉一些思辨的空间,侧重于实操层面的“如何去做”。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在“如何做”的背后,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为什么要做”。这种探本溯源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不单单停留在道德规范层面,而是触及到了人生的本质问题。它会引导你去思考,我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恐惧、责任、虚荣,还是真正的认知觉醒?例如,在讨论到“节制”这个主题时,它没有止步于“不要浪费钱财”,而是引申到了对信息过载的警惕,对即时满足感的审视,甚至是对个人时间资产的深度管理。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够在脑海中回响。它迫使读者停下来,不仅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要审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价值观的底层架构。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能够引发自我革命潜能的文本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犹豫。封面是那种偏素雅的米白色调,字体排版也比较传统,乍一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年代久远、内容严肃的古籍版本。我当时心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的包装会不会显得有些脱节,会不会内容也过于陈旧,缺乏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呢?然而,当我翻开内页,那种顾虑就慢慢消散了。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纸张,而是带有微微的纹理,阅读起来眼睛不累。更让我惊喜的是,虽然文字内容是经典的,但排版上却融入了现代设计的考量,比如适当留白、章节标题的字体变化,都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尊重传统”和“易于阅读”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那些注释和引文的标记方式,清晰明确,丝毫不拖泥带水。这份对细节的打磨,让我感受到出版方在对待经典文本时所倾注的匠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准备的阅读工具。它让我在接触那些看似深奥的教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种非常良好的仪式感和期待感,仿佛在告诉读者:接下来要进行的,是一次严肃而愉快的精神漫步。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连贯性来说,这本书的处理方式也值得称道。很多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为了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往往会把大量的背景知识、历史人物介绍堆砌在章节之前或之后,导致阅读的主线经常被打断,仿佛需要一本“工具书”来辅助阅读。而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采用了极其巧妙的“润物细无声”的嵌入式讲解。当你对某一个概念感到困惑时,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不会以大段的文字出现,而是以一种极具弹性的方式穿插在主文的解释之中。比如,当提到某个典故时,作者不会立刻停下来长篇大论地讲述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而是先给出当代语境下的理解,然后用一个极其精炼的脚注或者旁白,补充那个典故的核心精神。这种设计极大地保证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几乎可以一口气读完好几章而不感到疲惫,因为我的思维不需要在“理解当前这句话”和“去查阅背景资料”之间来回切换。这表明了编者对目标读者群体的心理把握非常精准,他们知道我们更需要的是“即时反馈”和“流畅体验”,而不是一次性的知识灌输。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价值,我会选择“桥梁”。它成功地在古代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困境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而优雅的桥梁。现代社会,我们被各种“成功学”、“效率指南”所包围,它们往往只教你如何加速奔跑,却很少提醒你停下来看看自己正在朝哪个方向跑。这本书则像是为你按下了一个暂停键,让你重新校准航向。它的语言风格,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带有现代散文的轻盈与穿透力,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的古板,也没有故作新潮的轻浮。特别是针对年轻一代的解读部分,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理解与期待,而不是苛责与否定。它不是让你回到过去,而是让你带着古人的智慧,更从容、更有底气地面对未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视的礼仪、边界感、以及自我约束的意义,都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知。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并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新体会的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语录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同理心。很多传统读本在“解释”先贤教导时,常常陷入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仿佛成年人向懵懂孩童灌输不容置疑的真理。但这本书记述的“新解”,却完全没有这种架子。它更像是与一位博学、风趣又极具生活经验的长者进行的对话。举个例子,书中对于“凡是人,皆须爱”的阐释,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博爱”概念上,而是细致地拆解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从网络上的匿名攻击到职场中的微妙竞争,如何将这份“爱”落到实处,而不是沦为空洞的口号。作者用了非常贴近我们日常会遇到的场景来举例,比如邻里纠纷、家庭代际沟通的障碍,甚至是对待服务行业人员的态度。这种“翻译”过程,非常精彩,它成功地将数百年历史的准则,转化为一套可以在今天咖啡馆、地铁里、甚至是线上会议中应用的行动指南。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低声笑出来,因为作者的解读实在太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的痛点,让人感觉这不是在读一本“教导书”,而是在读一本高明的“社会观察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