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人间词话 | 作者 | 王国维,王禹翰,夏华 等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47039816 | 出版日期 | 2016-02-01 |
| 字数 | 页码 | 33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年。属于文艺批评类作。王国维先生运用了传统的诗话形式,而论及的内容已经达到了近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作品。他在《人间词话》当中提出了“境界说”。王国维率先将其提升到美学的本质论高度。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者在此。”这是全书的总论。对五代、北宋的词评价很高。 |
| 作者简介 | |
|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浙江省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 夏华,曾在某大学任教,现专职研究古典文化,为多家文学类期刊长期供稿。 |
| 目录 | |
| 人间词话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为文白结合对照本,全新修订,印制精美,向广大读者展示古典诗词点评,极负盛名的文学巨擘的谆谆教诲,适合阅读和收藏。 民国一代国学大师的倾世之作,国人必读图书。诗词文学与文学评论界的巨著,将大师王国维一生的诗词研究心得向读者娓娓道来,解说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妇孺能解,为你打开诗词文学的锦绣之门。 解读直白易懂,图片详实系统,将的文学评论用浅显的语言解读出来,对加强个人修养,了解历史变迁,人间百态都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此商品两种封面,发货。 |
| 文摘 | |
| 词中“境界”美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词以境界为高的审美标准,词有了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绝的格调,自然会由此产生绝妙的佳句。五代与北宋的词之所以为绝妙就在于此。 文学之美是历史的宠儿,它悄然流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被那时、那地的“主人”装扮成不同的风景。在这个“美的历程”中,“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但就诗词之美来说,它就经历了先秦的神秘、盛唐的娇艳、两宋的哲思等一系列变化。那么,到了静安先生的眼里,它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本书一开篇就把为词之美定在了“境界”二字上。关于“境”的论断早在《庄子·齐物论》就见诸笔端。自唐代以来,“境”与“景”互通,本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境界”一词本来也是望文生义即可,但偏偏被佛家看出了慧根,稍作点化赋予了“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的含义,犹指个人精神或感受能力之所及的境地,将这个词带入了富有人文色彩的精神世界。这一客一主的矛盾正表明“境界”是主客观合一的产物。一个人的精神层次是影响其对自然事物把握的重要因素,渗透着人格修养和情志追求。其实,“境界”并不是一个完全独创的概念,它脱胎于传统的“意境”说之中。意境论的全面形成要追溯到唐代以后。先生早在《人间词》中就进一步肯定了“意境”为五代北宋词之所长。但是,时隔一年后刊行《人间词话》,他又为何会提出“境界”之说呢? 后人常将“境界”与“意境”等同,但细细品来却不然。从现代文艺学观点来看,“境界”要比“意境”宽泛得多。“意境”专指作品中勾勒出的情景交融、跃然纸上的生动形象和延伸出的审美想象空间,它仅局限于文学客体的字面表达 ;“境界”则从字面托出,将审美的标准扩展到文学主体,即对作者的思想和情操的审视。 先生在《人间词话选》中对本句有展开式的补充,他认为,用“气格”“神韵”塑造作品的意蕴,这是“末”,而境界才是为文的根本,“境界具,而二者随之矣”。内心真挚、境界超逸的人,就算朴实的只言片语,也能点透灵犀,使人们眼前浮现真切的情景,传达美的奥义,达到意境的,这自然可以构建作品的高妙格调,而历史对美的宠爱又怎能不让这样的佳作万古流芳呢?想那从禅宗流传而出的会心之语,从无华辞丽藻,却有醍醐灌顶的畅然——这也是一首美词欲企及的水准啊! 这种审美视角的转换,实际上渗透着先生对特定历史环境下文人风气的感召。明清时期的文学转向了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艺,将世俗人情纳入创作对象的范围。到了晚清,社会动荡、思潮涌动,在新旧变革的冲击下,究竟如何为文已经混沌不清。在先生看来,当时的文化界已经人心不古,他认为,为文不仅要在文辞的摹状貌中有清晰、生动的表达,更要坚持古人的节操与格调,体现为文者的精神魅力,而不是一味地媚俗。在此,“境界”已经不仅是一种对诗词的审美标准,它更随着人的创造力而衍伸开去,从而了一个时代的风尚。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王国维先生的“境界”之说,真是点石成金的妙语,我每次读到相关论述,都会停下来反复琢磨好久。他那种将美学理论建立在对具体文本的精准体悟之上的方式,简直是大师手笔。我记得有一回,正赶上工作上的不顺心,心情郁结,无意中翻到他对某位词人“别是一番滋味”的点评,那寥寥数语,竟像是直抵我心底深处,一下子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给勾勒出来了。这种将抽象的哲学思考与具体的文学审美完美结合的能力,是其他许多词学著作难以企及的。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欣赏词,更像是在教你如何观察生活、如何体会人生的起伏跌宕,读完后,对世界似乎有了一种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接纳。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文学史脉络不太清晰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救星。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叙述,而是以一种高度凝练和富含洞察力的方式,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词人巧妙地串联起来。尤其欣赏它对“格调”与“意境”的区分和论述,这让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词读起来就感觉“骨子里”有高贵之气,而有些则显得流于表面。这种高屋建瓴的宏观视角,使得原本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有了一条清晰可见的星图。它引导着我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感,仿佛剥开了一层又一层的茧,看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峰。
评分说句实在话,刚开始接触这类经典时,我还有些担心会读不懂其中的典故和典范人物。然而,编校团队似乎深谙此道,他们不仅在正文部分做了精良的排版,使得阅读节奏舒缓,而且在附录或卷末提供的背景资料也十分扎实。这使得即使是像我这样,偶尔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下某个“婉约派”或“豪放派”词人的生平片段的人,也能很快找到依托,不至于打断阅读的连贯性。这种将学术深度与阅读友好度完美平衡的处理方式,让这部原本被认为“高冷”的经典,真正走进了大众的案头,成为了一本可以长期珍藏并时常翻阅的良伴。每次拿起它,都觉得自己的品味和眼界又向上提升了一小步。
评分这本《人间词话》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搭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我特别喜欢那种微微泛黄的书页质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气息。初翻开来,就能感受到编校者在文本校勘上的用心,那些复杂的引文和注释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既能享受原汁原味的文本,又不至于因为生涩难懂而望而却步。尤其是那些版本差异的说明,体现了整理者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即便只是作为普及读物来欣赏,也能感受到背后蕴含的深厚功力。每次翻开,都能被它那种宁静、致远的美学氛围所感染,仿佛暂时逃离了日常的喧嚣,沉浸在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之间,光是品味这实体书的触感和视觉享受,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那种克制而精准,这是非常难得的。很多研究性的著作为了彰显深度,会堆砌大量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注释,结果把读者越推越远。但《人间词话》在这方面拿捏得恰到好处,王静安先生的文字本身就带有古雅的韵味,但注释和旁白(如果有的)都是点到为止,既保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最大程度地保持了阅读的流畅性。这让它摆脱了纯粹的学术专著的冰冷感,成为了一部可以伴随人成长、每次翻阅都有新感悟的“心灵之书”。它不像是在上一堂严肃的课,更像是在听一位见多识广的前辈,用最精炼的语言,为你勾勒出中国古典审美的核心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