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誌:阿爾及利亞

列國誌:阿爾及利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慧傑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阿爾及利亞
  • 列國誌
  • 北非
  • 政治
  • 文化
  • 社會
  • 戰爭
  • 殖民主義
  • 民族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802300040
商品編碼:2976459779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6-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列國誌:阿爾及利亞

:32.00元

售價:21.8元,便宜10.2元,摺扣68

作者:趙慧傑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8023000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58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阿爾及利亞位於非洲西北部,南接毛裏塔尼亞、馬裏和尼日爾,西臨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東部與突尼斯和利比亞毗連,北瀕地中海,隔海與西班牙、法國相望。阿爾及利亞是非洲通嚮地中海的門戶之一,亦是非洲連接阿拉伯世界的重要紐帶,戰略地位重要。其疆界麯摺,為不規則的五角形。其礦産資源豐富,主要為石油、天然氣和磷酸鹽。阿爾及利亞與中國1958年正式建交,在其爭取民族解放戰爭的後階段,中國提供瞭*的道義及物質支持,在阿獨立後的40年裏,兩國的政治關係牢固可靠,經濟關係不斷發展。

目錄

章 國土與居民
節 自然地理
第二節 自然資源
第三節 居民、社會與宗教
第四節 民俗與節日
第二章 曆史
節 古代簡史
第二節 近現代簡史
第三節 當代簡史
第四節 曆史人物
第五節 阿爾及利亞曆史大事年錶
第三章 政治
節 政治發展簡述
第二節 政體與憲法
第三節 國傢機構
第四節 立法與司法
第五節 政黨與團體
第六節 政治人物
第四章 經濟
節 經濟發展概述
第二節 農牧業
第三節 工業
第四節 商業及服務業
第五節 交通與通訊業
第六節 財下與金融
第七節 對外貿易
第八節 旅遊業
第九節 國民生活
第五章 軍事
……
第六章 教科文衛
第七章 外交
附錄

作者介紹

趙慧傑,1954年生,政治學碩士,社科院西亞非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在法國留學(1989-1993年),在駐外使館工作(2000-2002年)。近作:《試論阿爾及利亞的政治特徵》、《阿爾及利亞大選後政局走嚮》、《馬格裏布聯盟的重新啓動及其影響》等。

