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定价:35.80元
作者:李兴武,马继业,仝晰纲 注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40338503
字数:
页码:35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精装,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函封,无论何时,打开这个函封,我们就能读出那些闪烁着智慧的文化密码。因此,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上佳的途径就是阅读国学经典。《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共53本,精选了中华传统文明中内涵丰富、经久流传的国学经典,包括史学的经典,文学的经典,哲学的经典,设计精美,采取双色印刷,图文并茂,品种丰富。阅读这些日久常新的经典,会带给我们理性和高雅,敏锐与睿智,以及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乐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名为《塞外边陲的民间信仰与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以其朴实无华却极具穿透力的文字,将我带入了一个遥远而鲜活的世界。作者用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记录了西北高原上牧民们如何将古老的萨满习俗与后来的佛教元素巧妙融合,形成一套独特的精神支撑体系。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扎实的口述史料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比如对“转经筒”的转动频率、特定祭祀歌曲的音阶分析,都做了详尽的记载。我尤其着迷于其中关于“生命循环”的章节,它描述了他们如何看待生老病死,以及如何在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中,通过这些仪式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和社群的凝聚力。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那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烦恼,在面对高原上生命与自然的宏大议题时,都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本书深刻地提醒我们,文化的多样性远超我们的想象,值得我们用最大的尊重去聆听和保护。
评分我最近在追的一套历史小说《三国风云录·汉末篇》的叙事手法实在是太高明了!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历史演义那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转而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各个势力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人性挣扎。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曹操角色的方式,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成一个奸雄,而是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多面性的统一体。书中对官渡之战的描写尤其精彩,不是简单的兵力对比,而是对荀彧、郭嘉等谋士之间策略博弈的细致描摹,让人看得大呼过瘾,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了那场决定天下命运的较量之中。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加入了大量符合逻辑的想象和推演,使得整个故事线索紧凑,节奏张弛有度。读完这一卷,我立刻去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来印证书中的一些关键情节,这说明这本书已经成功地激发了我对那个真实历史的好奇心,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故事本身。这种将文学虚构与历史厚重感完美融合的创作功力,实属难得。
评分我最近的阅读体验被一本介绍古建筑修复技术的专业书籍完全颠覆了:《榫卯的语言:古木结构中的智慧传承》。我之前对古代建筑的印象仅停留在宏大壮观的层面,但这本工具书,或者说“技术美学指南”,彻底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它详细拆解了从斗拱到穿枋,再到各种榫卯节点的构造原理和力学基础。作者的图示功力极强,那些复杂的结构,通过多角度的剖视图和三维透视画,变得清晰易懂,即使是完全没有建筑学背景的人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强调了古人对材料“顺应自然”的尊重,比如如何根据木材的纹理走向来设计连接,以达到千百年不朽的效果。读完这本书,我再去看故宫或者徽派民居时,那种震撼已经不再是视觉上的,而是一种对匠人智慧的由衷敬畏。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精神和传统工程哲学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制造”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这本装帧精美的《中华诗词鉴赏入门》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古典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唐诗宋词心向往之,但苦于缺乏系统入门的指引,很多词句的意境和典故总是不得其门而入。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它没有直接堆砌晦涩难懂的文学理论,而是采取了“名篇赏析+背景解读+格律浅说”的“三步走”策略。比如解读李白的《将进酒》,作者不仅细致剖析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我明白了这种狂放不羁背后深藏的失意与抱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关键的诗词意象,比如“月”、“柳”、“孤舟”等,做了专门的图文注解,非常直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位学识渊博又和蔼可亲的老师领进了一座艺术的宝库,眼前的景象一下子清晰、立体了起来,不再是以前那种干巴巴的文字堆砌。它真正做到了“普及”,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瑰宝,变得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想合上书本,去细细品味原汁原味的诗篇,甚至拿起笔尝试自己写上几句。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爱上古典诗词的“敲门砖”。
评分不得不提我最近购入的这本关于茶道哲学的专著《一盏清心:禅意与茶道精神》。说实话,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充斥着各种繁复的茶具名称和冲泡仪式的解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将茶道提升到了关乎“生活美学”和“精神修行”的高度来阐述。全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洗练、宁静,仿佛带着一股清冽的茶香。它探讨的重点不在于“如何泡好一杯茶”,而在于“如何通过泡茶的仪式感,来安顿浮躁的内心”。书中引用的宋代点茶法和日本“侘寂”美学的对比分析尤其发人深省,让我明白了“不完美中的圆满”才是东方哲学的精髓所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放下书本,去感受一下窗外的光影,或者端起手边的水杯,体会那种“慢下来”的力量。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我对“效率至上”的观念,让我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滋养灵魂的片刻宁静。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细细体会的“慢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