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从“人”到“好人”——公共生活与青少年品德养成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孙抱弘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316609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社会转型新时期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变迁,而这对于新一代国民力量——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塑成,尤其对有关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影响深远的。那么,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到底“是什么”与“为什么”这样两个本源性的问题,以及如何让我们的青少年群体从“传统人”发展为“现代人”,如何从“人”发展为“好人”,我们应该做如何的思考,就看本书的解读了!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已经愈益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当然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适应社会的转型,必须实现建设重心的转移以及正确把握建设的起点,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课题。本书直面现实,始终以问题意识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多学科的学说资源,汲取中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及其重心转移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而有新意的解答。
目录
章 概念的界定、展开与相互关联
一、日常生活、公共生活与公共伦理
二、现代社会与公共生活伦理
三、公共伦理素质的提升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心
第二章 多学科视野里的公共伦理问题
一、康德:有限理性者与公民伦理
二、滕尼斯与迪尔凯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共同体
三、拉尔夫·林顿:社会特征、文化模式与公共文化建设
四、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公共理性的上限与下限
五、尾关周二:社会共生类型与人类交往理性的发展
六、黄万盛:全球化三大原则批判与人文公共理性的呼唤
第三章 人类社会的传承与公共伦理
一、人性假设与公共伦理规范
二、不和谐文化与公共伦理建设
三、国民性的主要缺陷与公共伦理素质的提升
第四章 当代青少年公共伦理素质现状与成因分析
一、当代青少年公共伦理素质的现状
二、当代青少年公共伦理素质现状的成因
第五章 现代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准备
一、社会发展:以人为基础的整体视角
二、现代国民素质:个人准备和社会应对
第六章 现代社会中公共伦理教育的依据与定位
一、公共伦理教育的依据
二、公共伦理教育的定位与落实
第七章 公共伦理教育的国际视野与借鉴思路
一、思想的发展过程与整合趋向
二、实践的演进轨迹与发展态势
第八章 公共伦理教育的国内视域与发展趋向
一、形成与演进的轨迹
二、路径依赖与先天不足
三、走出困境:公民——共同体意识教育
作者介绍
孙抱弘,1951.12出生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主任(2010——)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2000——2011),所刊《当代青年研究》杂志主编(2000——2011),首届“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2008年)获得者。历年的社会主要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青年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青少年伦理问题、青少年素质养成机制的跨学科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人性、国民性与国民教育的系统性研究,着力以哲学为原点的多学科视野里青少年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作者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青少年品德养成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民族精神传承的探索。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物质文明的进步,更在于其精神内核的坚韧和优秀。这本书恰恰关注了这一点,它从“人”的个体出发,逐步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在公共生活中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好人”。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梳理,对文化基因在品德养成中的影响的分析,都显得极为透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公民意识培养的章节,它将抽象的“公共生活”具体化,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让青少年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成员。这本书的语言也极富感染力,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娓娓道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品德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系,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塑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的“好人”。
评分我一直对“品德养成”这个话题非常关注,但市面上大多数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公共生活”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品德养成变得具体而可操作。作者并没有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说教,而是以一种平等、友善的口吻,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好人”。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强调,它鼓励青少年在复杂的公共环境中,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现了青少年在公共生活中的各种可能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让我看到,品德的养成不仅仅是关于“不做什么”,更是关于“应该做什么”。这本书让我对“好人”的定义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道德高尚的人,更是有能力、有智慧、有责任感,能够积极参与并改善公共生活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多了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指引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向着“好人”的方向迈进。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以为民族精神是那些宏大的叙事,是历史长河中的伟大人物和事件。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更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展现自己的品德。作者以“从‘人’到‘好人’”为主线,详细阐述了公共生活对于青少年个体品德塑造的关键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论述,它不是简单地强调义务,而是将责任感置于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视角下,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将其与现代公共生活的需求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它让我想起,我们民族的优秀品德,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培养一个有品德的青少年,就是在为民族精神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老实说,起初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高,以为又是一本说教式的品德教育读物。但读了之后,我彻底改观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空泛地谈论“道德”和“美德”,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公共生活”这一具体的实践场域,并将其与“青少年品德养成”紧密结合。作者非常巧妙地展现了,一个人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在集体事务的处理中,逐渐塑造和完善自己的品德。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同理心”和“包容性”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要求青少年去理解他人,而是通过分析公共生活中的冲突与合作,教会他们如何换位思考,如何尊重差异,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书中提到的“从‘人’到‘好人’”的过程,也让我深有感触。它不是一个线性的、简单的转变,而是一个充满挑战、需要不断自我反思和修正的过程。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思考模型和实践建议,让青少年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有更清晰的判断和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它让我看到,品德养成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好孩子”,更是为了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好公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太大了,特别是它对“好人”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我一直觉得,做一个“好人”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是天性使然。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细致地描绘了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所需的漫长而复杂的旅程。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生动的故事,阐释了公共生活环境对于个体品德养成的关键作用。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巧妙地展现了它们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当我看到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甘于奉献的普通人时,我才真正理解到,品德的养成并非只关乎个人内心,更是需要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淬炼。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好人”的榜样,更让我反思了自己是否能为创造一个更“好”的公共环境做出贡献。它让我明白,品德的养成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更需要一颗愿意为他人、为社会着想的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好人”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清晰的脉络和具体的行动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