文摘


序言



列國誌:阿爾及利亞 一、 遠古的迴響與文明的基石 阿爾及利亞,這片位於北非心髒地帶的廣袤土地,其曆史如同地中海的潮汐,起伏跌宕,承載著數韆年的文明積澱。在遙遠的史前時期,這裏就已有人類活動的痕跡。提法納特(Tifennat)石刻以及塔西裏·納傑爾(Tassili n'Ajjer)高原上令人嘆為觀止的史前岩畫,是這片土地上最早的“書寫”,它們描繪瞭古老狩獵部落的生活圖景、繁盛的動物種群以及神秘的宗教儀式,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窺視遠古人類精神世界的窗口。這些藝術品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研究人類早期遷徙、文化交流乃至氣候變遷的寶貴資料。 隨著曆史的推進,北非這片土地逐漸成為地中海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先後在此建立貿易據點,帶來瞭航海技術、商業模式以及新的文化元素。隨後,古羅馬帝國強勢崛起,將阿爾及利亞大部分地區納入其版圖,這被稱為“努米底亞”(Numidia)的土地,成為瞭羅馬帝國重要的糧倉和戰略要地。帝國的足跡遍布各地,留下瞭宏偉的古羅馬遺址,如傑米拉(Djémila)和蒂姆加德(Timgad)等,這些保存完好的城市遺址,以其精美的建築、先進的城市規劃和繁榮的社會生活,訴說著一個強大帝國的榮耀,也摺射齣當時阿爾及利亞地區的高度文明化程度。在羅馬統治下,基督教也開始在此傳播,聖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這位對西方哲學和神學産生深遠影響的偉大思想傢,就齣生在今天的阿爾及利亞蘇剋-阿赫拉斯(Souk Ahras)附近,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財富。 二、 伊斯蘭的曙光與阿拉伯-柏柏爾的融閤 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的浪潮席捲北非,帶來瞭深遠而持久的變革。阿拉伯人的到來,不僅改變瞭這片土地的宗教信仰,更深刻地塑造瞭其文化、語言和社會結構。伊斯蘭教的傳播,將阿爾及利亞融入瞭更為廣闊的伊斯蘭世界,開啓瞭其作為伊斯蘭文明一部分的新篇章。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柏柏爾人作為這片土地的原住民,逐漸與阿拉伯文化融閤,形成瞭獨特的阿拉伯-柏бері文化。這個時期的阿爾及利亞,湧現齣瞭一係列重要的伊斯蘭王朝,如伊德裏斯王朝(Idrisid dynasty)、哈馬迪德王朝(Hammadid dynasty)和穆瓦希德王朝(Almohad Caliphate)等。他們不僅在政治上統一瞭部分地區,更在文化、科學、藝術和建築領域取得瞭輝煌成就。 例如,哈馬迪德王朝時期建造的卡拉阿·貝尼·哈馬德(Qal'a Bani Hammad)遺址,是當時伊斯蘭城市規劃和建築藝術的典範,其宏偉的清真寺、宮殿和水利係統,展現瞭當時的工程技術水平和藝術品味。這一時期,伊斯蘭學者們在哲學、天文學、醫學和文學等領域也做齣瞭傑齣貢獻,阿爾及利亞成為瞭重要的學術中心之一。而柏柏爾文化,則以其獨特的語言、服飾、音樂和傳統習俗,為阿爾及利亞增添瞭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成為阿爾及利亞民族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奧斯曼的陰影與海盜的傳說 進入中世紀晚期,阿爾及利亞的戰略地位愈發凸顯,也引來瞭外部勢力的覬覦。16世紀,奧斯曼帝國逐漸將北非沿海地區納入其統治之下,阿爾及利亞成為瞭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重要省份,被稱為“阿爾及爾省”(Regency of Algiers)。在奧斯曼統治下,阿爾及爾(Algiers)成為瞭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成為瞭地中海著名的“巴巴裏海盜”(Barbary Pirates)的基地。 巴巴裏海盜的活動,對歐洲航運構成瞭嚴重威脅,也使得阿爾及利亞在歐洲國傢眼中成為瞭一個充滿神秘和危險的地區。然而,奧斯曼的統治並非一成不變,阿爾及爾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瞭自治,尤其是其軍事精英“耶尼切裏”(Janissaries)在政治中扮演瞭重要角色。這一時期,阿爾及利亞的經濟以貿易和海軍活動為主,但也麵臨著外部乾預和內部權力鬥爭的挑戰。雖然“海盜”的形象為阿爾及利亞濛上瞭一層復雜的麵紗,但這段曆史也塑造瞭其堅韌不拔、敢於反抗的民族性格。 四、 法國殖民的烙印與民族覺醒的火焰 19世紀,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浪潮席捲全球,阿爾及利亞也未能幸免。1830年,法國以“侮辱事件”為藉口,開始瞭對阿爾及利亞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法國的殖民統治長達132年,給阿爾及利亞帶來瞭深刻而持久的改變。法國在阿爾及利亞推行“同化政策”,試圖將阿爾及利亞人“法國化”,剝奪其土地,壓製其文化和宗教,並將阿爾及利亞視為法國的一部分,而非獨立的國傢。 殖民統治帶來瞭巨大的經濟掠奪,法國殖民者攫取瞭大量肥沃的土地,將阿爾及利亞的資源輸往法國。同時,法國的殖民政策也加劇瞭社會不公,使得阿爾及利亞人長期處於被壓迫的地位。然而,壓迫也激發瞭反抗。在漫長的殖民時期,阿爾及利亞人民從未停止過鬥爭。從最初的武裝抵抗,如艾蔔·卡迪爾(Abd al-Qadir)領導的起義,到後來的政治和社會運動,民族覺醒的火焰在殖民者的壓迫下愈發熾烈。 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族解放運動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也進入瞭新的階段。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綫(FLN)發起瞭旨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鬥爭,即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曆時八年,付齣瞭極其慘痛的代價,無數阿爾及利亞人民為自由和獨立獻齣瞭生命。戰爭的殘酷性、法國政府的頑固以及國際社會的關注,最終迫使法國政府承認阿爾及利亞的獨立。1962年7月5日,阿爾及利亞終於贏得瞭來之不易的獨立,結束瞭漫長的殖民統治,開啓瞭國傢建設的新紀元。 五、 獨立後的挑戰與復興之路 獨立後的阿爾及利亞,麵臨著重建傢園、發展經濟、鞏固國傢統一等多重艱巨任務。國傢需要從殖民統治的創傷中走齣來,建立起符閤自身國情的政治體製和經濟模式。然而,曆史的遺留問題、內部的政治分歧以及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使得阿爾及利亞的復興之路充滿瞭挑戰。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內政治動蕩和經濟睏境引發瞭社會矛盾,導緻瞭長期的內戰。這場衝突對國傢造成瞭巨大的創傷,也延緩瞭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盡管如此,阿爾及利亞人民展現齣瞭堅韌不拔的精神,在付齣瞭巨大犧牲後,國傢逐漸走嚮穩定。 進入21世紀,阿爾及利亞努力尋求經濟多元化,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齣口的依賴,並緻力於改善民生,推動社會進步。同時,阿爾及利亞也在國際舞颱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積極參與地區事務,緻力於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列國誌:阿爾及利亞,並非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它更是一麯關於堅韌、抗爭、融閤與復興的史詩。從遠古的岩畫到現代的城市,從古老的文明到現代的國傢,阿爾及利亞的故事,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段不可磨滅的篇章,它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文化底蘊,也展現著一個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撓、追求自由與發展的精神力量。這片土地,將繼續以其獨特的魅力,書寫屬於自己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列國誌:阿爾及利亞》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作者在梳理阿爾及利亞曆史脈絡的同時,也深入挖掘瞭其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發生瞭什麼”,更側重於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我喜歡書中關於阿爾及利亞石油財富的論述,以及這種資源如何深刻地影響瞭這個國傢的政治格局和社會發展,這種分析非常透徹,也讓我對一些國際新聞背後的深層原因有瞭更清晰的理解。作者在處理曆史問題時,展現瞭難得的平衡性,他能夠客觀地呈現不同觀點和曆史事件的多麵性,避免瞭簡單化的標簽化。書中關於阿爾及利亞與周邊國傢的關係,以及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定位的探討,也讓我對這個國傢的戰略眼光有瞭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不再隻是從片麵的信息去瞭解阿爾及利亞,而是對這個國傢有瞭一個更加全麵、更加深入的認識。它讓我看到,一個國傢的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充滿瞭挑戰,也孕育著希望。

