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刚 著
图书标签:
  • 武术
  • 审美
  • 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武术文化
  • 国学
  • 历史
  • 哲学
  • 艺术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西单图书大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二科
ISBN:9787010192884
商品编码:29764731511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作者:孙刚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5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01019288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作者简介

孙刚,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博士。2006 年9月至2009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 士学位;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山东师 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7 月至2017年7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 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武术教育、 武术跨文化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 现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副 主任。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武 术审美文化研究”(IICTYO01)、中国博士后 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新时期学校武术教育 的文化选择与体系架构”(2012T50626)、参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先后在《体育科 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山东省省级** 硕士论文、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3项 及山东师范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刀光剑影中的东方情韵:中国武术的美学溯源与精神意蕴 中国武术,一项流传千年的古老技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格斗防身范畴,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它不仅是肢体力量与技巧的极致展现,更是东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人生智慧的凝结。本书《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正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寻武术背后那深邃而迷人的审美维度,以及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一、武术的形态之美:动作、身法与招式的视觉盛宴 中国武术的美,首先呈现在其千姿百态的动作之中。从刚猛霸气的少林长拳,到飘逸灵动的太极推手,再到矫健迅捷的咏春拳,每一种拳种都如同一首无声的诗,一曲无字的歌。这种美,是一种动态的美,是身体与空间、力量与速度、刚与柔的完美协调。 动作的韵律与节奏: 武术的每一个招式,无论是起手、蓄力、发力,还是收势,都讲究严谨的起承转合,如同乐曲般富有内在的韵律感。如太极拳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其动作舒缓流畅,行云流水,蕴含着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哲理。而少林拳的“一招一式,力透千钧”,则展现出金刚怒目般的威严,动作之间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张力。这种对动作韵律的极致追求,使得武术表演本身就成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艺术。 身法的灵动与精妙: 身体的移动、步法的变换,是武术动作的基础,也是其视觉美感的重要来源。腰胯的转动,如同船舵一般精准地引导着全身的力量;步法的进退挪移,或稳如磐石,或轻盈如燕。腾、挪、闪、转、扑、跌、纵,这些精妙的身法,不仅是攻防的需要,更是将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与爆发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观赏一场高水平的武术对决,犹如欣赏一场芭蕾舞,只不过它更加刚毅,更加震撼。 招式的意境与象征: 每一个武术招式,往往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背后蕴含的意象。例如,“白鹤亮翅”、“猛虎扑食”、“金刚捣碓”等,这些名称本身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赋予了招式以生命和故事。它们可能源于对自然界动物姿态的模仿,也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品质,如“七伤拳”象征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悲壮。这些招式不仅仅是动作的组合,更是蕴含着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东方智慧,将武术的视觉表现力提升到一种精神象征的层面。 二、武术的精神之美:德、礼、仁、义的文化烙印 如果说武术的形态之美是其表象,那么其精神之美则是其灵魂所在。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与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其核心价值观深深地烙印着东方文明的印记。 “武德”的至高追求: “武德”是中国武术最根本的精神内核,它强调“以武止戈”,而非好勇斗狠。习武之人,首重品德修养。尊重师长、勤奋刻苦、谦虚谨慎、公平竞争,这些是武德的基本要求。武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是对力量的敬畏与克制,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武德高尚的武者,其武术造诣越高,越能体现出一种内在的沉静与力量。 “礼”的规范与传承: 在武术的传承过程中,“礼”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师徒之间的“敬师如父”,弟子对师门规矩的遵守,以及在武术交流中的互相尊重,都是“礼”的具体体现。每一次训练前的抱拳礼,每一次比试前的问候,都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对武术文化传统的尊重,对对手的敬意,以及对自己内心平静的期许。这种对“礼”的强调,使得武术的传承有序,文化得以延续。 “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导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武术精神。习武之人应怀揣“仁爱”之心,不欺凌弱小,不恃强凌弱;应秉持“正义”之道,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应遵循“礼仪”之规,尊重他人,待人以诚;应拥有“智慧”之眼,明辨是非,审时度势;应坚守“诚信”之诺,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些价值导向,使得武术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而是成为一种塑造人格、完善自我的途径。 三、武术的哲学之美:天人合一、阴阳相济的宇宙观 中国武术的深邃之处,在于其将精深的哲学思想融入到肢体动作之中,通过“以武载道”的方式,展现出东方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武术中,这种理念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模仿,以及追求人与环境、人与对手之间的和谐共处。例如,太极拳中的“顺应自然”,无论是动作的起伏,还是力量的运用,都力求不与自然相抗,而是顺势而为,以柔克刚。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武术的攻防不再是单纯的对抗,而是上升到一种与宇宙运行规律相契合的艺术。 “阴阳相济”的辩证智慧: “阴阳”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辩证思想,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武术中,这种思想体现在刚与柔、虚与实、攻与守、动与静等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关系中。例如,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既有柔韧的引进落空,又有刚猛的发力制敌;咏春拳的“寸劲”,看似短促,却蕴含着强大的爆发力,体现了“以静制动,以慢打快”的辩证思想。这种“阴阳相济”的智慧,使得武术的技法更加丰富,更具变化。 “以气运身,以内炼外”的生命观: 中国武术非常重视“气”的概念,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力量的源泉。许多拳种都强调“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通过调息、运气等方式,强健体魄,升华精神。这种“以气运身”的理念,将武术的锻炼从纯粹的肢体运动提升到一种对生命能量的开发与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对生命活动的深刻理解。 四、武术的艺术之美:表演、写意与情感的表达 中国武术不仅仅是实用技能,更是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文化载体。无论是武术表演,还是武术电影,都极大地拓展了武术的审美疆域。 表演的张力与感染力: 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如同戏剧一般,能够通过动作、节奏、情感的铺陈,营造出强大的戏剧张力,深深地感染观众。武术家在表演中,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通过眼神、表情、肢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传达出人物的情绪、性格,以及故事的起伏。这种表演,是对武术内在精神的具象化,是情感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写意的东方美学: 中国武术的很多表现手法,都体现了东方艺术的“写意”风格。它不追求对现实的纤毫毕现的模仿,而是注重捕捉事物的神韵与精髓。例如,武术中的许多招式,并非完全模拟某种固定的形态,而是以一种概括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展现。这种“得意忘形”的艺术处理,使得武术更具意境,留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情感的宣泄与升华: 武术的锻炼与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升华过程。通过力量的释放、技巧的运用,习武者可以排解压力,砥砺意志,甚至在激烈的对抗中体验生死边缘的超越。而武术作品,如武侠小说、电影,更是将这种情感的表达推向极致,通过侠肝义胆、恩怨情仇、家国情怀的描绘,激荡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结语: 《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旨在揭示中国武术多层面、多维度的美学特质。它不仅是身体的舞蹈,更是心灵的修行;它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的体现。从刀光剑影的动作之美,到“武德”精神的熏陶,再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以及艺术表演的感染力,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东方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远足。我并非习武之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却有着深深的迷恋。一直以来,武术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充满力量与威严的,是捍卫家国、惩奸除恶的象征。然而,“审美文化”的标签,却为这铁骨铮铮的形象,注入了一抹柔情与雅致。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武术之“美”的多种面向。它或许体现在拳法中那舒展大气的动作,如同书法家笔下的龙飞凤舞;又或许体现在身法中那轻盈灵动的步伐,恰似舞者旋转的身姿。更深层地,我期待作者能引领我,去理解武术中蕴含的“道”——那种顺应自然、内外兼修的哲学思想,那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智慧。这本书,不应该只是罗列拳谱招式,而应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解读,一次对中国人心灵深处审美追求的探寻,让我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武术的博大精深,体味到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气质。

