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半导体光谱测试方法与技术
定价:128.00元
作者:张永刚,顾溢,马英料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0304722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半导体光谱测试方法与技术》可供从事半导体光谱分析的研究生、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其他涉及此领域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提要
《半导体光谱测试方法与技术》在回顾光谱学和光谱仪器的发展过程后,对半导体中涉及的主要光学过程以及半导体材料、器件及应用研究中需要哪些光谱分析手段和方法作了简要介绍,然后以分光(色散)和傅里叶变换两种方法为基础讨论了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测试仪器、关键部件、系统构成以及限制因素等,并结合一系列测量实例对吸收谱类、光电谱类和发射谱类测量方法与技术及相关细节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外,《半导体光谱测试方法与技术》还对半导体研究中涉及的一些拓展的光谱分析方法(如拉曼光谱、微区光谱、扫描成像光谱、时间分辨瞬态光谱及调制光谱等)也结合实例进行了介绍。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光谱学和光谱仪器的发展概况1
1.1引言1
1.2光谱学及其发展一瞥2
1.3光谱学仪器及测量方法发展简述9
1.4小结14
参考文献14
第2章半导体中的光学过程15
2.1引言15
2.2半导体的基本光学参数15
2.2.1折射率和吸收系数15
2.2.2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18
2.3半导体中的光吸收19
2.3.1带间本征跃迁光吸收20
2.3.2其他类型光吸收23
2.4半导体的发光26
2.4.1辐射复合与非辐射复合26
2.4.2自发辐射与受激辐射32
2.4.3发光效率34
2.5半导体中的光散射35
2.5.1半导体中的光散射解释35
2.5.2拉曼散射与拉曼光谱36
2.5.3布里渊散射37
2.6小结38
参考文献39
第3章半导体研究中的光谱测试需求40
3.1引言40
3.2半导体材料研究中的光谱测试需求40
3.3半导体器件研究中的光谱测试需求43
3.4应用研究中的光谱测试需求46
3.5小结48
参考文献49
第4章分光光谱仪的组成部件及测量系统50
4.1引言50
4.2分光元件50
4.2.1棱镜分光元件及光学材料的特性50
4.2.2光栅分光元件及其主要参数54
4.2.3其他类型的分光元件59
4.3光源60
4.3.1热光源61
4.3.2气体放电光源64
4.3.3同步辐射光源与自由电子激光器70
4.3.4激光光源72
4.4光电探测器82
4.4.1热辐射型探测器84
4.4.2量子型探测器87
4.4.3阵列型探测器93
4.5电子学部件及计算机95
4.6样品的冷却及温度控制装置101
4.7基于分光光谱仪的测量系统实例105
4.8小结107
参考文献107
第5章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及其组成部件和测量系统109
5.1引言109
5.2迈克耳孙干涉仪与傅里叶变换光谱仪109
5.3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主要部件119
5.3.1分束器119
5.3.2光源121
5.3.3光电探测器123
5.3.4分束器、光源及光电探测器的组合搭配及外光路配置129
5.4电子学部件、计算机及样品冷却装置132
5.5小结132
参考文献133
第6章透射、吸收与反射光谱测量方法及实例134
6.1引言134
6.2基于分光光谱仪的透射、吸收与反射光谱测量系统134
6.3分光法测量实例139
6.4基于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透射、吸收与反射光谱测量系统141
6.5傅里叶变换测量方法及实例146
6.6小结157
参考文献158
第7章光电光谱测量方法及实例160
7.1引言160
7.2基于分光光谱仪的光电光谱测量系统161
7.3分光法光电光谱测量实例163
7.4基于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光电光谱测量系统168
7.5傅里叶变换光电光谱测量实例170
7.6宽光谱范围光电响应光谱的校正174
7.7小结184
参考文献184
第8章发射光谱测量方法、实例及综合测量系统186
8.1引言186
8.2基于分光光谱仪的发射光谱测量系统186
8.3分光法发射光谱测量实例192
8.4基于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发射光谱测量系统及测量实例203
8.5傅里叶变换光谱综合测量系统的配置及实例233
8.6宽波数范围发射光谱的强度校正238
8.7小结244
参考文献245
第9章拉曼光谱测量方法及实例248
9.1引言248
9.2拉曼光谱原理及应用对象248
9.3测试方法及仪器要求250
9.4测试实例及限制因素254
9.4.1利用拉曼光谱测试半导体材料组分254
9.4.2利用拉曼光谱测试半导体材料应力情况257
9.4.3利用拉曼光谱测试半导体材料掺杂情况261
9.4.4利用拉曼光谱测试半导体多层材料结构263
9.5小结264
参考文献264
0章微区及扫描成像光谱测量方法及实例266
10.1引言266
10.2微区及扫描成像光谱应用对象266
10.3测试方法及仪器要求267
10.4测试实例及限制因素269
10.4.1微区光致发光谱269
10.4.2微区光致发光谱与显微X射线衍射的联用270
10.4.3微区拉曼光谱271
10.4.4扫描成像光致发光谱273
10.4.5扫描成像拉曼光谱275
10.4.6扫描成像电致发光谱277
10.4.7扫描成像时间分辨光致发光谱278
10.5小结279
参考文献279
1章时间分辨光谱测量方法及实例281
11.1引言281
11.2时间分辨光谱的基本原理282
11.3基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法的时间分辨光谱测量系统287
11.3.1系统结构与工作过程287
11.3.2仪器考虑和限制因素288
11.4基于泵浦-探测法的时间分辨光谱测量系统289
11.4.1系统结构与工作过程289
11.4.2仪器考虑和限制因素293
11.5基于条纹相机法的时间分辨光谱测量系统294
11.5.1系统结构与工作过程294
11.5.2仪器考虑和限制因素297
11.6半导体时间分辨光谱测试实例298
11.6.1InxGa1.xN/GaN多量子阱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298
11.6.2InMnAs铁磁薄膜中的载流子弛豫时间研究301
11.6.3光子晶体纳米腔激光器的超快光谱测试304
11.7小结306
参考文献306
2章调制光谱测量方法及实例308
12.1引言308
12.2光调制反射光谱的测量原理309
12.3光调制反射光谱的测试系统搭建312
12.3.1基于光栅光谱仪的光调制反射光谱测试系统312
12.3.2基于FTIR光谱仪的光调制反射光谱测试系统313
12.3.3仪器考虑与限制因素314
12.4半导体光调制反射光谱应用实例316
12.4.1GaAs1.xSbx单层薄膜材料的禁带宽度316
12.4.2GaSb基中红外波段II型量子阱的能级结构318
12.4.3GexSn1.x薄膜的直接跃迁特性321
12.5小结325
参考文献325
结束语327
汉英对照索引328
《半导体科学与技术丛书》已出版书目333
