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列國誌——萊索托斯威士蘭
:26.00元
售價:17.7元,便宜8.3元,摺扣68
作者:陳曉紅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80230088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81kg
萊索托王國、斯威士蘭王國是南部非洲兩個內陸國傢。兩國的地理位置、人種、語言相近,在曆史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兩國獨立後,都參照前宗主國英國的政治製度,確立瞭西方式的代議製和君主立憲製;在經濟上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都麵臨利用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實現經濟騰飛的前景。本書是一本全麵反映萊索托王國和斯威士蘭地理、政治、經濟、教育、外交等概況的誌書。
前言
萊索托(Lesotho)
章 國土與人民
節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二 行政區劃
三 地形特點
四 河流與湖泊
五 氣候
第二節 自然資源
一 礦産
二 植物
三 動物
第三節 居民與宗教
一 人口
二 民族
三 語言
四 宗教
第四節 民俗與節日
一 民俗
二 節日
第二章 曆 史
節 上古簡史
一 史前人類
二 萊索托的桑人
第二節 中古簡史
一 巴蘇陀民族的形成
二 利法肯戰爭與巴蘇陀王國的形成
三 維護王國獨立和莫舒舒一世的改革
第三節 近代簡史
一 巴蘇陀王國反抗殖民者的鬥爭
二 英國的殖民統治和巴蘇陀人的反抗
三 英國間接統治製度的確立
第四節 現代簡史
一 巴蘇陀蘭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
二 英國殖民當局的改革
三 巴蘇陀蘭從自治到獨立
四 獨立後的曆史發展
第五節 曆史人物
一 莫舒舒一世
二 莫舒舒二世
三 喬納森
四 莫赫勒
第三章 政 治
節 政治製度演變
一 獨立前政治製度的發展
二 獨立後的政治發展
第二節 立法、行政和司法體製
一 立法機構
二 行政機構
三 司法機構
第三節 主要政黨
一 萊索托民主大會黨
二 巴蘇陀國民黨
三 萊索托人民大會黨
四 巴蘇陀大會黨
第四節 軍事
一 概述
二 武器的控製與銷毀
第四章 經 濟
節 經濟發展概況
一 獨立前經濟發展狀況
二 獨立後經濟發展狀況
三 基本經濟指標和産業結構指標
第二節 農牧業
一 農業
二 畜牧業
三 林業和漁業
第三節 工商業
一 工礦業
二 能源業和建築業
三 商業和服務業
第四節 交通運輸和通信業
一 交通運輸
二 通信業
第五節 財政與金融
一 財政收支狀況
二 貨幣與銀行
第六節 對外經濟關係
一 對外貿易
二 外國援助
三 外國資本
四 外債
第七節 旅遊業
一 概況
二 主要旅遊城市
三 主要旅遊景點
第八節 國民生活
一 國民就業和勞工政策
二 工資與物價水平
第五章 教育、文藝、體育、衛生
節 教育
一 概況
二 教育體係
第二節 文藝、新聞
一 文學藝術
二 廣播電視與新聞齣版
第三節 體育、衛生
一 體育
二 醫療衛生
第六章 外 交
節 對外關係概況
第二節 與南非的關係
一 ~年的萊南關係
二 年以來的萊南關係
第三節 與西方國傢的關係
一 與美國的關係
二 與西方其他國傢的關係
第四節 與非洲其他國傢的關係
一 與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國傢的關係
二 與其他國傢的關係
第五節 與中國的關係
一 雙邊互訪
二 雙邊經貿與文化關係
斯威士蘭(Swaziland)
章 國土與人民
節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二 行政區劃
三 地形特點
四 河流與湖泊
五 氣候
第二節 自然資源
一 地質構造和礦産
二 植物
三 動物
第三節 居民與宗教
一 人口
二 民族
三 語言
四 宗教
第四節 民俗與節日
一 民俗
二 節日
第二章 曆 史
節 上古簡史
一 斯威士蘭境內的原始居民
二 斯威士蘭的桑人
第二節 中古簡史
一 班圖人遷徙與斯威士民族的形成
二 斯威士蘭王國的領土擴張與統一
三 與歐洲人的初步接觸
第三節 近代簡史
一 王國的鞏固與王朝的更迭
二 歐洲人的覬覦和滲透
三 英、布的爭奪與斯威士蘭淪為德蘭士瓦保護國
四 市鎮的齣現與基督教在斯威士蘭的傳播
五 英國對斯威士蘭的殖民統治
六 索布紮二世與英國殖民當局的鬥爭
第四節 現代簡史
一 斯威士蘭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二 從自治到獨立
三 索布紮二世執政時期
四 姆斯瓦蒂三世執政時期
第五節 曆史人物
一 索布紮一世
二 姆斯瓦蒂二世
三 索布紮二世
第三章 政治、軍事
節 政治製度演變
一 獨立前的政治發展演變
二 獨立後政治製度的發展
第二節 立法、行政和司法體製
一 立法機構
二 行政機構
三 樞密機構
四 司法體製
第三節 主要政黨與團體
一 年以前的政黨與團體
二 年以後的政黨
三 主要團體
第四節 軍事
一 獨立前斯威士蘭的武裝力量
二 獨立後的斯威士蘭軍隊
第四章 經 濟
節 經濟發展概況
一 經濟發展政策
二 基本經濟指標
三 産業結構指標
第二節 農林牧漁業
一 農業
二 畜牧業
三 林業和漁業
第三節 工礦業
一 製造業
二 采礦業
三 能源業
第四節 交通運輸與通信
一 交通運輸
二 通信
第五節 財政與金融
一 財政收支狀況
二 貨幣與銀行
第六節 對外經濟關係
一 對外貿易
二 外國援助
三 外國資本
四 外債
第七節 旅遊業
一 概況
二 主要旅遊城市
三 其他旅遊景點
第八節 國民生活
一 國民就業情況
二 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
第五章 教育、新聞、體育、衛生
節 教育
一 教育概況
二 教育體係
第二節 新聞齣版
一 新聞齣版
二 廣播電視
三 主要公共文化及科研機構
第三節 體育與衛生
一 體育
二 醫療衛生
第六章 對 外 關 係
節 對外關係概況
第二節 與南非的關係
一 建交前的斯南關係(~)
二 年以來的斯南關係
第三節 與西方國傢的關係
一 與美國的關係
二 與英國及其他發達國傢的關係
第四節 與其他非洲國傢的關係
一 與莫桑比剋的關係
二 與其他非洲國傢的關係
第五節 斯威士蘭與中國的關係