评分

手捧《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我仿佛被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积淀。中国武术,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交织着无数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印记。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灵动性相结合,去解读中国武术的“美学密码”。它是否会从古代的兵器形制、武将的服饰风貌入手,分析武术的视觉美感?是否会深入探讨历代武术家在实践中,如何将诗、书、画、乐等艺术形式的理念融入武术动作之中,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东方韵味的技击之术?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技法介绍,而是在宏观层面,阐述中国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念,以及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我期待它能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雅趣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匠心,一幅写意的山水泼墨,几笔飘逸的行草,仿佛中国武术的魂魄跃然纸上。这让我不禁猜测,书中对武术的论述,是否也如同这画面一般,写意而不失精妙,留白之处更富想象空间。我曾看过一些关于武术的书籍,它们大多侧重于技法、招式的讲解,或者历史沿革的梳理。但《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这个书名,却暗示着一种更为宏大和深刻的视角。我期待它能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问:为何中国武术在传承千年的过程中,始终与“美”紧密相连?是怎样的审美观念,塑造了武术的独特韵律?是怎样的文化土壤,滋养了武术中的艺术灵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看到那些被忽略的,关于武术形式美、动态美、意境美的深刻阐释。它不应仅仅是一本武术的“操作手册”,更应该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以及武术作为其中一颗璀璨明珠的独特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曾接触过一些关于武术的书籍,它们往往侧重于理论讲解,或者是一些具体的功法介绍。然而,这个标题所包含的“审美文化”四个字,却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发现隐藏在中国武术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美”。或许,它会从武术动作的线条、节奏、力度的变化中,解读出中国画的意境;或许,它会从武术家在技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沉着冷静、从容不迫的气质中,寻找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子;又或许,它会从不同流派武术独特的风格特征上,看出地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审美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以往对武术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更具艺术感染力的中国武术世界。

评分

初次翻开《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我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中国武术,在我脑海中一直是刚柔并济、形神兼备的代名词,而“审美文化”这四个字,更是为它增添了一层深邃的艺术光辉。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正待我缓缓开启,去探索那隐藏在刚猛拳脚之下的婉转情思,那沉淀在刀光剑影之中的人文意境。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看似粗犷的武术动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还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巧妙地融为一体的。我设想,书中定然不乏对太极拳那如行云流水般的舒展姿态的细腻描摹,也会有对少林棍法那势不可挡的凌厉攻势的深入剖析,但更吸引我的是,这些技击的背后,蕴藏着怎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怎样一种“气韵生动”的艺术追求。我期待能从中读出一种超越技击本身的生命哲学,一种在每一次出拳、每一次踢腿中都能感受到的,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东方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