彩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处理非常到位,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高标准的同时,避免了过度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作者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讲解复杂理论时,会先用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定下基调,然后再层层剥茧地展开数学推导和物理图像的构建。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交叉的概念,作者采用了类似“情景再现”的描述手法,将抽象的能量交换过程具象化,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幕后故事”的描述,比如某个著名光谱仪的最初设计理念是如何受到当时材料学限制而做出的妥协与创新。这种人性化的叙事,让原本冰冷的技术书籍充满了温度。它让人感觉作者不仅精通技术,更对这门科学充满热情,并希望将这份热情传递给读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领域内顶尖专家的深入对话,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光谱技术更深层次的好奇心,促使我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做”,更要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信息获取便利性方面的优化。作者非常巧妙地在每章节的末尾,设置了一个“前沿综述与文献索引”的版块。这不像一般教科书那样,仅仅罗列一堆参考文献,而是对这些文献的核心贡献进行了简短的精炼总结,并指明了它们与当前章节内容的关联性。这对于希望深入挖掘某个特定子领域,但又不想浪费时间在无效信息筛选上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最高效的学习工具。通过这个版块,我很快锁定了几篇关于纳米尺度光谱响应的新论文,这些信息在其他主流教材中是难以追踪到的。此外,书中对一些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对光电导效应光谱仪从诞生到成熟的几个关键技术转折点的回顾,让人清晰地看到了技术迭代的内在逻辑。这种“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的结构布局,使得阅读过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最新动态的敏感性。整体感觉,这本书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导师,在为你精心筛选和导航信息。
评分我最近在准备一个关于特定半导体材料缺陷识别的跨学科项目,急需一本能够连接基础物理与实际工程应用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不同测试设备和技术路线的优缺点进行了极其公正和深入的横向对比。比如,在介绍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IR)和拉曼光谱仪的选择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自的物理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从成本效益、时间效率、以及对特定材料的灵敏度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并给出了一个决策树模型,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需求做出最优化选择。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实用价值。此外,书中对误差源的分类和溯源分析部分,写得尤为精彩,几乎涵盖了从光源波动到探测器响应滞后的所有潜在干扰因素,并提供了详细的软件补偿算法示例。我尝试着对照书中的一个关于温度漂移校正的步骤进行模拟,发现其描述的精度令人信服。对于那些希望将实验室结果转化为可信、可重复的工业标准的工程师而言,书中对“标准操作程序”(SOP)构建的指导,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清晰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且权威的感觉。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感觉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度很高,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曲线,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对照参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注意到目录的编排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的光谱学原理到具体的测试流程和仪器操作,再到后期的结果分析,层层递进,脉络清晰。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切入点,而不至于在浩瀚的技术细节中迷失方向。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很多关键概念的解释上,都加入了生动的比喻或者实际应用案例,让原本有些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直观易懂。比如,在讲解杂质引起的能级跃迁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上,而是结合了实际芯片的失效分析场景进行说明,这一点非常贴合工程实践的需求。这本书的排版也比较宽松,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觉拥挤,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轻。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优秀的阅读体验,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确实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更侧重于理论的复述,但实际上,它在实验方法论上的探讨极为深入和细致。特别是关于样品制备和环境控制的部分,作者花了大篇幅进行阐述,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光谱测试工作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点。例如,对于高真空环境下的光子收集效率校准,书中不仅列举了标准的步骤,还探讨了不同真空度对测试结果波动性的影响机制,甚至给出了不同温度下设备稳定性的实测数据对比图表。这表明作者的知识体系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积累而成。我特别欣赏作者敢于指出行业内一些“约定俗成”但却可能存在误差的测试盲点,并提供了更严谨的替代方案。这种批判性思维贯穿全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方法论的哲学指南”。书中提及的几种前沿的非标测试技术,虽然难度较高,但其原理分析得十分透彻,为我们拓展研究边界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升测试精度和可靠性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