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祖师
定价:45.00元
作者:矫友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48814450
字数: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图说老祖师》图文并茂,以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片,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各类各行祖师的由来、历史与发展等情况,史料丰富,文学色彩深厚,以散文化的笔法将中国传统习俗娓娓道来,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文图并茂的形式,更立体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内容提要
《图说老祖师》对老祖师这一传统习俗进行描述和回忆,使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传统文化的由来、发展和延续。语言文字流畅,文图并茂的形式,更立体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图说老祖师》的特色在于图说和分类细致。
目录
辑 传统饮食篇
因祸得福酿出酒
炼丹炉炼出了豆腐
卖过酸梅汤的皇帝
蒸制“蛮头”祭亡灵
闻太师的军中“糖饼”
抗金名将的火腿情
从弃儿到茶艺高手
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第二辑 艺术表演篇
梨园“鬼才”唐玄宗
幽默大师东方朔
双目失明的音乐天才
吕洞宾教杂耍
评书大王柳敬亭
李少翁妙招治心病
第三辑 市井巧匠篇
太上老君打过铁
“吴带当风”的画匠
磨刀匠人的帝王情结
竹艺高手数泰山
人文始祖授针技
剃头匠的行内秘史
比干与九尾狐狸精
木匠行的发明大王
八百岁高寿的“厨师”
第四辑 商贾经营篇
商贾楷模陶朱公
仗义疏财的马援
孟尝君的“大旅馆”
从诗人到“茶仙”
第五辑 手工制造篇
毕异与活字印刷
黄道婆黎族学艺
蔡伦造纸留美名
蒙恬的“兔毛笔”
声声驱邪魔
琢玉高手丘处机
梅葛二仙教染布
为民造车的大师
宁封子献身制陶
第六辑 悬壶济世篇
神医美名千古传
皇甫谧自学针灸
铁拐李的狗皮膏药
李时珍遍寻药草
第七辑 雄才大业篇
农师后稷的奉献
大禹壮志治水灾
至圣先师的胸襟
夙沙氏煮海制盐
先蚕娘娘养蚕忙
伏羲氏织网捕鱼
第八辑 芜杂江湖篇
伍子胥扬名丐帮
刘伯温与相术行
盗墓贼里的枭雄
腥风苦雨走镖人
作者介绍
文摘
《图说老祖师》:
炼丹炉炼出了豆腐 豆腐,在古时有很多名称,譬如“福黎”“菽乳”“黎祁”等,大约到了唐宋时期,才被正式定名为豆腐。豆腐的“权”属于、中国。公元754年,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成功之后,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人日本。从一此,这门技术才陆续传往世界各地。
豆腐是我国民间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辞源》对豆腐的生产过程是这样记载的:“以豆为之。造法,水浸磨浆,去渣滓,煎成淀以盐卤汁,就釜收之。” 喜欢吃豆腐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我国民间就形成了一种豆腐美食文化,并广泛流传。期间,许多文人雅士也纷纷加人到传播的行列之中。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不仅诗歌写得漂亮,他还是一位的美食家。他非常喜欢吃豆腐,而且对豆腐的烹制也颇有研究。元祐二年至四年,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府期问,曾亲自动手制作出了“东坡豆腐”。这道名菜,至今仍是中国传统美食界的一个佳话。
南宋诗人陆游,在《渭南文集》中记载了豆腐的烹饪方法。更为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荦关于康熙皇帝与豆腐的一段记载:康熙皇帝南巡苏州时,赏赐众随行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颇具人情味和乡土气的豆腐佳肴。
至于豆腐制作的起源,据说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有关。
刘安(公元前179一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公元前164年,他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他招募文人学者以及方士、术士等数千人,集体编撰了《淮南子》一书。该书包罗万象,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刘安还是世界上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让人将鸡蛋去汁,然后利用艾草燃烧出来的热气,使蛋壳升浮。
刘安因摆脱不了时人对“长生不老之术”的渴求与迷信,不惜重金广招天下的方士、术士。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苏飞、左吴、李尚、晋昌等八人,他们被称为“八公”。刘安命人在北山深处建造炼丹炉,然后在八公的陪伴下,炼仙丹以求长寿。他们取山中的泉水磨制豆浆,又用豆浆培育丹苗。
有一天,刘安不慎将一碗豆浆洒到了炉旁一小块供炼丹的石膏上面。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八公中的晋昌大胆地尝了一下,觉得美味可口。于是,他便将这个发现告诉了刘安。
刘安感到很奇怪,他尝了一下,觉得果然如晋昌所说。只可惜量太少了,他想,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让大家都来尝一尝呢。
于是,刘安就让人把剩下的那些豆浆连锅一起端来,把石膏碾碎搅拌在里面。过了不一会儿,又生成一锅白白嫩嫩的东西。刘安连呼“离奇”,这就是豆腐早被称为“黎祁”的原因。“黎祁”为“离奇”的谐音。
北山因此成为豆腐的原产地,后来被更名为“八公山”。八公山的豆腐从此闻名天下。
淮南王刘安意外地创造出了豆腐这种美食,因此,他被后世民间的豆腐行业尊为本行业的祖师爷并加以供奉。
……
序言
听到《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祖师》,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却又充满魅力的意象。我猜测这套书可能会收录一些在中国历史上默默耕耘、却对某个领域有着开创性贡献的“老祖师”们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代表性作品。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触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却不了解其起源和发展过程的领域。比如,关于中医的“老祖师”,他们是如何观察人体、认识疾病,又是如何发展出那些至今仍被沿用的治疗方法的?关于书法、绘画的“老祖师”,他们的笔墨技巧是如何形成,他们的艺术风格又为何如此独特?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视觉材料,比如那些“老祖师”们的画像、他们亲手绘制的图纸、他们创作的艺术品,甚至是他们使用过的工具。这种“图说”的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我们对他们成就的理解和感受。而且,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人物和作品,更能深入探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技艺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并对后世产生影响的。我想象着,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许多文化遗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一代代“老祖师”们用血汗和智慧浇灌而成。
