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三篇整理与研究 9787030462534 单育辰-RT

郭店《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三篇整理与研究 9787030462534 单育辰-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单育辰 著
图书标签:
  • 郭店竹简
  • 尊德义
  • 成之闻之
  • 六德
  • 先秦
  • 儒学
  • 文本研究
  • 思想史
  • 单育辰
  • 出土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2534
商品编码:297752351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郭店《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三篇整理与研究

定价:128.00元

作者:单育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0304625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使我们终于看到了先秦未焚书的真正面目,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为战国中晚期楚国写本,其成书年代要比抄写时间更早,是郭店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篇论述治国、修身、为学、向德之要,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出土典籍中的精品。但由于这三篇用战国楚文字书写,用语特殊,释读、编联难度很大。本书稿就是在学术界对郭店儒简研究成果全面收集与著录的基础上,为之重新做编联与释文,加以详注,力争在一些疑难字的考释及竹简编联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细密的研究,为古文字、古文献、思想史领域的爱好者及专家提供一个准确、完善的文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锦绣华章,文脉悠长:郭店竹简《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整理与研究 一、 历史的回响:郭店竹简的惊世出土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散佚,许多珍贵的思想成果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模糊。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沉寂于地底两千多年的古老竹简,在湖北荆门郭店,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学界。这批被称为“郭店楚简”的文献,以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保存程度,为我们重新认识先秦思想,特别是早期道家、儒家思想的面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材料。 其中,《尊德义》、《成之闻之》和《六德》这三篇竹简,更是郭店楚简中的精华,它们如同三面明镜,映照出那个时代士人对于道德、修身、治学的深刻思考。这三篇文献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之间既有思想上的关联,又相互补充,共同勾勒出一幅早期儒道交融、探寻人生价值与社会秩序的宏大图景。 二、 逐字疏解,层层剖析:《尊德义》的德性之光 《尊德义》篇,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尊德”与“崇义”。这篇竹简以一种极为朴实而深刻的语言,阐释了何为君子之道,何为道德的根本。作者并未停留于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通过具体行为的描述,引导读者去理解德行的内涵。 在《尊德义》中,“德”被视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成己成物”的关键。篇中强调,君子应当“敬其所尊,爱其所亲”,将尊敬和爱戴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体现了一种泛爱精神的早期萌芽。对“义”的追求,则被置于与“德”同等重要的地位。“君子之所义,不以利害己”,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对“义”的坚守,即便面临困境,也要坚持正义,不被私利所动摇。这种对道德原则的强调,与后世儒家“见利思义”的思想遥相呼应,但其表达方式更显古朴,更具一种内在的自觉性。 篇中还深入探讨了“仁”的实践。“仁者,爱人”,这句话虽然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同情心和对他人的关怀。如何践行“仁”,《尊德义》给出了具体的指导:从“亲亲”开始,逐渐推己及人,将爱推及至“庶民”,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这种从近及远,由内而外的推恩模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尊德义》还提及了“忠”与“恕”。“忠”,不仅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良知的忠诚。“恕”,则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处境。这些道德范畴的阐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极为精炼,为理解先秦时期士人的道德观念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三、 闻道悟道,循序渐进:《成之闻之》的智慧启迪 如果说《尊德义》侧重于道德的价值与实践,那么《成之闻之》则更侧重于认识论和学习的方法,即如何“闻道”并“成己”。篇名“成之闻之”,本身就点明了核心主题:通过听闻(闻)来成就(成)自己。 《成之闻之》篇强调了“闻”的重要性。在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古代,听闻和学习他人之言是获取知识、提升认知的重要途径。然而,作者并非盲目提倡“全盘接受”,而是强调了“闻”的“辨”与“择”。“闻之,非辨也,则不知也”,没有经过辨别和思考,听闻所得便如同无根之木,难以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因此,辨别真伪、明辨是非,是“闻”的前提。 篇中还提出了“闻”与“思”相结合的观点。“闻之,非思也,则惑也”。单纯的听闻而没有思考,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因此,在听闻之后,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内化,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经验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闻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与后世“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异曲同工,体现了中国古代学人对学习规律的深刻洞察。 《成之闻之》还触及了“明察”与“审度”的重要性。“明察”要求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审度”则强调了在做出判断和决策前,需要进行周密的衡量和考量。这既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修身养性的要求。只有明察事理,审慎判断,才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做出正确的选择。 篇中对“慎言”的强调,也体现了对知识和语言的尊重。“言,君子之所以动也,非必慎乎”。每一句话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君子在说话时必须慎重,言语应当符合道义,且能够引导人向善。 四、 智慧之源,变化之道:《六德》的修身与治世 《六德》篇,则将视角进一步扩展,从个体修身上升到社会治理,探讨了“六德”在个人品德形成和社会秩序建立中的关键作用。“六德”的提法,虽然与《尚书·尧典》中的“五常”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却深刻地反映了早期思想家对于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构建。 《六德》篇所提出的“六德”,具体包括“忠、敬、信、惠、刚、直”。这六个德目,既是个人内在修养的标尺,也是社会运行的基石。 忠:这里的“忠”更侧重于一种内在的真诚与不变,是对原则的坚守,是对自我的负责。 敬: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对事物的认真态度,是一种内心的虔诚与谦逊。 信:强调诚信,言必信,行必果,是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惠:体现为仁慈、恩惠,对他人的关爱与帮助,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润滑剂。 