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研究/四库研究丛书 兰州大学文库
定价:38.00元
作者:徐亮,屈直敏,赵梅春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311043865
字数:
页码:2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研究/四库研究丛书·兰州大学文库》是部关于《四库全书》与地方文献关系的研究专著。《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研究/四库研究丛书·兰州大学文库》从清朝西北地区与《四库全书》纂修的关系,《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的来源,四库馆对《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的处置,《四库全书》西北作者及文献简介,《四库全书》西北文献存世情况,《四库全书》西北文献在《四库全书》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非西北作者的西北文献等方面,对清修《四库全书》与西北地方文献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勾稽与研究,有发凡起例的功效。
目录
导论
章 西北地区与《四库全书》纂修的关系
节 乾隆时期西北地区概况
第二节 西北对《四库全书》纂修活动的影响
第二章 《四库全书》中西北文献的来源
节 陕西巡抚采进本和陕甘的征书工作
第二节 其他省份采进和私人进献的西北作者著作
第三节 《永乐大典》中辑录的西北作者著作
第四节 内府藏书和通行本中的西北作者著作
第三章 四库馆对《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的处置
节 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著录与存目的处理
第三节 陕甘的活动
第四节 四库副产品对西北著作的收录
第五节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庋藏和西北
第四章 《四库全书》西北作者及其文献简介
节 情况分析
第二节 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第五章 《四库全书》与西北诸省的关系
节 《四库全书》与陕西文化
第二节 《四库全书》甘肃籍作者著作及陇右文化
第三节 《四库全书》与新疆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四库全书》与宁夏
第五节 《四库全书》与青海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四库全书》西北文献存世情况
节 著录书的版刻
第二节 存世情况
第三节 存目书和未收书的存世情况
第七章 《四库全书》西北文献在《四库全书》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节 《四库全书》是全国各省文人学士智慧的结晶
第二节 《四库全书》西北文献在《四库全书》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第八章 非西北作者的西北文献
节 敕撰本中的西北文献
第二节 地方官修著作中的西北文献
第三节 私人撰修的西北文献
附录 乾隆时期西北政局和《四库全书》大事记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阅读地方文献研究,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在于它总能提供一种“另类知识”的体验,区别于我们习惯接触到的来自中原或江南的传统叙事路径。西北文献往往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地域适应性,它们反映的是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这种底层逻辑是理解中国历史深层结构不可或缺的一环。我非常好奇,在这些文献中,关于“人与自然”的互动记录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充满抗争与征服的宣言,还是更多关于适应与共生的智慧?不同于官方史料的宏大叙事,地方文献往往能捕捉到更细微的人间烟火气。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将这些鲜活的“地方记忆”从僵硬的文本中解放出来,用现代研究的工具进行梳理和阐释,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我期待的,是一种既有学术高度,又不失温度的阅读体验,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片土地上先民们独特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评分从一个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我更看重学术著作的“可读性”和“启发性”。当然,学术的严谨是基石,但如果能以一种清晰、有逻辑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那无疑是锦上添花。我总是希望,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繁复的引证,能够被巧妙地融入到流畅的论证之中,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被其思想的魅力所吸引。特别是对于地域研究,如何将地域的特殊性与更宏大的历史趋势相结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为该领域的专家提供新的论据,更能引导那些对中国文化史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去重新审视“地方”在整体历史叙事中的地位。西北,常常被简化为一个“边疆”的概念,但其内部的文化张力、知识体系的自洽性,却是极其丰富的。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在展示其独特性与解释其历史意义之间找到平衡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专业著作,而成为了一部极具启发性的文化探索指南。我期待阅读那些关于文献流传、文本变异的章节,因为这些细节往往隐藏着最生动的历史侧影。
评分这本关于西北文献的研究,光是书名就让人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装帧的朴实所吸引,没有太多花哨的设计,仿佛在低调地宣示其内容的扎实与严谨。作为一名对地方文化和历史典籍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很期待能看到一些深入挖掘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力作。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简单梳理,更像是对一片广袤而独特的文化土壤进行细致入微的勘探,试图从中梳理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声音和脉络。想象一下,在西北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究竟蕴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智慧与故事,这些文献又是如何承载和塑造了那里的地域精神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作者们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去解读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本。我特别期待看到他们如何处理那些跨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背景的复杂文本群落,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具有洞察力的观点。这种自下而上、聚焦特定区域的学术探究,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全新的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的局限性。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将那些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一条清晰可见的文化长河。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兰州大学文库”这个品牌是抱有一定信赖的。地方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高校学者对本土资源的掌握程度和研究积累。能够依托于兰州大学这一平台进行系统性的“四库研究丛书”的出版,意味着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很可能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第一手资料的优势。我尤其关注“徐亮”和“屈直敏”这两位作者的组合,他们的研究侧重点和方法论会如何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术合力,这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在文献学的领域,不同学者的交叉视野常常能带来对同一文本的全新理解。比如,对于某一宗教文献的文本考证,可能需要结合语言学的知识,而对于其社会影响的分析,则需要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我希望看到一种融汇了多种学科训练的研究成果,能够有力地支撑起对西北文献复杂性的解读。这种集腋成裘、汇聚地方智慧的出版项目,其意义远超单篇论文的累加,它代表了一种长期、持续和深入的学术承诺。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被其宏大的结构和精细的划分所震撼。这绝非泛泛而谈的综述性作品,而是看得出作者们在史料爬梳上下了血本的结晶。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极端性塑造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要想对其文献进行有效的“研究”,其难度可想而知。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边疆治理、宗教传播以及农牧交替等方面文献的解读部分。这些内容往往是理解西北历史变迁的关键切口。以往的许多研究,碍乎于资料的限制或者视角上的偏差,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总显得有些单薄。我希望这本“丛书”中的这一卷,能够提供一种更加扎根于原始文本的、具有高度考据性的分析。那种“爬梳”工作的辛苦,只有真正接触过地方志、宗教经典或者家族文书的人才能体会。每一次对异文的辨析,对版本源流的追溯,都凝结着研究者巨大的耐心和深厚的功力。我阅读历史文献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参与到这种“考古”式的精神重建过程中。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透过这些尘封的西北文书,窥见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肌理和思想光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