评分《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祖师》这个书名,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传承的温度。我立刻想到,这本书很可能是在讲述那些在不同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行者。我猜测“老祖师”的范畴会非常广泛,可能涵盖了从古代的军事家、政治家,到近代的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是我们生活中可能不太为人知晓的民间艺人、手工艺大师。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关于古代农业、水利工程、或者天文历法的“老祖师”们的故事。比如,那些修建了伟大水利工程的工程师,他们是如何在大江大河面前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那些观测星象、编制历法的科学家,他们是如何认识宇宙,又是如何为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坐标?我还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老祖师”们的故事,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这些“老祖师”们生活细节的描写,例如他们的学习经历、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思想启蒙,那将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存在,而非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符号。这本书,对我而言,或许是一次与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追根溯源。
评分“图说老祖师”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朴实而充满力量的表达方式。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带着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而“图说”则保证了信息的直观性和易读性。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聚焦于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可能在主流叙事中被忽略的“老祖师”群体。比如,那些在古代医学领域默默奉献的草药师,他们如何辨识草药,如何根据病情配伍,他们的智慧是否被记录下来?又比如,那些建造了精美古建筑的工匠们,他们是如何在高空中作业,如何将一块块石头、一根根木头组合成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还有,那些在战争年代,为保家卫国而训练士兵、制作兵器的“老祖师”们,他们的贡献同样值得被铭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老祖师”们的故事呈现出来,展现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对传统工艺的详细解构,例如某种织锦的纹样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某种陶器的釉色是如何调配出来的,甚至某种烹饪的调味秘诀,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的传承。
评分这套《中国传统记忆丛书》的“图说老祖师”这个子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些非常具体且生动的画面。我不禁好奇,这里的“老祖师”究竟是指哪些领域的先驱?是那些创造了瓷器、丝绸、青铜器的古代工匠?还是那些在医学、天文、数学等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智者?又或是那些传承了武术、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大师?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祖师”。比如,我想知道那些制作传统糕点、酿造美酒、或者制作香料的秘方是如何被发现和传承的。那些绘制精美年画、雕刻木版水印的艺人们,他们的技艺又是如何一步步打磨出来的?我渴望书中能够有大量的插图,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些技艺的每一个关键步骤,甚至可以有当时的工具、作坊的复原图,这样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老祖师”们的精湛技艺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同时,我也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冰冷的技艺介绍,更能穿插一些动人的故事,比如某位“老祖师”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弟子,或是某个技艺如何在历史变迁中艰难延续的片段。这种温情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让我们理解这些技艺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寄托。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份珍贵的家族相册,记录着那些曾经闪耀在我们文化星空中的光芒。
评分看到这套《中国传统记忆丛书》的名字,就觉得很有分量,尤其被“图说老祖师”这个名字吸引。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手艺、技艺,以及支撑它们的智慧很感兴趣,总觉得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常常被现代生活的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在工坊里,甚至在寻常百姓家代代相传的绝活,它们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熟练的技巧,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以及一种与时间、与生活共处的哲学。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那些“老祖师”们的神采和他们的智慧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是不是能看到那些曾经辉煌的匠人,他们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在灯火阑珊下,或者烈日当空时,一丝不苟地雕琢、编织、烹饪,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器物或风味?这些画面本身就极具感染力,仿佛能穿越时空,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古人的匠心。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讲述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技艺,比如某种失传的刺绣方法,或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民间戏曲表演的幕后故事,又或者是什么独特的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演变。对我来说,了解这些“老祖师”的故事,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是对祖辈们智慧和勤劳的敬意,也是对我们自身文化根脉的追溯。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重新认识和珍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扇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