刚:指的是一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是面对挑战时的勇气。 直:意味着正直、公平,不偏不倚,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关键。 《六德》篇认为,这“六德”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例如,只有心怀“忠”,才能真正做到“信”;只有秉持“刚”,才能在关键时刻坚持“直”。这六种品德的和谐统一,才能塑造出健全的人格,也才能构建出有序、安定的社会。 篇中还阐述了“六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当以身作则,践行“六德”,从而教化万民。反之,如果君主自身道德沦丧,那么整个社会便会陷入混乱。这种“德治”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并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五、 思想的融合与演变:早期儒道互鉴的印证 郭店楚简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思想史的认识。特别是《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这三篇文献,它们所呈现的思想面貌,并非单一学派的独立宣言,而是展现出早期儒家与道家思想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与融合。 《尊德义》和《六德》中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对“仁”、“义”、“忠”、“信”等概念的阐释,与早期儒家的思想一脉相承。然而,其中所体现出的对个体自觉性的关注,对“道”的某种玄妙的追求,又隐约可见道家思想的影子。例如,在“尊德”的语境下,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觉醒和自觉,而非外在的强制。 《成之闻之》中对学习方法、认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这种精神既是儒家“学而不思则罔”的呼应,也与道家对于“道”的探索和体悟有着某种共通之处。 总而言之,郭店楚简的这三篇文献,以其独特的文字、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先秦时期思想演变轨迹的窗口。它们展现了早期士人对于道德、修身、治学的孜孜以求,以及在不同思想流派相互激荡中,逐步形成并丰富其思想体系的过程。对这三篇竹简的整理与研究,不仅是历史文献的复原,更是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基因的追溯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们如同一盏盏古老的灯火,照亮了我们探寻思想源头的道路,也启发着我们在当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这些历久弥新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从封面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对待这些古老文献时的那种敬畏与审慎。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注释部分,引用的资料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主要的古籍文献,还涉及到了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为深入理解郭店楚简的内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文本的校勘和释读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逻辑清晰,论证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古文字功底。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整理,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引导去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意涵。整体来看,这绝对是文史研究者案头必备的一部工具书,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主要来自于其对文本“活化”的努力。面对残损或不甚清晰的楚简文字,很多研究往往停留在考据和释读层面,但这位作者似乎更进一步,试图挖掘这些古代概念在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实际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一些关键动词和形容词的阐释,它们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仿佛重新焕发了活力,与当时士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竹简摩擦声中蕴含的古人对道德实践的殷切期盼。这种将文献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紧密结合的做法,使得研究成果更具可读性和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也让关心中国古代思想精神的普通读者能从中获得滋养,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思想魅力。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整体框架时的精妙布局。他没有将三篇文献简单地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先秦思想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比较和勾连,揭示了《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和思想递进关系。这种宏观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郭店竹简整体面貌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德”和“义”在不同篇章中侧重点的细微差别,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避免了将复杂多变的古代概念简单化、脸谱化的倾向。书中对于篇章结构的梳理,也极大地便利了初学者,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竹简内容变得更加条理分明,如同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了清晰的脉络。这种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路径,体现了研究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论证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它并非那种旁征博引却缺乏核心主张的“资料汇编”,而是每一步推论都有明确的学术支撑,逻辑链条紧密无懈可击。当作者提出某个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时,他会耐心地铺陈各种反面意见,然后通过更加精微的文本细读和历史对比来确立自己的立场。这种“先抑后扬”的论述方式,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谦逊与自信,让人在阅读时感到十分踏实,愿意跟随他的思路走下去。我特别喜欢那种在看似平静的文字下,实则暗流涌动的思辨过程,每一次的转折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最终导向对原典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追求真理的学者而言,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评分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在学理深度与文本呈现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细致考证和理论深度的要求,又通过清晰的结构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为广大文史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郭店思想世界的便捷之门。阅读完毕后,合上书卷,脑海中留下的不仅是对三篇竹简具体内容的记忆,更是一种对先秦时期士人精神世界的重新认识。这种研究的成果,无疑为我们理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增添了极其重要且独特的一块拼图。它不仅仅是对已知材料的梳理,更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学术贡献,令人感到充实而满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