一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二 與中國颱灣的關係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陳曉紅,1962年生,湖南省益陽市人。1983年畢業於湘潭大學曆史係並留校任教。1989年和2002年先後獲得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為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導師。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子課題1項,參加國傢*、八五社會科學重點課題3項,參加國傢社科規劃重點
作為一名對世界各國風土人情都充滿好奇的旅行愛好者,我最近恰好在書店裏翻閱到瞭一本名為《列國誌——萊索托斯威士蘭》的書籍。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憑初步的翻閱,這本書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讓我對這兩個位於非洲大陸上的袖珍王國充滿瞭嚮往。書中精美的插圖,從巍峨的山巒到古樸的村落,再到當地人民的傳統服飾和節日慶典,都仿佛在嚮我訴說著它們獨特的故事。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巴索托人(Basotho)和斯瓦蒂人(Swati)的民族起源、社會結構和信仰習俗的介紹所吸引。書中對這兩個民族在曆史長河中如何保持其獨特的文化認同,以及他們如何應對外部世界的影響,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他們生活在這片高原土地上的智慧,感受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那些至今仍在傳承的古老儀式和傳說。
評分最近購得一本《列國誌——萊索托斯威士蘭》,雖然還未深入研讀,但僅憑目錄和扉頁的介紹,便已勾勒齣兩個國傢在我腦海中生動的輪廓。作為一名對藝術和文化史情有獨鍾的讀者,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當地藝術、音樂、舞蹈以及文學作品的介紹。萊索托人以其精湛的編織技藝聞名,他們的色彩斑斕的毛毯不僅是實用品,更是承載著民族精神的藝術品。而斯威士蘭的皇傢慶典,如“蘆葦節”,以其盛大的場麵和富有象徵意義的儀式,展現瞭斯瓦蒂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豐富的插圖和詳細的文字描述,展現這些藝術形式的魅力,並探討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在當代社會中繼續發揮作用,傳承民族記憶。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國際政治和區域發展動態的讀者,我總是試圖通過閱讀來更全麵地理解不同國傢的發展軌跡。《列國誌——萊索托斯威士蘭》這本書,從標題上看,似乎就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兩個國傢內部治理和對外關係的窗口。我猜測書中會詳細介紹這兩個國傢的政治體製、經濟結構以及它們在國際舞颱上的定位。對於萊索托,我很好奇它如何作為一個被南非環繞的內陸國,維持其國傢主權和獨立性,並在復雜的區域政治經濟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對於斯威士蘭,其君主製和持續的政治改革進程,無疑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這兩個國傢在經濟發展、社會改革以及人權保障方麵所麵臨的挑戰和取得的成就的客觀分析,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它們作為發展中國傢的獨特性。
評分閱讀《列國誌——萊索托斯威士蘭》這本書,我期待能夠解鎖一段關於非洲南部兩個袖珍王國的全新認知。作為一名對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充滿興趣的讀者,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社會組織、傢庭結構、教育體係以及醫療保健等議題尤為關注。萊索托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傢,其農村社區的社會互動模式和傳統習俗,無疑是研究非洲社會生活的重要樣本。而斯威士蘭,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思潮的碰撞,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變革,更是值得深入探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兩個國傢在貧睏、艾滋病等社會問題上所付齣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的真實案例,並展現當地人民在麵對生活挑戰時的韌性和智慧。
評分最近,我偶然在書架上注意到瞭一本《列國誌——萊索托斯威士蘭》,書名簡潔有力,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對那些鮮為人知卻又充滿魅力的國度總是抱有格外的好奇心,而萊索托和斯威士蘭,這兩個在地圖上如同兩顆明珠般鑲嵌在南非版圖上的小國,更是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這兩個國傢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景觀的描述。我想象著在萊索托那被譽為“天空之國”的高原上,壯麗的山脈是如何塑造瞭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又孕育瞭怎樣彆具一格的動植物群落。而斯威士蘭,那個以國王統治著稱的國度,其保留下來的濃厚傳統文化和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同樣令我心馳神往。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兩個國傢如何利用其獨特的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同時又如何努力地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環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