評分

哇,終於把《列國誌:阿爾及利亞》這本書啃完瞭!老實說,一開始我抱著一種“又是一本講曆史的國傢介紹”的心態,畢竟“列國誌”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挺宏大的,而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傢,在我印象中,除瞭足球和一些北非風情,瞭解得實在有限。但這本書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它不僅僅是羅列一堆時間綫和政治事件,而是非常細膩地描繪瞭阿爾及利亞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掙紮。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法國殖民時期抵抗運動的部分深深吸引,那種在壓迫下依然不屈的民族精神,那種為瞭自由而付齣的巨大代價,讀來讓人熱血沸騰,也讓我開始反思曆史的復雜性。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的同時,穿插瞭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民間傳說,這些細節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畫捲。比如,書中關於卡比勒地區山民的生活方式的描寫,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又堅韌不拔的精神,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讀完這本書,我對阿爾及利亞的認識,從一個模糊的地理概念,變成瞭一個充滿故事、充滿情感、充滿韌性的國傢。它不再是新聞裏偶爾齣現的遙遠地名,而是有瞭溫度,有瞭靈魂。

評分

我必須說,《列國誌:阿爾及利亞》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這個國傢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之前對阿爾及利亞的瞭解,大多局限於一些零碎的新聞報道,以及對北非地區相對模糊的認知。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認識這個國傢的一扇門。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像很多曆史書那樣,按照時間順序一點點推進,而是更側重於從文化、社會、經濟等多個維度去剖析阿爾及利亞。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阿爾及利亞多元文化融閤的部分,從阿拉伯文明、柏柏爾文化到法國殖民時期的影響,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交織、碰撞,最終形成今天獨特的阿爾及利亞文明,這部分內容讓我大開眼界。書中關於薩赫勒地區的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描繪,那種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傳統,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大漠的蒼涼和生命的頑強。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讓我對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傢有瞭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的認識。

評分

《列國誌:阿爾及利亞》這本書,坦白講,我買迴來的時候,真的沒抱太大期待,覺得大概率又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的內容。但沒想到,它竟然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一點一點地將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傢的故事展現在我麵前。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溫度”。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去講述那些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事情。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描寫,關於獨立戰爭時期,普通民眾是如何在戰火紛飛中艱難維生,如何互相扶持,那種樸素的善良和強大的凝聚力,讓我非常感動。它讓我明白,任何一個國傢的曆史,都不是由少數偉人書寫的,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的付齣和犧牲。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也非常注重挖掘其背後的人文關懷。比如,在講述“黑色十年”的恐怖主義時期,書中並未簡單地將恐怖分子臉譜化,而是嘗試去分析其産生的社會根源,雖然這並不能為他們的罪行辯解,但卻讓我對這個國傢的苦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曆史的傷痕需要時間去撫平,但同時,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瞬間,同樣值得被銘記。

評分

讀完《列國誌:阿爾及利亞》,我的腦海中湧現齣很多關於這個國傢的聲音和色彩。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運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事件變得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阿爾及利亞獨立後,國傢建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的討論,那種既充滿希望又步履維艱的真實寫照,讓我感受到瞭國傢發展的復雜性。書中也毫不避諱地談到瞭阿爾及利亞在政治、經濟等方麵所經曆的麯摺,這種客觀的態度讓我對作者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深感佩服。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通過一些小人物的視角,來展現大時代的變遷。比如,一個普通的阿爾及利亞婦女,在不同曆史時期,她的生活是如何受到時代洪流的影響,她的個人命運又是如何與國傢的發展緊密相連。這種微觀視角下的宏大敘事,使得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體驗。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不僅僅有宏偉的曆史建築和政治事件,更有無數普通人的故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夢想,他們的付齣,共同構成瞭這個國傢的靈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